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庆黄梅戏田野调查思考

2021-01-28季姝姮谢家顺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安庆市院团黄梅戏

季姝姮 谢家顺

(1.合肥一中,安徽合肥 230001;2.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黄梅戏是安徽省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是安徽的文化标签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历史典籍中很难寻得完整踪迹,其发源地区学界也存有争议,但通过各种资料考证,可以确证黄梅戏成长于安徽安庆地区,并在这片土壤上开拓了黄梅戏文化身份的空间,延续了黄梅戏文化的存在脉络,创造了独具当地特色的黄梅戏文化价值。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黄梅戏的发展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地方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黄梅戏的身份也从民间走专业,从草台走舞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娱乐走向文化。然而近些年来,黄梅戏文化的社会效应较为萧条,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对此知之甚少。为此,笔者作为这个群体中一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地方艺术文化的青少年,利用暑假期间,走访安庆市相关黄梅戏院团,并对此次田野调查试做探讨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安庆戏曲土壤肥沃、群众基础丰厚。《天仙配》《女驸马》《徽州女人》等众多黄梅戏经典作品唱响大江南北,严凤英、马兰、韩再芬等一批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均出自安庆。目前,安庆市戏曲传承、教育、发展体系较为齐全,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也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领衔的“再芬黄梅”演出团队扎根安庆。美国国会图书馆曾记录和永久收藏了韩再芬的表演艺术史和其代表的艺术形式,韩再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入选该记录的中国戏剧艺术家。

在院团建设上,安庆市现有国有黄梅戏院团8个,其中市区国有院团2个,即: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6个县各有国有黄梅戏院团1个。以黄梅戏为主的注册民营剧团120个。还有奔走于街头巷尾、城镇乡村的民间班社300多家。全市现有戏曲研究机构3家,国字号戏曲博物馆1座。

在人才队伍上,安庆市国有黄梅戏院团在职人员282人,聘用专业人员165人(不含民营院团)。高级职称66人,其中正高职称24人(全部是一级演员),副高职称 42人(包括二级演员25人),中级职称150人,初级职称108人。另外,还有众多的民营社团的从业人员,全市从业人员有2000多人。

在剧场建设上,全市现有专业剧场18个,目前城区供戏曲演出设施较好的规范剧场有黄梅戏艺术中心、石化俱乐部、人民剧院、黄梅戏会馆、再芬黄梅公馆等。桐城、岳西、太湖、望江、宿松等县(市)仍保留有20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老剧场。基层群众文化舞台1257个。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安庆市把振兴黄梅戏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促进黄梅戏传承发展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黄梅戏在传承发展上存在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据调研收集数据统计,安庆市国有黄梅戏院团共447人,其中40岁以上人员241人占总人数54.9%,50岁以上93人占20.8%。目前这两个年龄段依然活跃于实践舞台演艺中,同时也是一些大型舞台剧目的演艺骨干主力,对此有不少观众戏言“七仙女变成七个大妈”,由此可见,整体黄梅戏演员年龄结构呈现老化趋势。同时,对于专业高层次人才方面更是青黄不接,全市具有高级职称的导演3人、编剧3人,二级舞美设计师4人。所以,从黄梅戏倚重的作曲和编剧人才特点来看,作曲人才已基本断档。

2.展演基础设施质量有待提升

作为“黄梅戏之乡”,安庆市城区人口近80万,当前仅有1个可容纳八百人座位的“黄梅戏艺术中心”正规剧场。而新中国成立前六万多人口的安庆在城区黄金地段拥有戏园六座,最大戏园可容纳观众四千余人规模,与今昔相比设施可谓相形见绌。有些县级文艺院团基础设施仍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且缺少正规的排练场、演出场所和配套设施。陈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黄梅戏的展演、人才培养及演出市场繁荣。

3.观众流失严重

根据调查访谈部分演员、观众了解到,黄梅戏的观众主体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其中60岁以上的观众更是占据了最大比例,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比重甚少;其次,从观众了解黄梅戏的方式上看,大部分观众了解黄梅戏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观看现场演出,其后才是通过电子媒体;再次,从观看次数上,第一次观看和偶尔观看的观众占据了一半比重。所以,黄梅戏的观众群体大量流失且主体呈老龄化趋势的现状是显而易见的。

4.剧本创新力度不足

内容至上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内容决定成败。针对黄梅戏来说,就是要有好的剧本。当前,不少剧团还在“啃老本”,拿不出符合时代特征有生命力的创新作品吸引观众。传统的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剧目还要继续传唱,让经典永流传,但时代在变,观众也在变,如果在剧本创作上不能大胆创新,终将难以持续发展。

三、几点思考建议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黄梅戏是块宝,要擦亮这块宝,就要多措并举让它在新时代再放新光芒,使更多的群体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喜爱这一优秀传统民族戏曲。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有几点浅显思考。

1.发展黄梅戏专业教育

优秀的人才队伍是黄梅戏持续传承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庆现有高校2所,即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戏曲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近1000人。其中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历史悠久,输出大批黄梅戏人才,全国80%以上的黄梅戏剧团团长和骨干出自该校。在此基础上考虑,一是改进戏曲院团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师徒传承”“院(团)校合作”,采取名家 “一带一、一带二”等方式传授戏曲表演艺术精粹。建立院团与戏剧学院交流机制,加强院团与戏曲学院合作,为培养青年拔尖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二是畅通优秀戏曲专业人员培养使用的通道。加大对现有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表演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对民间有特殊专长的戏曲人才大胆发现并使用。

2.改进完善设施建设

针对市县和基层戏曲基础设施陈旧的现状,政府安排资金支持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在城镇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合理布局戏曲演出场所。县和县级以上的群艺馆、文化馆应按有关建设标准,设置戏曲排练演出场所。鼓励各级群艺馆、文化站、剧场等通过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为戏曲表演团体免费或低价提供排练演出场所。

3.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发展

首先,内容创新。目前,有些剧团已经在做剧本创新的尝试,并获得了观众好评,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从长远来看还不够。也有一些改编后效果好的现代戏,像反映英勇抗震救灾的作品《江淮儿男》,还有讲述徽州女人故事的作品《徽州女人》。可以说,这些都是在作品内容上有了创新,才带来了整个戏曲的成功。

其次,技术创新。多年前的春节晚会上,奚秀兰一首西洋唱法的黄梅歌《天女散花》,迷倒了众多听众,也让电声等西洋乐器融入黄梅戏乐队当中。将黄梅戏舞台艺术与现代元素结合,使戏曲的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的审美情趣,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求突破。另外,在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省内重要旅游景点搭建戏曲表演大舞台,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进行大型黄梅戏舞台艺术表演,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本土特色传统文化的效果。

再次,传播路径创新。通过信息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传播戏曲文化,建立功能强大的黄梅戏专业网站、网上黄梅戏票友会,搭建空中大戏台、直播大戏台,也可用抖音、微视频等予以传播,让更多的黄梅戏爱好者参与进来,吸引更多的群众来观赏。

4.推广走进学校音乐课堂

培养年轻观众群体,应是多维度、全方位、立体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越来越失去黄梅戏的文化语境,而不断被强势文化所影响,如果将黄梅戏作为本土音乐文化的地方课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戏曲母语文化土壤吸收营养,年青一代就一定能欣赏并热爱它。

四、结语

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曾说过:“音乐是人的产物,它有自己的结构,但是它结构不能脱离产生它的人类行为而独立存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而每个民族的音乐也都体现和代表了本民族象征。这不同于西方传统音乐如同一个标准化的公式,贯穿所有的音乐。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个极为广阔、丰富、珍贵的音乐资源,满载着几千年中国音乐的珍宝。尤其像黄梅戏这种极具地域性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更是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蕴涵和当地人的精神寄托,所以她的延续不仅是艺术文化个体的发展,也是当地先民精神文化的存在依据,更是推动树立现今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自信心和自觉心的重要象征。因此,我们要从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地传承与发展黄梅戏文化艺术,才能这个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展现更新、更美、更符合当下时代语境的黄梅戏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安庆市院团黄梅戏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我想养一只猫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安庆市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建院60周年优秀剧目集锦
数学问题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