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2021-01-28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一、先秦时期的概况
先秦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朝代,从远古人类产生之前,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他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若星空的历史文化,譬如,当时的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都是我们古代人类文明的最好见证,这一时期有孔子,荀子和孟子,以及诸子百家等思想家,他们都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开拓者。其中,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对我国的军事发展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屈原是这一时期的伟大诗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慢慢地从分散逐步地走向统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地产生了国家和一定的社会制度,最早的农耕经济也慢慢地成型。手工业也循序渐进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且也出现了一定的商业社会形式。其文字、绘画、戏曲、诗歌等文学艺术的形式亦日臻完善、走向成熟。
先秦时期对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了中央集权统治下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②长期的战争让人们饱受战乱的蹂躏和残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③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大融合、大发展;④推动了各种学术流派互相批评,互相影响,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一切的社会局面。孟子:主张“仁政”学说和“性本善”学说。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恶论”。道家:老子:提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将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辩证观点。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主张变法革新;主张以法治国。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先秦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春秋时期的《诗经》,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诗歌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战国时期的“楚辞”,其中屈原的《离骚》最为著名。
二、儒家学派孔子的美学观念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系统地总结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和审美原则,他的美学观念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目的,并为其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而服务,他为后世美学思想的开拓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孔子非常注重“善”的教育功能,并且他把“善”摆在首位,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事业和日常生活中取得骄人的成绩,首先得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否则,如果一个人的心肠非常的歹毒和肮脏,也可能会取得成功,但这都是暂时的表面成功,是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善良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行善积德的人,令人钦佩。一个人有了善良的心,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善念是一个人内心深处一种温柔的升华与富足,它像一缕清纯的阳光,既能够照亮自己,也能够轻轻地照耀周围的人。
孔子的思想理念在《论语》中有系统的表达和阐释,譬如:“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孔子用来形容音乐的特有魅力。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个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人的修养,刚开始往往是先学诗,然后慢慢地在学礼中成长和壮大,最后完满于学乐。这就是说“诗、礼、乐”三者是教育和感化普通民众的奠基石,故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利用好。从某种角度来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亦可谓是儒家思想的浓缩精华。
孔子虽然重视音乐,但他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修养和“成人”为目的而盲目的热爱音乐 ,他说:“移风易俗,非乐莫善”。很显然,他是把“乐”和当时的社会政治观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孔子并不认为所有的“乐”都是美好的,孔子认为,“乐”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和斗争性。他说:“恶紫之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意思是说“紫色夺取了大红色的光彩和地位,很令人厌恶,郑国的音乐破坏了典雅的音乐,很令人厌恶,强嘴利舌可颠覆国家,很令人厌恶”。推崇先王的雅乐,他认为“郑声淫”,就是不合礼,他是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孔子认为“和乐”和“雅乐”是最美的音乐,这在《韶》中有一定的记载和诠释。孔子认为“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他认为“文学”的作者和“有德者”是统一的,否则,一个心灵丑陋不堪的人是写不出好的“文学”来的。“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说一个人既要有德,还要有才,“德”和“才”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缺一不可,否则,就会“言之无文”,其文章也会苍白无力、黯然失色。纵观孔子的整个美学体系,还是有很大的社会利用价值和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故他的美学思想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孔子是中国的“老师鼻祖”。他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从古到今,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比比皆是,但这些所谓有学问的人和当时的统治者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地被历史所遗忘。而孔子以一个普通的平民则被后人颂传了十多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孔子是伟大的圣人,其社会作用亦越来越有价值。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要倍加珍惜,要把孔子的思想维护好,发展好,利用好。
三、儒家学派荀子的美学观念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名况,字卿,赵国人。他先后游学于齐、秦、赵,接触各路学派、见多识广的他最为崇尚儒家思想。在自然方面他主张“天人相分”;在政治上主张“明分使群”;在道德方面主张“性恶论”。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意思是说,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承受船使它行驶,也可以倾覆船使它翻沉。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他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很大,为后来某些有远见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和实施,毋庸置疑,他对后来封建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他主张“人性论”。他认为,任性是与生俱来的,它是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这就是说: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不难看出,荀子的思想和观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应该说,这是它的进步性和价值性。荀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人们要想正确的认识世界,必须把人的感觉功能和思维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亦就是说要把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会贯通、合二为一。他反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事物的改变不是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世间上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他反对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这表明荀子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荀子认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能,他不用通过后天的努力就能拥有这种固有的本能。他认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正反两个方面发展的可能,即有可能发展为善的功能、好的功能,亦有可能发展为恶的可能、坏的可能,他认为自私是人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他认为“伪”是人的故意为之,他可以经过后天的努力而加以改造。一个社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矩来加以法度约束,否则社会就会有罪恶肆虐、民不聊生。我们需要做出人为的努力,来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向好的一方面发展,荀子认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通有无关系,这势必就会有利害冲突,有利害冲突就会有贫富分化、利益不均,为了解决这一社会矛盾,就有必要建立分工制度、等级制度,用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规矩来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这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想以此来建立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有一定的局限性、迷惑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合理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当时的社会问题。
荀子对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他认为与其迷信天的神秘,还不如好好地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民服务,这是典型的唯物观。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后天努力对人的发展尤为重要,人决定一切,人定胜天。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还是蛮大的,荀子除了对儒家思想推崇以外,他对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他家的思想观念都给予一定的批评和继承,他很崇拜孔子,他认为儒家孔子的治国理念是最好的。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同时他又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加以批判和总结,并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四、儒家学派孟子的美学观念
孟子的主要思想有“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他是战国人,他亦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他反对野蛮霸道和欺诈,主张社会要恢复井田制度。孟子主张“内圣之学”,他说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人都应该保持善性,摒弃恶性,并要做到自身反省。他的这种内省的修养思想,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和主流。
孟子主张“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外面的世界所获得的,人们本身就拥有这些品质,只是人们忽略了它、摒弃了它,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唯心主义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性。
孟子主张统治阶级要“施仁政于民,为民服务”。统治阶级要善待于人民,要减轻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实际上,统治阶级只有放下自己的身价,把人民举得高高的,始终为民着想、为民谋事、为民办事,就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从而也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阶级政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就是说,老百姓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是最最重要的,其次是江山社稷,而君主则是最后的,因为江山社稷需要老百姓来拥护,是老百姓供养了君主。没有了老百姓,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江山社稷,没有了江山社稷也更不会有君主的出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是说:一个人在富贵时还能做到不张扬、不奢靡;在穷困潦倒,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还能紧紧地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自强不息,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在顺风顺水、八面威风的时候不仗势欺人、不阿谀奉承,不做丧尽天良的理亏事,只有按上面的做人原则来行事、来做人,才能称得上是正人君子、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综上所述,毋庸置疑,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他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重民轻天”的思想,虽说孟子的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但他使得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重要性,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结语
我国历代统治阶级都很重视音乐对道德教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儒家孔子的思想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并且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当然孔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问题的,这肯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积极性和其社会利用价值。他对音乐社会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发展方向。他对音乐文化都能提出一定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和方法。他强调音乐与现实人生的关系是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他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社会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
今天,我们研究儒家音乐思想的宗旨,是为了我们当下的音乐文化能够梳理出其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能找到我们当下音乐中所蕴藏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我们今天的知识应该说是来自对前人经验与理念的积累与发展,今天的音乐文化同样是来自对历史音乐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世代性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达到和实现历史的统一性,传承性、进步性和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