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管理个案研究
2021-01-27徐婷婷
摘 要:文章基于对患有“大脑发育迟缓”的特殊儿童安安随班就读的情况进行个案研究,指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并从认知、专业和发展三个层面,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0-0002-03
作者简介:徐婷婷(1987.10—),女,江苏省南京市竹山小学,小学一级教师,曾获江宁区第五届“德育带头人”、江宁区“优秀班主任”、江宁区“优秀辅导员”、江宁区教育系统“文明职工”、江宁区“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引 言
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走向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由于实际国情、经济条件等的限制,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是随班就读。它“是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需要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1]
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意义和遭遇的困境
随班就读的教育安置形式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解决我国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还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引导学校迈向一体化教育。然而,自在全国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以来,我国随班就读工作虽然得到发展,但也遭遇了许多困境。首先,随班就读的师资质量、软硬件设施、教材等难以保证。其次,随班就读教育难以平衡全体学生和特殊个体的需求。此外,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也增加了就读的困难。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座”“随班混读”。《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普通学校不仅要形式上接受随班就读,更需要从实质上搞好随班就读。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决定是随班就“读”,还是随班就“坐”。
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管理个案研究
特殊儿童究竟如何随班就读?相关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如何进行管理?随班就读的效果怎样?……基于上述问题,研究者采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法,选择了N市Z小一年级某班作为研究对象。该班总计49名学生,其中一名女童安安被N市脑科医院诊断为“脑发育迟缓综合征”。该班属于典型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通过参与式观察、非正式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研究者获得了有关该班班级管理的一手资料。经过资料编码和分析,研究者发现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管理中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个案情况简介
安安,2010年11月出生。据她的父母所述,他们在安安三岁时发现孩子表现异常,经专业鉴定被诊断为“大脑发育迟缓”。因智力、適应性等存在明显缺陷,安安八周岁时才正式入学。安安的语言能力水平表现为简单、重复、表达不清、音量不受控制,能理解简单话题并用语言或肢体回应,但无法理解长句子。同时,她在行为上存在明显的暴力倾向,时常出现推人、捏人、咬人、踢人等行为,也不时会咬自己或打自己。此外,她的大肢体动作较为剧烈,小肌肉灵活性缺乏,很难正常写字、制作手工等。
(二)随班就读的班级管理个案
1.面临的困难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第一天的入学常规教育中,安安的特殊性便体现了出来。其他孩子都能够正常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她甚至不知道教师在点她的名字。随后,她又出现了重敲桌子、乱翻他人物品、尖叫等情况。正式上课后,她又先后出现随意离位、不排路队,踢、推、打其他同学等现象。此时,随班就读的班级管理便面临了许多的困难。
(1)扰乱课堂
根据教师、家长和同学所述,安安干扰课堂的主要表现有:随意离开座位和教室、突然自言自语,时常伴有大喊大叫、用肢体去干扰相邻的同学等。在课堂上的这些问题言行,给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同学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教师不能集中注意力认真组织教学,而其他学生也无法专心致志学习。
(2)制造隐患
“安全无小事”,这是校园里时常强调的一句话。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另一个大难题就是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包括其他正常儿童的安全和特殊儿童自身的安全。例如,体育课上,为防止安安走路队时跟不上或乱跑,体育教师让自告奋勇的文文牵着安安的手走,但是安安用力掐文文的手指,把文文的左手大拇指掐青了。
安安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她渴望与人交朋友,玩游戏,可是无法用正确的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常常造成“欺负”同学的现象,也时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3)激发冲突
安安不同寻常的言行,引起了班级部分家长的担忧,甚至是惶恐。几位家长私下与安安的父母谈话,明确提出将安安送去特殊学校。双方家长不欢而散,而关于“安安该不该在正常学校上学”的问题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家长们三番两次发难班主任,甚至联名上书学校,要求学校劝退。一时间,安安的问题不仅让该班的管理陷入混乱,还一度影响学校正常的办公与教学。
(4)荒废学业
除了常规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安安最难以克服的是学习上与其他同学同步。由于智力、语言、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安安在课堂上无法正常的听课、理解知识,更无法完成教师对其他同学的课业要求。尽管安安的父母曾明确表示,对她的学业没有任何的期待,只是希望她过正常的集体生活,但安安荒废了的学业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
2.解决对策
公立学校有义务接收安安这样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作为开明的教育者,他们明白“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1)营造和谐氛围
安安的特殊性看似是一件班级管理的麻烦事,但是从安安自身和其他孩子的发展来看,这却是很好的教育契机。
该班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用智慧教育、引导其他儿童。小班干部们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带头和安安交朋友。面对来“告状”的学生,教师倾听并理解他们的困扰,然后用劝导的方式委婉地告知学生们安安的特殊性。让学生意识到安安不友善言行的背后是因为喜欢他们,想要和他们成为朋友,但她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够原谅她,理解她,并主动关爱她。
在班级中形成了对安安比较宽容的氛围后,该班又举行了“爱在我身边”“做个‘小雷锋”等主题班会,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让学生用语言和行动去关爱安安。随着双方的熟悉和了解,安安的存在变得寻常、和谐。
(2)建立良好沟通
一些家长对正常班级中安排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表示不理解,对班主任、学校有了较大的误解。
该班班主任请来情绪较为激动的几位家长,进行了深入、真诚的沟通。但是,谈话并不成功。为了避免家长之间、家校之间更剧烈的冲突,该校领导层经过反复研究讨论,以学校的名义邀请了该班所有家长来校听课和交流。该班的语文、数学教师各呈现一节公开课,而安安也参与其中。公开课后,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安安家长以及特邀教育心理学专家、法律顾问等人就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进行了依次发言,其他家长进行提问。
这一次的沟通是破冰之旅。一方面,家长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对安安扰乱课堂秩序的担忧有所减退;另一方面,各方面的发言让家长们意识到每个适龄孩子都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没人能够剥夺这个权利,否则就违反了法律。更重要的是,家长们看到了安安父母的无奈以及教师、学校的积极对待,增加了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信心。
交流结束以后,该班级的大多数家长开始逐渐接受安安,但还是有个别家长不时在班级群里或短信、电话中发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该校又诚意邀请了这几位家长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对于他们关心的话题和质疑的问题,校领导和班主任进行了耐心、细致地回答。
经过几番的交流沟通,安安仍旧随班就读,而安安的母亲在课下和体育等活动类课堂中可以进行陪护,直到安安不再对其他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3)嘗试个别教育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安安能够真正地随班就读。在校领导的建议下,该班级所有的任课教师组成了一个教师志愿者团体,对安安进行个别化的教育尝试。
在每堂课上,每位教师都会抽出一点时间和精力与安安进行对话或进行指导训练。例如,语文课上,在其他学生认真练习写铅笔字时,教师就会坐在安安身边,翻开她的语文书,让安安看图、认字,也会指导她描红。又如,在美术课上,其他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活动时,美术教师会走到安安身边,告诉她绘画的主题,让安安尝试在纸上进行涂鸦。
通过学校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家长坚持不懈的配合,半年后,安安能够书写自己的姓名,写出“山、水、火”等简单汉字;能够认读、书写20以内数字,进行10以内加减;能够跳几个绳;能认出色彩并在规定地方涂鸦;能够安全使用剪刀……这些都是安安巨大进步的真实写照!
三、总结
(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
1.认知的鸿沟
整个社会对“特殊儿童”这一群体及其家庭有较深的偏见,才会产生各种矛盾与冲突。作为正常孩子的家长,认为特殊儿童应该接受特殊教育。加上对义务教育的不了解,他们反对特殊孩子进入正常学校进行正常的学习。这种认知上的鸿沟势必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班级及学校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2.专业的匮乏
普通学校的教师不具备特殊教育的资质,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单一、无序的问题;而对于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普通教师也无法敏锐捕捉和解决。这种“专业”设施、知识和能力的匮乏,是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最大的障碍。
3.发展的迷雾
该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学业考评?他们的成绩是否纳入正常的成绩考核中?他们享受完义务教育后,面对并不美好的学业成绩,他们又该如何升学或如何就业?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关于特殊儿童未来的发展,家长和教师一片茫然。
(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展望
1.宣传、立法双管齐下填鸿沟
(1)宣传普及全纳教育理念。政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对特殊儿童知识的普及,宣传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念,营造理解、关爱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氛围。
(2)完善特殊儿童教育立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现行法规条例只对特殊儿童教育进行了宏观性、原则性的规定,因此政府应在充分调研、征求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专门性法规,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保障、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
2.软件、硬件两根拐杖补匮乏
(1)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面对当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遍化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相关学校的财政投入。一方面,这些经费用于改善特殊儿童教育条件的特殊功能室、特质课桌椅、特色教具等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这些经费用于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推进特殊教育理论研究等软件提升。
(2)强化特殊儿童教育师资的专业培训。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师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另一方面还需要接受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使其对心理咨询、特殊教育的手段、方法、内容都有更具体、清晰的认知,以便更好地投入特殊儿童的教育中。
3.社会、家庭双重保障驱迷雾
(1)建立差异化特殊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应建立特殊儿童档案跟踪制度,从入学伊始到随班就读直至升学毕业,对其家庭情况、病理诊断、行为表现等内容进行跟踪记录并留存档案。学校还应建立特殊儿童专人负责制度,除了班主任,学校领导层、年级组应有专门的人负责特殊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学校还应建立差异化考核制度,不以正常的学业考核标准要求特殊儿童,而重在考核其是否能够独立自主、是否拥有一技之长,让特殊儿童的成长变得更有意义;同时对相关教师的考核也应有针对性调整。
(2)构建常态化家校多方沟通交流平台。学校、班主任应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亲子互动、专家讲座等活动以及合理作用公共邮箱、微信群等网络通信工具,构建特殊儿童家庭、正常儿童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多方沟通交流平台,使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促进多方和谐相处,形成教育合力。
(3)建设和谐、关爱的家庭教育环境。拥有特殊儿童的家庭应更理智地面对现实,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与学校、教师及其他家长保持良好沟通,积极配合多方面的工作,为孩子的随班就读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潘一.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交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