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探讨
2021-01-28董婉婉
董婉婉
0 前言
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发展,土木工程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土木工程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长。《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生产、性能及应用,还应具备一定的实验实践操作能力,为成为行业人才打下基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顾、抽象与具体兼有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材料种类多样、性能各异、用途不同,课程各个章节之间关联性不强,加上土建行业发展过程中新型材料的接续出现,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凸显,对于达到应用型人才目标有难度。本文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为该门课程的应用型教学及课程体系建设打基础。
1 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课程信息量大,授课课时少:《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学年一学期,包含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为32 课时,实验课程为一个实验周,课程教材中涉及的材料主要有胶凝材料、混凝土、砂浆、墙体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金属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木材及功能材料等[1],共计11 章理论内容,平均每章节理论课时3 课时左右。理论课内容多以叙述为主,系统性不强,课堂单一“灌输式”教学难以让学生长时间对该门课程保持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且随着土木工程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土木工程材料也不断更新发展,而教材内容却不能及时随着新材料的出现而及时更新。
(2)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不够:课时有限,知识繁杂,灌输式教学,教学方式传统等,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兴趣缺失,部分内容晦涩难懂,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传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组织模式,忽略“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动获得的知识往往仅停留在学生信息层的表面,很难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
(3)考核方式单一: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考虑出勤率、作业、期末成绩三方面因素,这样的考核方式偏重于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更难以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实验课考核方式多以出勤率和实验报告为主。这种过于简单的考核方式,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土建行业人才需求。
(4)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讲授,在理论课结束后,集中开展实验课程。实验课一般是教师做实验讲解,实验演示,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再进行操作,实验开展形式单一[3]。大多师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实验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实验环节的缺失或设置不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不符合土建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能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教学改革探讨
2.1 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繁杂,需要删繁就简,明晰重点,教材内容老旧,需要补充更新,跟紧前沿。将知识模块化分组,内容阶梯式教学,基础知识课前学,重点问题课上学,前沿拓展课后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在线网络平台,翻转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完成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平台数据,提前了解学生课件、视频学习、互动讨论等活动开展情况,把握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加强引导、答疑解惑,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授课时内,把握重点,优化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互动问题的设置,采用启发式、驱动式、案例式等,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尤为重要,以建材行业为基点,结合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从应用性、创新性、前沿性进行教学内容更新补充,课后通过平台设置兴趣拓展模块,进行前沿互动,拓宽学生工程眼界,培养学生工程素养。
2.2 建立线上课程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网络资源的共享、5G 时代的来临,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囿于课堂,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书本。既然学生的“学”不再囿于课堂,教师的“教”也不应局限于讲台上,适应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手段和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一言堂”“满堂灌”模式,整合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给予学生足够的线上线下学习空间,探索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选平台、找素材、建课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线上资源。线上课程内容中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课前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程性质和重点,课程中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工程案例,作为重点教学模块,每个教学视频长度适应学生学习特点,时长20 分钟左右为宜。合理设置互动模块内容,兼顾基础知识考查和创新能力培养,师生互动,平台开放,共同探讨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设置拓展模块,一方面补充课堂内容,另一方面拓展工程前沿技术和材料,便于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将实验课程制作成实验专题模块,学生可以随时开展实验学习。线上课程建设,方便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出了教室依然可以保障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3 多专业协调,丰富教学资源
教材不只是“课本”,打破书本教学的局限性,丰富土木工程材料样品资源,实物教学,从“课本”走向“样本”,从“图片”迈向“实物”扎实基础;搜集工程案例,随时更新“案例资源库”,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工程素养,拓展学生工程视野。建立样品库和案例库“互联网+”线上平台,持续更新,方便学生随时学习,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比如,讲解“石灰、石膏”这一内容时,可以带样品上课,使学生直观认识材料,利于知识接收。面向专业的教学资源创建整合,课题组教师创建“线上+ 线下”“样品库”;课题组教师做主导,其他专业比如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等专业课程教师倾力协作,提供与材料相关案例,共建“案例资源库”,做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衔接,使学生直观了解材料应用方向。
2.4 应用驱动创新,精选实验实践
本课程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设置略显单一,学生实操内容和时间均有限。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一方面需要改进校内实验环节,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外实训环节。基于行业人才需求,精选实验内容,在基础实验基础上,合理添加设计型、探究型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合理方法解决问题,钻研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及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验,可以提供实际工程背景,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配合比计算、实验操作、养护、强度测试等工作,得到满足要求的施工配合比。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索配合比对混凝土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从理论的应用、实验操作、自主创新等方面,加深学生对材料性质和应用的了解。拓展土木工程材料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和行业需求接轨,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对比,理论知识课本学,实践经验校外得,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专业链的专业体系,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际工程应用情况及行业前景,同时帮助学生能够拓宽就业选择面。课上基础学习、实验重点实操、现场实践实习,三阶段、递进式、全过程模式,使学生认识到理论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从意识上重新认识课程的应用性,形成良性循环,构造应用型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2.5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改革考核评价
从“重课本”的应试能力考核,向“重实践”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考核转变。从“单一”试卷考核,向兼顾课堂表现、期末成绩、实验环节、实践环节等“多元”过程考核转变,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平台,全过程精心设计任务点,任务驱动模式,全过程记录学生学习动态,反馈学习效果,客观评价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
3 结语
本文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工程需要出发,优选教学内容,从学生兴趣出发,改进教学方式,从应用创新出发,精选实验实践,从人才需求出发,改革考核评价,做到教学内容跟紧前沿,教学方式与时俱进,考核方式过程把控,教学资源线上融合,探索该门课程持续改进机制,建立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