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需求下设计史教学中的全球史视野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造物视野人类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质量发展需教育也应改变过去的粗放式、单兵作战的格局。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开篇即引用A·劳伦斯·洛厄尔(A.Lawrence Lowell)1916年给耶鲁新生的讲话“建立文明社会的斗争不仅发生在战场上,也发生在车间、课堂、实验室、图书馆里……建设文明社会最关键的,是把青年培养成为能造福世界的人一一他们不仅需要创造富庶的物质世界,更需要成为精神世界的楷模,需要通过教育让他们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1]设计史课程是为培养我国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设计学人才而设置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在当今高质量发展需求及我国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务必要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IP输出能力,打造属于中国自身的强势文化品牌,增强国际话语权。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西方近现代设计史中工业制造应对诸多挑战的经验进行有机结合,[2]提高我国设计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比例,还需对设计史基础性理论课程进行全球史视野注入的教学改革。

一、高质量发展时代需求背景下设计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缺位

人类从西欧进入现代文明以来,随着资源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以及20世纪初的战争对欧洲文明造成重大打击,西方的整体实力被大幅削弱,其中西欧是最严重的地区。此外,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也陆续展开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繁荣,并在此后不断冲击着欧洲的影响。全球化趋势成了历史的主流发展方向,在这种社会背景与语境之下,过去欧美惯常使用的那种旧的历史观念已经不再适宜阐述当下的世界,因为全球也不再以欧洲为唯一的中心,而是如星星状多点式发展。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以韦尔斯、斯塔夫里阿诺斯等有高度的史学家为代表,[3]开始倡导全球史观。这一观念追求观察历史问题时的整体性高度,以及处于动态中不断变化的观察视角,对于解决旧有研究方法的缺陷,寻求更具有普遍性的客观公允,对追求未来更符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设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20世纪中叶全球史观理论被提出影响至今,因这种理论的客观、公正、更切合时代需求的研究视野,愈加受到学界的关注并被广泛地采纳。其相关研究亦愈加丰富,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大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学人才,必定需要具有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扎实的设计史专业知识储备。大力推进全球史视野在设计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深入,对于提高我国设计历史研究及应用的水平,增强我国设计学科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历史学整体学科的情况类似,设计史教育及研究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往及现有设计史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即割裂中外历史的有机联系,《中国设计史》教学中无世界存在,全球史观在设计史教学过程中缺位。中国文化对域外的影响实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文物作为传承文明无声的时光机,真实地保留了历史纵横千年的各种细节痕迹,也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广的国之重宝。比如中国许多古陶瓷文物对外国画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安田靫彦、小林古径、前田青邨等,而这些有关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的内容在授课时可以有所展示。

二、设计史课程教学中全球视野方向的改革目标

以下针对《中国古代设计史》这门课程,举例进行说明。一如在中国古代设计史的唐代金银器部分的教学中,如若能辅以乾陵六十一蕃臣像石刻波斯末代王子卑路斯像的由来,并简略对波斯萨珊帝国历史及文化艺术进行讲解,自然可加深学生对整体世界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而不是孤立地停留在作品本身的形式层面,通过这种贯穿中西的历史观教学模式,学生能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世界文明的广博,更能去除对发达文化的迷信和对落后文明的贬低,并摒弃“西方至上”等不客观认识,如若能在设计史理论教学中辅以中外历史大事件共观的大视野,必有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逐步合理与完善。

真实的设计历史并非一盘散沙,而是各种文化相互交错,彼此之间嵌入相互影响的文化基因,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存的设计史教学现状,尤以《中国设计史》与《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为典型,往往忽略了中外历史两者的这些有机联系,《中国设计史》课程教学少涉及与世界历史的密切联系,《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不提及与1851年后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频繁互动,导致单纯就设计谈设计,而忽略了设计背后的土壤及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的生存环境。现在的设计史教学中这一“全面观察”的大历史格局对比模式存在缺位的现象,这种现状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设计史的理解呈现单薄、割裂、散乱,且停留在浅层理解的状态,无法真正深刻地把握人类造物历史及智慧的整体框架,亦脱离了设计历史这种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

既有设计史教学中的偏见需转变思想,其中的偏见之一如工业革命之前的中国文化强过西方,不需要对世界进行过多关注,具体而言,目标如下: 去除设计史课程的既有偏见:贯穿整个设计史的发展,人类为了生存会开始交流经验,交流对人类的生存和繁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是决不可缺的。中外设计史两者相互交流所起的作用,直观的,或隐而不彰的都有大量的事实可以列举。尤以海陆“丝绸之路”中的各种史料为典型代表。人类造物的历史本就是各种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学习、交流融合的文明史,任何人类文明都不可能遗世独立,从异质文化中吸收新鲜的营养,理解彼此的差异,才共同促进了人类的繁荣。

构建具有大历史国际视野的设计史教学模式:有助于排除闭塞的心态,破除文化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兼容并包的开阔胸襟,及科学精神的设计学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对待古今中西所有设计史的一切成果,都应秉持开阔的全球性视野,通过构筑广阔的背景角度,架起一座文化的桥梁,增进我们对设计史的整体理解,可丰富课程的内容并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进而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时代需求下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设计史课程展现其全球史视野的现实意义

首先,设计史论课程会呈现过去人类应对危机的措施与经验,某种角度上能够为当下的人们提供情感上的慰藉,消解一部分面对“未知”的恐惧焦虑;其次,设计史课程引入全球史视野的观察角度,可使学生更好地思考人与各种“人造物”的关系,多一些对古人创造力生产力的敬畏之心;再次,为了使学生以及他们手中未来会产生的“人造物”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还应借助人的精神力量,也就是“理性”“反思”“批评”的认知升级,而这些认知需要全球史视野的设计史知识框架搭建作为基础,“反躬自省”及“自我批评”才具有实现的可行性;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全球史视野下的设计史课程教学,必然会摒弃某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多角度地观察,必将带来更加客观的认知进而影响当下,那么设计史教学工作者需要将自身的专业与理性相结合,附以更广阔的全球史视野去参与教学实践,将人类如何创造更好地物质生活、如何求得需求与生产的平衡、如何在物质生产上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等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积极且切实的作用。

四、总结

杜威在《平民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即提到“教育哲学之实在的价值颇似地图之为用。一张地图并不能为亲身旅行之替代,但实能给旅行者许多助力。彼给旅行者以一全境之要略;彼标出重要城市及水陆之特著形势。彼为旅行者指点其所当运行之方向,及达到其目的地之最良的道途。教育哲学亦当以同样方法,使教员愈为晓然于其目的与问题。”[4]设计史课程教学并非只关注人类历史上零散的各种“人造物”,而是要完整地搭建整个设计史的时空框架,实现给予学生一张完整的“学习地图”的教学目的,以便学生透过“人造物”的历史框架去看到背后的过去人类在造物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经验及措施,最终目的是“透物见人”,去观察及思考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及如何创造新事物,如何创造新财富,如何通过设计去更好地处理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福祉,缓解人类的痛苦和压力等等。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但人类的经验和教训却可以一直累积至今,透过全球史的视野,以便我们去思考整个设计史中的若干问题。通过中国古代与近现代设计史、世界古代及现代设计史课程的学习,设计学学生能够搭建起一个完整的人类造物史的时空框架。要切实贯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精神,就必须更准确地把握好在全球史整体框架下中国文化的内核与更多历史细节。

猜你喜欢

造物视野人类
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艺术与传承发展研究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以木造物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