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思考*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协同辅导员思政

杨 涛 丁 贤

(1.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它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有机结合,在突出各自特点、功能与价值的同时,通过协同两支队伍各自的优势和职责,形成育人共同体,合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育人效能最大化。这种协同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结合,包括日常教育管理的协同、课程教学的协同、科研的协同等。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常常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将协同育人简单理解成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相互兼职;二是现有的协同育人模式大多停留在表层的配合,较为零散,缺乏深层互动、常态化可推广的协同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如何协同育人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探讨二者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一方面给高校提供参考,帮其丰富和完善协同育人的模式和路径;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高校对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学术界对其的理论研究也开始起步。从文献检索结果看,现有研究在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逻辑上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学者普遍认为协同育人是可行且必然的,但是对具体的协同模式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先对制约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探讨,随后对二者协同育人的思路提出具体对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制约因素

1.协同环境不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认可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有的地方和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全员育人的理念还未达成普遍共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氛围不够浓厚。此外,资源和平台是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基础。长期以来,缺乏资源和平台,也导致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环境不佳。就目前而言,高校为两支队伍提供的资源和平台相对独立,甚至存在不均衡状态,这导致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力量分散,资源没有得到整合[1]。另外,高校内部普遍缺乏推动二者协同育人的协同型资源和平台,协同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2.协同机制缺失。体制机制改革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在行政体制上,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辅导员属于学生工作系统,一般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和辅导员所在院(系)双重管理,而思政课教师属于教学系统,一般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2]。因此,这两支队伍也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运行机制和考核机制,这就导致二者在工作中基本没有交流和联系的契机。另一方面,在激励机制上,尽管有部分高校制订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相关政策,但就目前而言,很少有高校制订协同育人激励机制并在相关考核中落到实处。主要是由于两支队伍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标准不同,协同育人工作量的认定和成果的评价难以明确[3]。

3.协同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都对彼此互不信服,缺乏协同育人的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主要体现在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视野去思考二者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必要性[4]。就思政课教师而言,普遍缺乏协同育人的理念,习惯单独备课、单独授课,甚至有部分思政课教师不理解、不认可辅导员工作,存在轻视和抵触心理。同样,就辅导员而言,常常囿于大量日常性具体工作,忽略了自己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对思政课教学缺乏热情,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

4.协同能力不足。协同育人对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课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考验。目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协同育人有待优化,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二者的协同能力。主要是由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学历背景、具体工作职责并不相同,两支队伍在协同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交流困难等问题。另外,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师资力量还相对缺乏,这也给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造成一定障碍。因此,推动协同育人关键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自身,关键在提高二者的协同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

1.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关键在统一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凝聚共识、统一理念。从党和国家到高校再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个人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树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理念,为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提供思想基础。一方面,全过程协同是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载体依托,凸显了协同育人在时间上的全贯通,只有将这种协同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确保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持续性,实现“时时协同育人”。一般情况下,辅导员是从大学生进校跟到毕业,负责这期间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但是马原、思修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基本不同。因此,思政课教师之间首先要协同,不同课程之间做好衔接,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教学、合力育人。另一方面,全方位协同是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有力保障,凸显了协同育人在空间上的全覆盖,只有将这种协同全方位覆盖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各个方面,才能确保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全面性,实现“处处协同育人”。例如,将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结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授课、共同指导社会实践。

2.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关键在完善制度。不仅要统一理念,树立协同育人意识,还要建立完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为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加强党对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要对协同育人工作有更高的定位和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协同育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同时,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在顶层设计上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突破障碍藩篱,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坚持个人业绩评价和协同育人团队建设评价相统一,重视考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发挥,支持、引导二者通过团队合作提高育人实效。同时,完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成效认定制度,将协同育人成果作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各类考核及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设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例如,直接设立协同育人工作津贴或者设立专门奖励基金支持协同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此外,大力培养、推荐、表彰协同育人的先进典型,营造协同育人的浓厚氛围。三是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体系。例如,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党政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选拔骨干教师到学生工作相关部门挂职,引导其走向日常管理服务实践;把辅导员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后备人才,甚至选派优秀的辅导员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博士学位。

3.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关键在搭建平台。协同育人平台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载体和切入点,要从战略高度建构思政课教学、日常教育管理、科研工作“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一是搭建教学协作平台。组建思政课教学团队,每2位辅导员与1位思政课教师结对,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特长和辅导员的实践优势,既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实施理论授课,又以辅导员为主、思政课教师为辅进行实践教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深入探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二是搭建日常教育管理交流平台。一方面,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并且加强针对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专题培训,既可以分享协同育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又可以加深二者对协同育人内涵和协同模式等内容的理解,增进彼此间的信息沟通,提高协同育人的联动性和长效性。另一方面,重点建设一批思政类公众号,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负责公众号日常运营与管理,共同创造出一批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三是搭建科研合作平台。成立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并且设立协同育人专项研究课题,支持和鼓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此外,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可以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共同开展学术研究,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相关科研项目,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水平,进而增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猜你喜欢

协同辅导员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