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使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文化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

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根据高校的使命与责任,从而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找出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使大学生对文化自信具有认同感。

一、高校使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由高校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高校文化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1]高等学府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核心宗旨是将文化自信贯穿于每个学生的教育过程当中,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赋予文化自信教育的责任,赋予培育社会先进人才、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使命,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校使命、培养的目标,高校教育作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思想成果。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从课程的开设到课下的宣传培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决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加强四个自信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教授课程内容。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牢记使命,履行党的方针政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对文化进行传播,通过系统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大学生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担当。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国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自信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本国优秀文化的影响。高校不仅要让大学生精通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学习,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在高校期间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上的不成熟以及知识水平的欠缺,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容易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高度的文化自信,将会成为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大环境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因此,高校应不遗余力地将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到高校课堂中去。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勿忘历史,无愧今天不负明天,逐渐养成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情怀与追求。

二、高校使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迷失与呼唤

关于文化自信很多文献是针对加强文化自信提出了很多学术性研究和解决方法,但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怎样加强文化自信有待深入研究。

(一)高校对大学文化自信教育的缺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灵活地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通常通过机械的单方面传授知识,没有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学生很难内化成一种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信。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学校应当承担起的义务与责任。目前,高校内部并没有把文化自信细化、具体化,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学生形成不了良好的文化自信氛围。在高校内,要将校园环境营造成为拥有浓厚文化自信的氛围,例如组织校园中华文化墙,宣传有关文化自信的横幅标语,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培养文化自信。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目前高校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同之前相比有所改观。但现实中我们仍要思考这些问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认为文化是对社会发展没有太大的实质作用,与大学生课堂所教授的专业知识相比,文化的模糊性会使大学生在树立文化自信的时候产生障碍。另外,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准确,对西方文化是通过影视资料而获得,从而盲目地崇拜和追随。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于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下,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难以形成文化自信的意识,也是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文化思想受西方的影响较大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对自己制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维护,对于中国的顺利发展壮大,会进行遏制和干预。大学生对网络拥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网络信息相比教材知识更具直观性,而西方意识形态正是通过网络的途径而进行传播。在大学生中,有些人受到西方文化方面的影响,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直接阻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西方思想提倡多元化,正是符合大学生追求独特的心理特质,西方利用网络手段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对大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文化输出。大学生受物质利益的影响而追求个人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宣扬的集体主义文化背道而驰。高校作为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第一阵地,更要不断加强文化思想的引导,用理论性和政治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矫正崇洋心理。

三、高校使命:重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当前,高校教育应当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因为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新时代谁赢时代发展的主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高校促进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

(一)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全面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传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更应注重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教师有关文化自信教育水平。使老师在不同的授课过程中都能向学生们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高校教育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努力构建一支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师团队。在实施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全面、不中断。全面教育不是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教育成果整体得到提升。加强教师团队对中国文化的培养,并在提高教师能力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不断发展,文化自信必将成为我们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对促进文化自信方面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四个自信的学术专业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挖掘丰富的文化土壤,不断建构新的教学理解,用开阔的知识视野不断丰富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世界是发展的,文化也是发展的,要让学生有意识到中国的民族文化是长期繁荣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革命文化圣地,感受英雄人物在革命年代崇高信仰和人格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前提是让大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知产生情感,情感不断发展为自信,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大学生自主加强文化自信

践行高校使命,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关键在学生。大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不断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高校鼓励大学生研读儒学经典、欣赏山水国画、禅悟宗教经文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各类纪念馆、烈士故居以及红色基地,加强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吸引力。也可以组织专家讲座,对十九大文本解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做一个品行健全、乐于奉献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好青年。除了依靠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引导外,学生可以借助社团以及课外教育不断加强文化自信。通过举办古诗词朗诵、国学经典知识大赛等社团活动,使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社团活动融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高校肩负着培育高等人才的使命,高校教育也是培育人才的中心环节,要提倡把文化自信的教育落实到具体教育和科研领域,注重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任务,更要在大学生的心中树立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对教育部门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协同高校和思想政治教师团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