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思政教育
2021-01-27高宇峰高靖添李波李志媛龙浩
高宇峰 高靖添 李波 李志媛 龙浩
摘要:自媒体时代,由于大学生认知水平、信息接收、知识储存、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存在差异,对当前的社会热点,经常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评价。很多时候,学生容易因为不同的观点产生认知层面的冲突。在该环境下,要及时解决舆情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舆论引导,推动网络舆情治理,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网络舆论;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080-02
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开启了网络舆论场的移动化时代,移动舆论场成为舆论热点产生和发酵的重要场域。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是网络软件的主要使用群体,从网络舆情出发把握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以知乎为代表的问答社区占据舆论主流
近年来,一些网络自媒体平台日趋成熟,旗下的各类分享功能或问答社区等发展奇快。新时代,我们需要对新闻真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的思考[1]。
以知乎APP为例,其通过“用户为中心的使用满足”“理性群体”和“多元高质内容”的独特运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公众话语空间不断扩大,公众自由表达事件态度的场所也不断形成。从某事件发生进行讨论到各抒己见,最终达到舆论发酵的结果。群体认同不断催化、社区交流互动频繁,知乎平台搭建的网络社区对舆情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须明确引发认知冲突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观点中提升思想深度。
二、认知冲突为网络思政工作架构提供机遇
网络信息传播极快,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网民往往会形成意见交汇甚至交锋,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网络舆情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网民的身份背景比较多元,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参与网络舆情的话题也丰富多样,讨论的内容更是广泛。因此,极有必要对热点话题中的恶意评论进行跟踪研究,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话语进行深入剖析,纠正一些被扭曲的语义、语法、语用,找出症结,加强语言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从而消除网络中的话语扭曲现象,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社会情绪、情感认同作出深度描述,特别是与舆论热点传播环境及格局高度契合。[2]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也为剖析网络热点舆情与舆论的正向转化关系提供了契机。根据网络热点舆情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知、情感认知、意志认知等多角度认知的影响研究,思考从多维度加强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合理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能推动网络正能量的传递,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合理的治理依据。
三、大数据统筹下的社交网络舆情有迹可循
精准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这种全新的理念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3]。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人生阅历、认知状况存在差异,所以更需要进行精心栽培与精准浇灌。
高校应建设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聚焦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准确分析出现的问题及风险,将相关数据对策分享至有关职能部门。以便其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助力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解决。把精准施教理念贯穿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牢牢把握规律性、时代性、针对性的价值内涵。从精准把脉学生需求、精准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自媒体背景下的多媒体网络舆情,使观点聚合和扩散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新闻资讯,即时表达和交流观点、态度、情绪,有些信息甚至被分享至其他自媒体平台,形成二次传播。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极快,一些跟帖评论有时会影响整体舆论节奏和走向,导致舆论发酵。结合大数据精准推送技术对新网络舆情环境的引导,可以有效解决认知冲突,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可能。
四、时政热点反馈给思政课程改革带来机遇
大数据的广泛运用使网络舆情的力量逐渐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对其传播要素和运行机理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在自媒体时代,传播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不再拘泥于从“固定统一的传播媒介”中获知信息,而是根据自身喜好或需求自行选择接收信息的媒介,并在网络社交软件上发表个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学生了解国内外时政热点、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以及提高自身思想修养的一门重要课程。若将互联网上的时政热点反馈、网络热点舆情事件分析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将极大地提升学生兴趣,激发课堂活力。[4]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敏感事件,其中一些事件具有强烈的预示作用,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应重点关注网络舆情动态、网民态度、内在机理,从而合理分析,集体讨论,建立分级引导机制。对个别微小但影响巨大的事件,应对其负面影响加以防范,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路径提供政策应对,切实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的创新发展;同时相关教师定期召开舆情管理对策研讨会,总结时政热点反馈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从当下突出的舆论焦点入手,展开针对性调研,创新引导形式,解决舆情管理困境,优化相关管理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加强组织协调。
五、人工智能技术使网络舆情管理成为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当下,因为网络自媒体平台的搭建,加之网络传播的透明化和即时性,人们发表的言论常常产生不同的“磁场效应”,而这一“磁场”的发展趋势往往难以预料。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大潮的冲击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使意识形态渗透手段更加隐蔽,即通过以微博话题、微信公众号、抖音评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渠道和其他网络手段,加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入侵。西方的意识渗透从未停止,且力度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狡猾、危害性越来越强。这些错误言论、思潮会严重误导青年學生。
由于网络舆情内容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仅依靠原始人工分析的方法难以进行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因此,需要加强与大数据技术的关联,形成一套智能化的网络舆情分析处理系统。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积极发挥大数据精准推送技术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巨大潜能。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在互联网上加强对主流观念的引导[6]。针对相关敏感话题,有关部门应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优化信息管理策略,加强信息形式管控,從舆论管理和引导的源头出发,创新网络治理格局。
六、结语
现阶段,高校对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处于初步探索时期。自媒体种类繁多且发展迅速,各大高校对其本质及作用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再加上学校缺乏有效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经验,所以无法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导致思政教育工作产生诸多问题,往往因未妥善解决而后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发表偏激类语言引起社会关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又暴发一轮的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
对于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新发展特点,高校管理者应及时明确其中的风险值,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现实中出现的各种舆论,并通过及时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思考存在的偏差,按下元认知思考过程中的暂停键。在目前的互联网生态中,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情感认知、意志认知,都应该在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得到高度重视。通过剖析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征,明确学生在网络舆情热点中的立场、态度、价值观认同,及时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优化相关教育路径,能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论治理提供有效可行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论新闻的“有机真实”[J].新闻大学,2020(01):40-52,126.
[2] 董向慧.“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探析——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9(05):50-60.
[3] 王宁邦.大数据背景下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1):134-143.
[4] 陈永峰.从围观到行动从被动到主导——通过网络意见领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OL].思想政治教育研究,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076.G4.20201112.1307.002.html,2021-04-16.
[5] 朱继东.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征和重要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1):80-85.
[6] 富旭.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1(04):85-89.
作者简介:高宇峰(1997—),男,山西吕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靖添(1997—),男,辽宁阜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波(1996—),男,安徽宿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志媛(1997—),女,山西朔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龙浩(1992—),男,广西桂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