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事故成因分析的汽车安全驾驶技术探究

2021-01-28李永金

运输经理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反应时间行车交通事故

文∕李永金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动车辆的规模迅速增长,根据公安部统计,2019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8 亿辆,私家车保有量首次突破2 亿辆,达2.07 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4.35 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97 亿人,在这庞大的数据后面也相应出现了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这对驾驶员的汽车驾驶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小型乘坐车的安全驾驶技术。本文主要探究小型乘坐车安全驾驶的有关问题,探讨驾驶员素质和技能对道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2 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成因分析

2.1 车辆性能条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

2.1.1 汽车的动力性

汽车的动力性能,是指汽车所有的加速、上坡、最大速度等性能。汽车的动力性越好,速度就越高,所能克服的行驶阻力也就越大。主要有三个方面特性:一是汽车的最高车速,是指在无风的条件下在水平良好的沥青或水泥路面上,油门加最大,汽车所能达到最大的平稳行驶速度;二是汽车的加速时间,加速时间越短,动力性越好;三是最大爬坡度,汽车的爬坡能力是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等速行驶时,克服了其他行驶阻力后所能爬上的最大纵坡度。在每一排挡下,汽车的爬坡能力都不相同。一般来说,排挡越低,爬坡能力越强。

2.1.2 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的制动性能,是指汽车行驶中,强制降低车速以至停车,或在下坡时能保持一定速度稳定行驶的能力。良好的制动性能,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其中,汽车制动停车距离又称为制动非安全区,即汽车制动的全过程(即从接受驾驶员紧急制动信息到汽车完全停止内所走过的距离),是驾驶安全的最重要的因素,往往一些重大交通事故往往与制动距离太长有关。制动非安全区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制动性迟滞与制动力增长时间,二是附着力和最大制动器制动力,三是制动时的车速。

2.1.3 操纵稳定性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衡量现代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汽车操纵稳定性包括:操纵性和稳定性。操纵性是指汽车及时准确地执行驾驶员指令的能力,稳定性是指汽车受到外界扰动后,维持或迅速恢复原运动状态的能力。操纵性与稳定性有密切关系,操纵性不良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汽车侧滑、甩尾甚至翻车,稳定性不好的情况下常常会造成汽车失控,因此二者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称为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汽车行驶稳定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汽车本身的结构参数;二是驾驶员的素质;三是道路与环境等外部因素。

2.2 道路行驶条件

2.2.1 城市交通事故的特点

中国城市的交通特性:一是慢行道与机动车道难以完全区分,主要表现为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且人流密度大、机动车道路狭窄;二是机动车未能分类行驶,主要表现为两轮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等慢速机动车与小轿车、客货车、运输车等高速机动车未能分道行驶;三是大部分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落后于车辆的发展,导致交叉路口多、平面冲突严重、行车环境不佳。因此,容易出现的交通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1)左转弯事故多。(2)超车事故多。(3)直行事故多。(4)追尾事故多。(5)右转弯事故多。(6)加塞事故多。

2.2.2 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重大恶性质交通事故70%以上发生在山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山区道路本身特点明显、驾驶难度大,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四道事故”:一是坡道事故多,二是弯道事故多,三是窄道事故多,四是雨雪道事故多。

2.2.3 干线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干线公路,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地区的公路网中占据主干地位和起到主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经济、政治、文化或国防等重要服务职能的公路。干线公路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是承担着一片区域内有重要或特殊意义的运输功能或特定运输需求的道路。其主要特点是流速快、运输车辆多、轿车“潮汐”流量明显,因此出现了所谓的“三车事故”:一是超车事故、二是会车事故、三是停车事故。

2.2.4 农村交通事故的特点

农村道路普遍存在公路条件、基础设施较差的情况,受到农村财政压力的制约,农村道路的保养和修复较为困难,普遍存在路面损坏程度大、道路照明条件不足等情况。容易造成路面颠簸甚至有大坑现象难以及时发现和应对而引起的交通事故。此外,近年来,农村机动车辆迅速增加,从事非法运营的面包车、驾驶报废车、无牌无证摩托车等情况突出,尤其在农村主要道口、农贸集镇上,许多道路边上堆放杂物,牲畜乱跑,各种车辆混杂,交通拥挤,交通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出现撞车、撞人、压自行车、挂树、撞墙、翻车、掉沟、坠河等事故较多。

2.3 驾驶员素质

2.3.1 驾驶员的信息处理

驾驶员处理信息处理的速度(反应时间)具体过程顺序是:危险信息出现-被驾驶员发现(感知)-经过判断确认是否危险信息,决定紧急制动-脚开始从加速踏板移向制动踏板-踩制动踏板。影响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有:1.驾驶员的准备状态和适应水平。对道路环境刺激的反应,驾驶员预先有精神准备,可以使反应时间缩短。练习因素。练习越多反应越快,但进步的速度将逐渐减少,最终达到反应时间不可减的最小值。2.年龄和性别因素。30 岁以前,反应速度随年龄的增长稍有增加,30 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缩短。同龄的情况下,男性比女性反应要快。3.手和脚差异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手的反应速度比脚快。4.情绪对反应的影响。当产生喜悦、惬意、舒畅等良好情感时,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灵敏度较高,判断较为准确。5.疲劳和单调对反应的影响。长时间开车,会导致感觉迟钝、反应时间延长、动作失误率高的情况。长时间单调的刺激,会使驾驶员的反应迟缓。6.车辆速度的影响。当汽车速度越快,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长。据测试,当车速为40km/h 时,反应时间为0.6s 左右,当车速增加到80km/h 时,反应时间为1.3s 左右。

2.3.2 驾驶员的精神注意力

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只有处于注意力范围内的信息,才能被感知,因而对驾驶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有:1.驾驶员的视觉与行车安全。一是视力与视野,二是色觉,三是明暗适应与夜间视力。对于驾驶人员来说,一天中最危险的时刻是黄昏,因为此时光线较暗,不开灯看不清楚,打开前照灯,其亮度与周围环境亮度相差不大,因而不易看清周围的车辆和行人,导致因观察失误发生交通事故。2.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人体大脑供血水平不足时,将引起中枢神经疲劳,导致感觉钝化、知觉下降,人体肌肉收缩的调节机能恶化、感觉刺激中断,引起犯困、打瞌睡的情况,进而造成危险事故。3.服用药物与行车安全。一是精神类药物,如安定类、催眠药、抗焦虑药等,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后常产生眩晕、嗜睡、肌无力,甚至视力模糊、眼球震动等副作用;二是抗组织胺药,如非那根、扑尔敏、安琪敏等,以及抗感冒药,大多数感冒药都含有抗组织胺类药物,服用后常有嗜睡、眩晕、头疼乏力、颤抖、耳鸣和幻觉等副作用;三是降血压药,如利血平、可乐定、优降宁、硝普钠等,副作用常有心悸、心绞痛、头疼、眩晕等。

3 基于安全角度的汽车驾驶技术探究

3.1 全面了解车辆性能,做好车辆维护、故障排除

驾驶员应对所驾驶的车辆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性能,一是了解车辆基本构成,熟悉各主要安全装置的配置,掌握仪表、报警灯、安全头枕、座位调整安全带、安全气囊、灯光、喇叭、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熟练操作转向盘、加速操纵装置、制动操纵装置、变速器操纵杆、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及其他操纵装置的作用。二是了解车辆性能与安全行车的关系,掌握车辆动力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做到从容应对各类行驶状况。三是做好车辆日常检查,掌握车辆维护的基本内容,对车辆燃油、润滑油、冷却液、风窗玻璃清洗液等运行材料的使用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四是对车辆故障应具备一定的排除技能,对于轮胎的检查与更新、异物清理等轮胎故障要熟练掌握,对于发动机故障应了解原因、找到排除故障的方法等。

3.2 提高驾驶自身素质,从容应对各类路况

驾驶员除了应通过不断训练完善驾驶技能,还应该注重提高自身各项综合素质,才能在遇到特殊情况冷静对待,真正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保证驾驶安全。一是要充分了解目的地的远近,路线路况,天气状况,时间长短,乘车人员等有关情况。二是要不断改善自身心理素质,避免路怒症、行车与人争吵,以及长时间心情沮丧,保持精神愉悦是安全行驶的有效保障;三是保持好身体状态,要保持良好的视力水平,集中注意力不做影响驾驶安全的动作,对身体出现疲劳状态要有必要的评估和改善措施,在行车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停车调整;四是加强汽车驾驶的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汽车构造理论基础和维护知识,熟悉交通法律法规,做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五是对各种路况应有提前预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瞬间收集各种路况信息,迅速正确地判断出下一刻的交通状况变化趋势,这需要积累经验,更需要驾驶者用心琢磨。

猜你喜欢

反应时间行车交通事故
基于BPNN-AdaBoost的隧道交通事故数预测研究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地铁运营非正常行车组织及要点相关阐述
浅谈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驾驶技术
预防交通事故
一件难忘的事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搭乘同事车辆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
利用脱硫石膏制备硫酸钙晶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