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朋友圈的使用特征及自我呈现策略

2021-01-28李樱姿中央民族大学

消费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戈夫曼表演者动态

李樱姿 中央民族大学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开发了“朋友圈”这一移动社交功能,自推出后备受青睐,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朋友圈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区”,它拥有不同于以往社交软件的特性,非匿名性。因此,朋友圈成为了现实生活的延展。我们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有着独特的特征,同时又受到想象中的“在场观众”的 “监视”,并对现实世界中的“我”产生影响。那么,在这个网络社区中,我们的自我呈现有什么样的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在朋友圈这个舞台进行自我呈现时,会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这与戈夫曼的主张是否存在差异?这些是本文试图探讨和解答的主要问题。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是我们身体和感官的延伸,每一种技术都会产生新的社会环境,从而对人们的交往互动模式进行重组。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往和自我呈现的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各种社交软件为载体,人们的自我呈现摆脱了面对面“在场”交流的空间限制,营造了一种“缺场”的跨越空间的交流和呈现方式,因此网络成为了让他人产生自己所期望印象的一种手段。关于其自我呈现的研究首先是从理论的方向开始深入。有研究者就拟剧论对网络社会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何玲认为戈夫曼的拟剧论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前台和后台与网络社会中的前台和后台不是平行对应,而是相互联系、交叉对应、互相补充的关系。

除了有关理论适用性问题的讨论,更多学者将注意力聚焦在网络社会自我呈现的新特点上。罗丹妮在对微博特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总结了微博互动中自我呈现的新特征③。还有大量学者关注网络自我呈现的过程问题。有学者认为,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异步性,因此人们拥有更多自主性,更容易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但是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依然受到限制,即在网络空间前台中,人们为了使扮演的角色接近于真实并取得受众信任,就会采取一些策略来进行印象管理:首先,了解空间的特征,通过对观众的期待和自我愿景的评估进行角色选择,寻觅合适的表达策略,有针对性的呈现角色。

一些学者在对自我呈现的研究上走得更远,将研究的范围拓展至自我呈现的类型和所使用的策略。黄露将社交网络上自我呈现类型划分为分享体验型、渴望关注型和示弱求助型三种。戈夫曼在表演这一章节中谈论了理想化、神秘化等自我呈现的策略,并提出了应对表演崩溃(performance disruptions)应当具备的品质。辛文娟等人将自我呈现的策略划分为获得性印象策略和防御型印象策略两大类。获得性印象策略包括持续发布状态、积极评论等维度;防御性印象管理策略包括自我调整、谨慎言语等方面。

通过对文献的参考和梳理,在本文中,自我呈现是指人们运用各种方式向人们展示和表现自己的行为。自我呈现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些自我表现的方式来影响他人,使他人从表演者那里得到表演者的形象。期间采用的各种方式就是所谓的策略。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人们使用朋友圈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出人们在朋友圈这个表演舞台之中进行自我呈现的策略。

二、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并辅以文本分析法和观察法进行资料收集。结构式访谈法是指采用事先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访谈。遇到感兴趣的或和研究内容相关的话题时,会选择性地深入调查。

选择访谈对象时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其一,朋友圈原创性动态才能够较为直接反映和呈现一个人;二,不同性别的自我呈现是否存在差别。笔者共选择了15名大学生作为观察访谈对象,8位女性,7位男性。

笔者将根据设计好的访谈大纲与受访者进行深入地交流。在资料收集完毕之后,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编码和分析。(采用姓名字母缩写+访谈日期+性别的方式进行编码)。

三、朋友圈自我呈现的特征

(一)网络环境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就是在进行一场表演,表演者的性别、身份等要素是其进行自我呈现的情境。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个类型。微信不同于其他的社交软件,其好友多为线下好友的移转,人与人之间大都是强关系为,其侧重面在于交流,具有非匿名性的特征,是一个网络熟人社区。同时,微信朋友圈具有较大的私密性。我们可以在隐私设置中设定添加朋友的方式。非好友一般情况下最多只能显示十条动态。你也可以设置不允许陌生人查看,那么非好友就什么都看不到。在朋友圈动态下的评论、点赞也只有共同好友才可以看到。这限制了不在“圈子”内的人的窥探范围。

(二)朋友圈自我呈现的主要方式:更新动态

在微信中,点开通讯录中的好友,映入眼帘的就是个人头像、所在地区以及个人相册。戈夫曼将前台分为外表和举止。在微信中,用户的头像、相册封面都能够体现其外表。而朋友圈动态,就是他在前台的举止。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观察和分析,从其内容看,动态有以下几种:首先,朋友圈动态多数是原创性记录,包括衣食住行朋友聚会等,大都附有各种图片,少部分仅为文字性表达。出远门的人,在发布动态时,定位一定是必选项,还有一些是自己录制的小视频的分享;其次,是分享自己近期喜欢的音乐,有时还会附上看法和感受;第三种,是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的分享和时事新闻等事件的报导的分享,在分享时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第四种,是一些招聘信息,遗失物寻回的内容的转发扩散。对于这些动态,“观众”会产生三种反应:第一,浏览后评论,与动态发布者或其他评论者进行互动;第二,浏览后点赞;第三,仅仅是浏览,不留下任何的痕迹。因此,点赞和评论是在微信朋友圈之中进行交流与互动的主要方式。

“对于别人发的有关自己生活的动态,特别是有照片的动态,我一定会点赞。有些关于学校的文章,也会点赞。点赞的原因,就觉得看起来很好。对关系不是特别熟的人,感觉评论不太好,可这条动态看起来真的很好,就会点赞。评论,就是关系亲近的一些才会评论嘛。而且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在动态下面你一句我一句的聊。”(LYS201704)。

在发布动态时,朋友圈中有“谁可以看”和“提醒谁看”两个选项。在“谁可以看”这个选项中,我们可以对通讯录中的好友进行分组,选定能看该条动态的好友范围。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用户在不同的“圈子”中进行不同方面的自我呈现和交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使用“谁可以看”这个功能。

“会设置的,一般就是会对老师设置吧。发一些比较幽默的东西,吐槽什么的,都不会让老师看到,感觉会给老师不太好的印象。”(LYS201704)。

“对老师和家人是有分组的。有时候发朋友圈的时间太晚,就会屏蔽父母,怕他们看到了会说我。还有一些内容会屏蔽老师啦,你懂得。在老师面前要正经一些。发布后,我非常期待朋友们和我互动”(ZML201704)。

从这些对话中不难发现,“表演者”在发布动态后,会时时注意自己的朋友圈,看看有没有人点赞和评论,并会因为获得的关注很多而开心。在朋友圈中的互动中,点赞是认同的表示,评论是熟人间的互动,但是有时会因为有较多“观众”在场而抑制评论行为的发生。在“谁可以看”这个选项里,存在一些差异。有些人分组很少,针对的对象仅限于家人和老师。有的人,分组很多,会在朋友圈中选择自己进行自我呈现时的观众。无论分组的多少,这种设置“谁可以看”的功能,能够有效的避免表演失败的发生。相比于现实世界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中非在场的自我呈现能够让“表演”者更好的进行“演出”。

(三)对朋友圈动态更新的不同态度及和形成机制

在更新朋友圈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在我的研究对象中有频繁更新的,也有不发布状态的。这样的现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对笔者所收集到的访谈资料的分析,可以将其形成机制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性格因素;二是用户身边是否发生有趣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事。这一问题在下面几段访谈中可以清晰的体现出来。

“并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所以不知道发什么,有时候会有些事情发生,但是自己也想不起来发朋友圈。可能还因为我比较内向吧,就喜欢安安静静的,不想透露自己的行踪。”(BYL20170312)。

“我不经常发朋友圈,因为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偶尔发朋友圈,也是因为发生了有纪念意义的事情。而且有些事只有特定的人才懂,就只对部分人可见。”(PS20170315)

这几段访谈资料很好的印证了我的看法。性格内向、喜欢安静的人,不喜欢更新朋友圈动态,不太愿意让朋友过多的了解自己,喜欢隐藏自己;其次,发布的内容一般都是有纪念意义的或者是比较有趣的事情。而这些内容,都是发布状态的人希望自己的朋友看到的内容。

(四)朋友圈原创性动态的内容以及内容的变更

在对研究对象的朋友圈进行了文本分析之后,笔者发现,研究对象在朋友圈动态的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动态的内容大部分是在记录和分享生活,主要包括美食、旅行,生活的改变,纪念日等有纪念意义的事情这几类。拟剧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只有在被观看的条件之下才具有意义。但是在朋友圈这样的情境之下,发布状态不仅是为了营造自我形象让朋友看到,用户也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会在自己的意愿和偏好基础上表演。比如有访谈对象这样说到:“我发布这些内容,虽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想和别人分享快乐,让别人看到,但是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并且我会经常去翻我的朋友圈,看看我都做了些什么。”(LSH20170312)这表明,虽然我们在发布状态的时候期待得到朋友们的回应,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发布状态的唯一动因。即便无人关注,那些动态仍然是自我的表征。因为,这些动态对于发布者来讲更具有重要性,并且负载了我们鲜活的生命记忆和美好的感受。

有几位研究对象,在访谈的过程之中,特意提出了他们自己在内容更新发布方面,是有变化的。这样的变化的出现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变化和自己特性的改变发生的,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在朋友圈发什么内容,实际上是有变化的,从大一到大三的偏重点是不同的。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朋友圈就是记录日常,比如出去吃饭、玩儿,、看电影之类的。现在我会选择一些有质感的,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参加了什么活动、纪念日。”(LSH20170312)。

“变化肯定有。以前我的朋友圈就是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日常。但是从去年我饭上了我的哥哥们,更新的状态就会不一样。我会分享一些哥哥们特别好听的歌曲,在谈论日常的时候也会和哥哥们挂钩,还会有一些饭圈的事情。”(ALN20170321)。

在上面两段谈话中可以看出,朋友圈动态的更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变化。但是其根本原因是个体自身特质的变化,而不仅是时间因素的单方面作用。

四、朋友圈自我呈现的策略

以戈夫曼和其他学者的观点为基础,笔者将自我呈现的方式和策略总结为以下几个点:

(一)隔离观众,

隔离观众,即发布朋友圈的过程并不会让观众看到,只呈现最终的结果。我们在看朋友圈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在一个个“表演者”对图片进行精挑细选,对文字进行反复斟酌之后的最终状态,其编辑文字、美化图片的过程,并不会让“观众”知晓。

“12月31号跨年那天,我们几个小伙伴租房子玩儿。实际上就是看看跨年晚会、做做饭。但是会照一些好看的房子的照片,做饭的时候也会拍照。做好的菜都是先精心的摆出好看的造型,拍完照片之后才会吃。期间,选照片,p图片大概就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很多点赞,评论。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图片上看起来的那么欢乐。”(LSH201704)。

“表演者”在屏幕对面的现世生活中,即“表演”后台的真实经历是否会像前台呈现的那么精彩美好,是“观众”没有办法了解到的。这种隔离观众的方法会让我们仅仅看到的是“表演者”好的一面,因而会对其产生一个“表演者”所期望产生的印象。

(二)积极策略

积极策略是指,在进行自我呈现时,会通过主动发布状态,积极参与评论等方式来营造自己的形象,是“表演者”主动地、有选择性地进行的自我呈现。而且,同在现世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相比,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出的内容都是乐观积极的。这也是个体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而刻意进行选择的结果。

“我通常都会发一些开心的事情呀。玩儿,聚会,美食和自拍是一定会有的嘛。还有在食堂吃到了特别好吃的菜,哪里的餐厅特别好,今天有什么有意思的小事情,都是一些很好玩儿的东西才会发朋友圈吧。但是也有一些吐槽的东西啦。比如说写作业很累呀,但也是带着一种调侃的心态。真正那些让自己愤怒难过的事,是不会给大家看的。”(ML201704)。

除了开心的事情,朋友圈中也会有一些示弱性的展示,并且希望得到朋友的关心。比如,在朋友圈的动态中展现自己惊心动魄的一幕,抒发内心的恐惧,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关注。

(三)抑制策略

由于想象的“在场”观众的存在,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时,用户会有一些抑制性行为出现,比如在发布状态时会谨言慎行,字字斟酌。并且不会把自己的负面态度以及坏情绪展现给大家看。

“真正生气的时候,是不会像发朋友圈的。心情特别糟糕也不会,因为并不希望别人看到。”(PS201704)。

这是为了在塑造自我形象时,避开他人认为不好以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人心中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的形象。

(四)通过分组的方式降低表演失误的发生概率

戈夫曼将表演行为区分为给予的表达和流露的表达。现实生活中表演是面对面进行的,“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流露的表达,所以,表演崩溃的可能性更高。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时,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和对语言、图片的斟酌,降低这种表演崩溃的可能性,更好的进行自我呈现。

这一点,和戈夫曼进行印象管理的手段有些许差异。在戈夫曼的理论之中,人们在地位不平等的个体之间的自我呈现时,会采取神秘化的策略,即通过少接触来保持神秘,防止失误。而在朋友圈中,“表演者”会通过分组的策略来进行隔离,降低表演失误发生的概率。

五、结论与讨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由现实向虚拟社会不断发展,微信占据了我们许多时间。因此,现世生活和网络世界的我们是相互交叉、互相影响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朋友圈动态的发布来进行印象管理。通过在动态下的互动,进行情感交流,形成较为亲密的关系。通过对访谈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和对其在朋友圈所发布动态的文本分析,笔者总结了用户使用朋友圈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时所运用的策略。朋友圈的使用特征大体上表现为三点:首先,微信用户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是通过发布动态来进行的;动态的内容包括:拍摄的小视频和原创性动态、音乐分享、文章转发以及信息的传递。互动方式包括点赞和评论。其次,用户在更新动态的态度和机制方面存在差异;微信用户朋友圈动态更新的机制主要包括性格和意义两个方面。性格是针对发布动态的主体而言,意义是针对所发布内容来说的;第三,笔者通过对有限的研究对象的朋友圈的观察发现,研究对象朋友圈动态的内容具有相似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布主体特征的变化而变化,而动态的内容概括来讲就是记录生活。

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自我呈现的策略有四种:第一,隔离观众,不对观众展示更新动态的过程,只呈现最终的结果;第二,积极策略,微信用户会通过主动的发布一些经过自己筛选过的动态来进行形象的塑造;第三,抑制策略,即在发布动态时谨言慎行,不会讲负面的情绪暴露在“观众”面前;最后,个体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时会通过分组的方式来降低表演失误的发生概率,更有利于自我形象的塑造。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大学生群体,日后要是想进一步进行探讨,可以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考虑进来,对各年龄阶段人群的自我呈现方式进行比较和总结,进一步扩大研究所覆盖的范围。

猜你喜欢

戈夫曼表演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权力、阶序与道德:戈夫曼被忽略的遗产
运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浅析网络综艺——以《火星情报局》为例
戏剧理论视域下的审判场景
妙猜两数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