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海兽葡萄镜纹饰的文化内涵初探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瑞兽铜镜纹饰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68)

一、唐代铜镜纹饰的产生背景

中国古铜镜艺术历经缓慢的发展,在战国中晚期和东汉中期,达到高潮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造诣,此后,古铜镜的发展沉寂了数百年,直至唐代,铜镜迎来了它的第二次艺术发展高峰。[1]隋末唐初之际,战乱纷繁,社会动荡,统治者为宣扬国威,彰显力量,喜好设计偏硬朗风格的铜镜。随着唐朝的建立,民族大融合,铜镜纹饰开始出现异域风情,设计观念上开始流行飞禽、鸟兽等带有神秘色彩的动物纹样,并多以十二生肖或古代神兽为主题,自此铜镜开始了它新的旅程。

1.政治历史背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李唐帝国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平定叛乱,国家逐渐走向安定统一。[2]国泰民安的生活,使得当时的人们对艺术文化生活需求逐渐提升,文化生活的重心也开始从理想的乌托邦憧憬转向对现实美好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禽鸟、花卉等写实图案成为艺术创作主流,并产生了大量的关于人物生活或神话传说的故事题材的作品。同时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推崇,铜镜中出现的莲花纹就是由佛教宝相花为造型依据演变出现的。

安史之乱后,晚唐颓势难挽,文化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铜镜纹饰开始以八卦纹、飞仙纹等与道教文化相关的元素为主,人们又一次将祈愿和幻想寄托在虚拟和理想之上。

唐代统治的由盛转衰,影响着统治者及其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心理,同时也潜移默化了铜镜纹饰设计的元素变化和文化阐扬。

2.文化艺术背景

铜镜是中国古代以青铜制成的照容用具,最早在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铜镜距今已有约四千年。镜背上常刻有丰富的图案和铭文,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3]唐代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两者相互取长补短,大大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上唐代对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胡商云集,西方来客带来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礼俗、服饰、美术、音乐以及各种宗教,冲击着传统教条,使唐代文化呈现出无所畏惧地引进与吸取、创新与革新之势。

唐代文化多元发展的包容格局使得唐镜装饰纹样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其纹饰主题与先前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寓意更加深刻。盛唐的大国气象引领着唐镜纹饰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典范。

二、唐代海兽葡萄镜纹饰的文化内涵分析

1.唐代铜镜纹饰的多样化呈现

中国古铜镜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由于受到特定地域环境、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铜镜文化。唐代铜镜纹饰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东方传统文化元素飞禽、鸟兽、花卉等纹外,还结合了西方题材的葡萄纹、打马球纹、骑象纹等外来文化,呈现出的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以动植物为主题的纹饰:多以牡丹、莲花、忍冬、葡萄等植物类纹饰和蜻蜓、蝴蝶、孔雀等动物类纹饰为主。它们常作为铜镜的母体图案出现,有时也会用作边缘的配饰图案点缀其间与主题图案交相呼应。其中,宝相花花纹是由莲花、牡丹、月季等象征美好寓意的花朵衍变而来的,被运用在多种文化载体上。

二是以祥瑞为主题的纹饰:常见纹饰有龙凤纹、狻猊纹、双鸾纹等。象征幸福、吉祥等寓意的瑞兽飞禽,常常被人们用来寄予期望雕刻在镜背。其中狻猊纹原型经研究可能是狮子,因为造型酷似瑞兽,成为人们喜欢的祥瑞装饰图案,也是海兽葡萄纹镜中的主题图案之一。[4]

三是以生活题材为主题的纹饰:主要有打马球、骑象、狩猎等人民生活的动态表达,展示了唐代的现实社会生活。打马球是外国传入本土的一项新奇的体育运动,深受当地上层人士的喜爱。

四是以宗教历史、神话传说为主题的纹饰:主要有八卦纹、飞仙纹等,关于嫦娥奔月、白兔杵药、真子飞霜等神话典故,与道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2.海兽葡萄镜纹饰的文化溯源

铜镜纹饰会随着人们所生存的社会、人文环境状况的具体变化,而产生与之相应的改变。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将自身概念化的思想应用于铜镜的创造当中,使得铜镜蕴含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故而通过对铜镜的历史进程轨迹、思想观念变化、文化信仰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更加了解铜镜纹饰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海兽是中国古代艺术常见的表现题材,源于中国传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及其他神兽造型。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多用于求神拜佛以寄托希望,海兽纹开始逐渐流行起来。随着各民族、地域风土文化的不断涌入,唐朝兼容并蓄的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物种,葡萄纹图案应运而生,继而被人们运用在唐镜背面为世人所熟知。

海兽葡萄镜于唐高宗时期发展逐渐成熟,以武则天时期最为盛行,它流传的时间很长,唐之后的历代均有仿制品出现。海兽纹与葡萄纹组合而成的镜面是唐代铜镜最典型的风格之一,被日本学者称之为“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多谜之镜”。[5]海兽葡萄镜不仅是中国古铜镜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镜形,也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艺术与亚欧、中亚和东欧大陆文化融合的产物及古代设计者智慧的结晶。

3.海兽葡萄镜纹饰的造型与特点

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首创的铜镜,根据造型结构的不同,海兽葡萄镜分别还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镜形。海兽葡萄镜主题装饰由瑞兽禽鸟和葡萄藤蔓组成,画面饱满内容丰富、线条流畅柔美。圆形的海兽葡萄镜分内外两区,内区六只蒜泥均衡攀绕在葡萄藤上,体态丰腴,灵巧鲜活。外区由葡萄藤蔓作底纹,另有四只狻猊在前后追逐奔跑,除此之外还有小型飞禽和花草点缀其间。规整的构图附和着充盈的画面,既给人庄严豪放之感,又有华丽灵动之美。

海兽葡萄镜采用高浮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鲜明立体的图案看似烦冗复赘,实则暗含严谨。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镜面纹理所呈现出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和共鸣。海兽葡萄镜纹饰之精美,构图之精巧,工艺之精湛是唐代工艺技术一次全新的艺术高潮。

4.海兽葡萄镜纹饰的内涵与演变

从唐代铜镜整体来看,镜面上的纹饰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的表达,体现了唐代文化背景与内涵等重要信息的传达。纹样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铜镜的文化内涵,对纹样的解读,有助于理解铜镜文化及其所表达的内涵意义。

早在魏晋时期,神兽纹铜镜非常流行,但造型僵硬粗糙,而唐代时期盛行的瑞兽镜,更侧重于形态的塑造,造型活泼灵动,内外区新增了葡萄纹、忍冬纹等植物纹样,画面更加精致丰富。

铜镜纹样中的内涵意义与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盛唐时期的文化环境充满开放气魄与创造精神,所以同时期的铜镜纹饰风格极具个性,由拘谨呆板逐步发展到自由写实,新的镜类也不断涌现。根据主题纹饰不同,海兽纹和葡萄纹组合而成的一类铜镜可细分为瑞兽葡萄镜、海兽葡萄镜、瑞兽花鸟葡萄镜等,其中海兽葡萄镜被称为瑞兽葡萄镜的典型。

葡萄镜是唐代最具特色的镜面类别之一,相传葡萄在古代中东地区常被当地人信作生命树,它丰硕的果实和蔓延的枝条,象征着“多子多福”和“长命百岁”,寓意深远,内涵丰富。葡萄虽是从异国引进而来,却被智慧劳动人民运用自如,形成了具有东方传统的构图形式和寓意表达,这个寓意与中国人传统观念相一致,符合大众的愿望和需求,这也是海兽葡萄纹铜镜能在悠久历史中长盛不衰并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海兽葡萄镜纹样的解读,可以了解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因为唐代经济兴盛,政治开明,设计者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肯定,从而催生了新的艺术情趣和审美品位并衍生出了新的文化符号。

三、唐代海兽葡萄纹镜对后世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海兽葡萄镜作为唐代铜镜的典型镜形之一,得到了大胆的突破与变革。唐高宗时期瑞兽镜不断涌现,在纹饰风格和构图形式上有许多变化,完全摆脱了汉代所流行的符号化、静态化表达,取而代之的是造型的灵动活泼,线条的飘逸流畅,构图也由原先的简洁规整变得自由洒脱,在图案中把握规律有致的节奏,在构图中追求极度自由又不失礼仪和典雅。因其特殊的文化寓意和价值取向,装饰风格和表达形式在其他工艺种类中也有所体现,其中葡萄镜中的缠枝纹,被广泛应用在铜镜、方砖、壁画等多种艺术载体上,敦煌壁画中的葡萄枝纹是很好的体现。又如葡萄镜中的连珠纹也是随处可见,多运用于中外各国的丝织物、建筑、器皿等工艺品设计元素中。

另一方面,形制塑造和技术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字纹到汉代星云纹、动植物纹再到唐代的飞禽花鸟、人物传说纹样。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唐代铜镜的变化已由简单的点线面结合转变为富有人间故事情节的动态叙述。技艺表现多用雕刻,图案多用于高浮雕和透雕相结合,使画面更加饱满圆润,增强了物体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唐镜也不再受原有的固定模式所束缚,一改以往单调沉闷的形状,出现了很多新式镜形如葵花式、菱花式等各种花式镜,品种多样。唐之后的时间里,一并出现了长方形、六边形、鸡心形甚至带有手柄、镜座等人性化设计。

唐代艺术有属于它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哪怕是忧郁悲伤的作品,也依旧闪烁着勇敢浪漫的人文情怀。海兽葡萄镜是中外文化碰撞的产物,作为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载体,时代的见证者,对现代工艺美术乃至更广泛的领域都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结语

唐代铜镜纹样展示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精神智慧,它们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海兽葡萄镜纹饰作为唐代文化艺术一个极小的缩影,为我们找寻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猜你喜欢

瑞兽铜镜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灵璧纹石《瑞兽迎春》
蜡染的纹饰探讨
远道而来的瑞兽
——狮子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鎏金瑞兽钟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雕漆纹饰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