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特色
2021-01-28李玉雄
刘 辉,李玉雄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桂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100;3.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一、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
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最鲜明的制度底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经济问题、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到了必须“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坚持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不仅能确保经济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也提高了经济治理效能、增强了经济治理动能,为有效应对国内外严峻复杂局面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一,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确保了经济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2],也就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本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因此,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始终保持经济治理发展方向永不偏离社会主义轨道,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探索经济治理规律是经济治理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根本方向。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经历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双轨制”改革到今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从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究其根源就在于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为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以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正是由于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优势为稳步打赢疫情阻击战及疫后平稳有序推进全面复工复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因此,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激发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优势,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取得新胜利。
第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有利于提高经济治理的效能。与西方经济治理形成最大区别且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显著优势莫过于经济治理效能始终保持高位运转。成就这一良善格局的关键就在于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即通过坚持党对经济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就可以充分激发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独特的制度优势,从而把这种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治理的强大效能。中国共产党作为经济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力量,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而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力、统筹协调力、落实执行力,通过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治理攻关,集中力量把经济治理的重点、难点、痛点逐一攻克。例如,为了有效应对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卡脖子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便提出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依托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统筹推进芯片产业国产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就完成了西方历时数百年才能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人类经济发展奇迹的原因所在,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坚持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是提高经济治理效能,实现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第三,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有助于增强经济治理的动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一方面,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霸权主义开始抬头;另一方面,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渐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利益冲突显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亟须筑牢坚强的政治定力、政治意志、政治智慧以有效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挑战,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以便凝聚起社会共识,组织好社会力量。而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动员力、资源整合力及政策执行力,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通过严明政治纪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建立新中国,还是在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在昭示新时代经济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才能够有效应对国内外出现的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各项改革落地。
二、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
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最显著的制度优势。与西方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逻辑治理视域下的两极分化不同,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充分体现出中国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公平正义性,也凸显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更彰显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政治使命和政治承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无论是通过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还是通过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都足以彰显中国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越性。
立足于世情、国情、民情和新时代的新挑战、新特点、新问题及新机遇,通过在经济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地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经济民生问题。譬如,党的十九大基于国情、民情已经发生重大转变这一历史事实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科学表述,指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已基本得到了解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这便意味着必须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够不断地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3]这就意味着,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不仅是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研究制定经济政策、推动落实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无论是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设计,还是关涉人民日常生活所需;无论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抑或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个税改革等都在生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深刻内涵,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的鲜明政治立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比如“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最生动的诠释,正是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也就是说在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5]作为根本评判标准,而这一根本评判标准在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运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优于西方新自由主义的鲜明本质,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公平正义的制度属性,同时,也凸显了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评判标准不仅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引导人民自觉融入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各个环节,也有利于营造共同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环境。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这一科学理论深刻诠释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就是人民。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通过坚持这一目标指向就可以不断地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地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充分激发人民的能动性,自觉投身于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挖掘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动力潜能。譬如,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就必须归功于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的激励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动性,激起广大人民的无穷奋斗力和创造力,从而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三、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
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最根本的方法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这意味着,要实现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围绕这些重大课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7],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坚持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便成为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最佳途径。坚持问题导向就必须立足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现制约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真问题,正视并研究解决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在实践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原理,坚决杜绝“万能钥匙”的懒人治理模式,这恰恰也是实现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鲜活品质和科学路径。
第一,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是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内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8]这就意味着,问题导向是研究解决时代问题,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针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现的真问题,精准把脉、开准药方,同时敢于创新,从而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破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顽疾,全面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关键性作用等,到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短板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健全现代产业链、完善双循环等,这些重大举措都在生动诠释问题倒逼精准治理的真谛。
第二,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是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的鲜活品质。“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9],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实践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必然也具有这一鲜活的品质。“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因此,坚持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最本质的精神内核,也是实现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性环节。无论是在经济治理理论层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轴,建立现代经济体系;还是在经济治理实践层面,深入推进新发展格局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重大经济举措,都在生动诠释坚持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的深刻意蕴。例如,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就是因应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生的重大经济战略,也是极富创新性的重大经济探索,不仅充分体现了问题倒逼经济改革创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论精髓,也进一步突显了坚持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是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科学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1]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改革,不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无法发现真问题,因此,坚持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就是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必要举措。首先,善于发现问题,即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敏锐地发现经济治理存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问题导向的治理对策就是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洞察、发现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解决在经济治理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其次,敢于正视问题,即透过经济现象发现制约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本质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敢于直面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治理问题。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实现效率与公平正义的协调发展。又次,勇于解决问题,即抓住制约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矛盾,处理好经济治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渐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也到了必须打硬战的关键期,对于经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民生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做到精准把脉、精准抓药、精准治疗。
四、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
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的基本治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12]这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定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坚强意志,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倡导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对外开放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中国经济治理道路和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自信。
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磨难,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探索出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能够高效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对内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奉行开放发展战略的序幕,实践证明,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造就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长期保持高中速增长向经济新常态转变,这一变化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的新发展,这不仅是经济增长机制的转变,更是一种经济治理理念的变革,不仅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确保经济新常态的平稳致远,更需要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保驾护航。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坚定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第一,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判断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经济治理经验的科学凝练。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新起点,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就是一幅对内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坚定奉行开放发展战略的协同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画卷。正是由于始终坚持改革与开放“两手抓”的战略才有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无论是对内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坚定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通过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签署RCEP等举措来进一步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有序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14]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后发优势,避免了重蹈资本主义经济治理的覆辙,实现弯道超车。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现代化更需要坚定地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以便进一步吸收国外一切成功的经济治理经验及失败的经济治理教训,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受疫情影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执政后大肆鼓吹所谓的“美国优先”,表面上追求让美国“再一次伟大”,实质上就是妄图以此来确保美国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霸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美国特朗普政府采取了基于零和博弈思维和地缘政治角力主导下的大国竞争战略,全面开启了对中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遏制、对抗、封堵,导致全球经济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国际社会普遍希望重新构建起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国家求和平、促发展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所秉持和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经济治理观赢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赞许和拥护,而坚定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便成为践行这一新型全球治理观的重要体现。“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15],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就是对构建公平正义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最深刻的阐述,也充分表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坚定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决心和意志。
第三,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是践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展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经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重要展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高度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充分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和合文化之精髓,充分继承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共建和平与安全、繁荣与开放、包容与美丽的世界为宗旨的全新国际经济政治新理念,其显著优越于西方狭隘的国家利益冲突和地缘文明差异论调,是对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一种辩证超越,这也成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的政治共识和经济治理愿景。坚定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本质上就是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生动地诠释,如果中国也像美国那样搞所谓的“中国优先”,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为了维系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话,不仅严重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也不利于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建构和完善。因此,坚定奉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就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社会共同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