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关于活动教案的运用与研究

2021-01-28易雨彦

科技视界 2020年2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案思政

易雨彦

0 引言

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培养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课程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伦理道德知识,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本质,还需要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认知性,习得人文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每一个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需要对课程教案效果有所关注,也需要对新教学改革引起重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战略的不断实践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也不断提高,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已经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通过设计与教案内容紧密结合、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使活动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对思政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受教育者在活动教学中发现分析解决日常社会生活所出现的有关问题,使得思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更好的增强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1 执行思想政治教育教案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1.1 教案缺乏开放性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已经基本定型,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战略的不断深入实践发展,国际国内的环境也有很大改变,使得党的路线方针也有所调整。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材未能跟上现实变化,教材内容未能得到及时更新,部分教材内容跟不上党和国家政策步伐,思政教师如果还是坚持以教为中心,未能让学生站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便会使其教案缺乏开放性,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1.2 教案缺乏感染力

很多学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产生抵触的原因是教师的教案缺乏感染力,教学活动生搬硬套,并不能催发起学生的情感,学生置身于课堂之外,无法对教案产生兴趣,长期以往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课程感到厌倦与麻木,甚至于一部分学生把思政课当成“睡眠课”。因此,一份有趣的、能让学生产生互动的教案很重要。相反,一份无法调动学生兴趣、不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教案,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动力,长期以往对该课程产生抵触。

1.3 教案缺乏逻辑性

在思想政治课中有很多概念和观点对比于其它学科是相对抽象的、难懂的,教师在教导这些知识时,如果教案缺乏就会扰乱受教育者的思维,让学生似懂非懂、云里雾里,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程更加枯燥、无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该学科敬而远之,严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根本目的。

2 思政课程在教案活动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2.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双主体的地位。在之前的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往往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本是教育的主体,在课堂教案中常常呈现出“我说你听”“我讲你记”“我指你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硬灌学生知识点以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没能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难以提出个性创新性意见,从而未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能力。重点全部集中于书本,忽视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学生限制于书本之间,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克服。思政教育的枯燥,让思政教育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生命力,学生也对这种生硬的教学模式感到厌倦,这种现状和当前所要求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也让学生难以在这个以主体性、创造性人才为基础的21 世纪新经济和社会化发展的环境中立足。

2.2 教师备课不完善

作为教师,要上好一门课程,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前的备课工作,教师备课的核心内容除了钻研课题,还需要把握学生,设计好多样化的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但是目前存在一部分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自恃自己有多年教学经验,对于课题的知识点熟悉,因此在课前并没有备课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开放性、感染力的问题,遇到突发状况,容易让教案缺乏逻辑性,这是教师备课的不完善。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并不相同,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也并不一样。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使自身教学能力固步自封,教案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会打击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效果。

2.3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材文字性内容居多,思想性和理论性强,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述会使本学科愈发干燥生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教师以活动教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投入与思想教育学习中,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教师的教案理念并未得到更新,难以设计出新颖的活动教学方案,经常出现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很少有政治教师主动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使得教师在未汲取新鲜知识的同时,也无法给出学生新颖的活动教案。

3 改革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运用效果的策略

3.1 改革“思政”课堂教学观

观念是行为的先驱,只有让授课教师接受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更好的增强思政教学活动运用的效果。[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案与其它学科教案模式并不完全一致,思政课程不仅需要知识与理论方面的教学,还需要教师按照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正确的引导。一直以来,思政课由于受到专业课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课案一般以传播和学习前人积累的关于道德文明成果与知识作为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未能通过引导从学生日常生活与具体时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思想政治教案缺乏实践性。这就意味着改革增强思政课教案效果不仅需要受教育者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还需要思政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规范约束性和价值引导性相互统一的教学观,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活动教案的形式,以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展关于符合教材内容的活动教学,从生活与社会时事中培养受教育者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教学中逐步获得情感满足,以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为内在道德信念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正常的价值观体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思政活动教案形式应该多样化,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战略的不断深入实践发展,国内外的环境也有很大改变,在进步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仅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也有所差异。如果思政活动教案单一化、模式化,那么就会使教案缺乏活力,显得枯燥单一。因此,针对不同学生人群,教师应当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教学,根据课案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教案形式。教师应当发掘生活中实际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事例,注重每个学生的生活,以围绕受教育者日常生活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受教育者更好的理解社会生活规范,满足社会生活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以教案内容为中心,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事件与问题为基础,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活动方案,开展活动教学,这样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调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来实现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比如关于教材内容可以使用问卷调查、实地摄影、漫画叙述、辩论比赛等方法,对于一些传播正能量的媒体内容,可以加以剧本演述、案例解说、模拟法庭等具体活动,使学生可以充分张扬个性,激发活力,投入教案。

3.3 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保持适度宽容,在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双主体的地位,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的地位,发挥出引导者的积极作用。[2]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教学中的主体,这也是增强活动教学教育效果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教师,同时也是帮助受教育者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师,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还需要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教案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充当学生支持者、沟通者、参与者、协助者以及活动引导者的角色,共同完成活动教案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并提以解释和引导,不能一口否定,否则就会伤害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立定跳远》教案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