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预科语文教学补充文化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以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为例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预科生升学考试预科

(云南民族大学 预科教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

预科语文教学,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预科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是预科教育阶段的主干课程。语文课程在初等基础教育阶段,同样作为主干课程,学生一般在进入预科阶段之前,会有超过十二年的语文学习过程,语文学习对预科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陌生的原因包括预科阶段的课程结构出现变化,预科教学中“预补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及民族预科的语文教材内容深浅程度与高中必修教材有差异等。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阶段,预科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单纯停留在习得汉字字音、字义,基本文学常识,基本文本知识,作家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这些显然已无法满足预科生的学习需求。然而预科生并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预科生在预科阶段完成课程后还需要参加升本科的考试,在以应试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如果对学生进行文学史教学则缺乏针对性。因此,在两种教学模式之间,设立一种将历史、文化、哲学等知识适当融入文本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增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文化自信。

一、根据预科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材的设定增补文史知识教学

配合云南省预科升学考试,以实现学生顺利升学为目标,语文课程设置为“大学语文”,采用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为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学的通行教材。教材总体设置为上册八个单元,下册八个单元,角度为横向和纵向。横向单元为文学体裁,包含四种主要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纵向单元分类按照各个历史时段和国别,如“古代诗词”“古代散文”“现代诗歌”“外国戏剧”等。在教材的这种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需要讲授的文学作品类型丰富,教材既有文学的意义,也有“史”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学生高中阶段所使用的语文教材[1]。结合教材的设定形式,在具体文本教学中适当补充文学史知识、文化史知识、历史知识,都能让教学更饱满充实,学生的视野也能得到拓宽。

由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培养阶段不分文理科,所以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的设定进行平衡,注意区分文科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对于理科学生要进行文学背景知识的补充。虽然也有许多理科学生喜爱文学与历史,有较为丰富的阅读量,但大部分理科的学生对政治、历史、哲学知识掌握较少,重视程度不够,了解有待加强,阅读文学作品时也很难自我代入到具体的时代背景或历史事件中。学习人文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重塑知识结构,这些人文知识又是人文素养的有机补充[2]。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大学语文”课程适用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诸多本科专业,也有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各家教材在单元和篇目的设定上各有考量。以夏中义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为例,该教材的单元设置以“文化思想”中的主题为主导,设置了包括“大学之魂”“青春在呼号”等十六个主题单元,选取的文学篇目也都重视文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汤一介在教材总序中强调了语文教育中历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所谓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来教育人。那么人文精神从何而来呢?照《周易》看,它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3]足见高等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功能,不简单停留在基础知识识记上。预科阶段教学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高等教育阶段,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当前,我们要通过教育手段提升文化自信,尤其是民族预科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升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二、预科语文教学中补充文史知识可以校正学生的历史意识与文化常识

近六年来,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每年培养的少数民族预科生都不少于3000名,迄今已超过17000人。这六批预科生是非常典型的“互联网”一代,又称“千禧”一代,他们出生的代际介于20世纪最后几年到千禧年间,出生年份跨度大概为1992~2001年,成长的时间总体上已过渡到中国的互联网时代。根据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中的界定,1998年起,中国的流行文化在这个时间进入互联网文化时代[4]。在这个时间段成长起来的学生,思想意识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流行文化的影响,甚至话语形式也是基于互联网文化形成的,比如日常表达中常常使用网络流行语。互联网文化有其便捷性、信息性强等特点,但这些特点的反面则是碎片化、产业化。过度产业化和娱乐化的追求让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并不准确、全面,需要辩证看待。

在云南预科基地语文教研室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文学经典选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以及在对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观察几年来预科学生的总体情况,不难发现,“千禧一代”受到网络游戏、影视剧、网络小说、自媒体碎片信息等流行文化的影响,呈现对历史人文知识的错误识记,错误理解,这样的情况更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在考试中的常识判断。

语文课程中,不论是文学作者,还是文学文本中的形象,乃至历史事件,都是分析文本的重要参照,一旦学生出现错误识记或错误理解,对文学文本的分析理解也会有偏差。以《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部分需学习的诗人李白为例,李白本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而且这一诗人是大部分学生从学习汉语时起就会接触到的一位诗人,但在授课中,对诗人李白进行人物生平的介绍和性格分析时,不少学生都表达过“李白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刺客”这一认知,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对于李白游仙题材诗歌的理解偏差。根据2015年、2018年、2020年的三次课堂调查,学生反映是受到网络游戏《王者荣耀》等网络文化的影响,这一款游戏中的数个角色人物设定与实际历史事实不符,而历史文化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则将游戏中的设定认知为真实史实,同种情况还包括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荆轲。受同类质情况影响,学生在误读互联网软文、观看影视剧、阅读“同人”类网络小说等娱乐行为中,都有对作家作品,乃至作品主题的误读,包括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现代诗人徐志摩等。足见,语文课程中适当加入历史人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对校正学生的常识、历史意识都有帮助。

三、教学中增补文化历史知识可以更全面地应对预科升学考试

语文是云南省预科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应对升学考试是日常教学的直接目的。几年来,云南省的预科升学考试是通过机考的形式,以客观题为主要考察模式。2020年7月升学考试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采用了纸质试卷考试,然而命题形式仍然全部为选择题,因此,学生掌握一般性字音字义、文学常识、文本知识、修辞手法是应对升学考的基本学习策略。但是结合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四年的升学考试题目,分析其命题形式,会发现其中直接或间接出现过对超出文学文本的一般文化知识的考察。云南省预科升学考试语文试题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题量超过70道,各类题型中均出现过对文化常识、历史知识的考察。

在一般普通教学中,在对作家进行分析介绍时已经包括了诸多历史文化知识,先秦时期孟子即已提出“知人论世”的理念,所以文学作品的出现离不开时代与文化的影响,作者也无法脱离文化对其的塑造。结合《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多个文学篇目,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几个单元中,文本中包含着各类文化常识,如古代文人的“仕”“隐”观念,“儒”“道”观念,历史上一些知名绘画、音乐、书法作品的并称,封建社会官员的官职名称,古代的节气节日,古人的年龄称谓,乃至于古代音符的名称,戏曲中角色行当的名词等。历史事件或现象则包括“百家争鸣”“周分封天下”“秦晋之好”“三国鼎立”“魏晋风流”“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等[5]。这些内容横向纵向交叉出现在文学知识和文化层面的问题中,如果不清晰讲授不仅影响学生理解作品,也会影响预科生应对考试。预科语文升学考试以历史文化常识出现的题目,如2017年升学考试考察到中国古代音符的称谓,内容选自文言文阅读篇目《史记·刺客列传》,原文为“易水送别”场面中荆轲吟唱的“变徵之声”,考试题型则为多选题,要求学生对“宫商羽角徵”五个古音符进行判断。考试结束后,经过对180名左右预科学生的访问统计,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对这个题目的掌握程度不高,一般考试中只是考“徵”字的字音,古代音符的常识在考场是靠猜测进行选择。再如2019年升学考试,出现对庄子《逍遥游》中时间称谓“晦”“朔”的考察,虽然这两个字在书下注解部分有标注,部分学生还是没有重视,作为非重点实词没有进行仔细记忆,影响得分。因此在教学中对考试时可能出现的文化、历史常识进行强调,可以提高学生升学考试中延展性题目的得分率。

发展预科语文教学,加强预科学生对汉语文学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汉语文学,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历史文化知识作为文学知识的组成和拓展部分,需要恰当补充到教学中,发扬我们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文史哲”不分家,人文学科的教学,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预科生升学考试预科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模拟试题 数学(一)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语文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英语
大作家
大作家
跟踪导练(二)(6)
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预科生导读服务初探
新疆高校加强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