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2021-01-27苏雯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抗疫治理领域的具体化理论与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意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关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部价值旨归,有力地驳斥了西方中心论,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现代化发展开辟出“中国道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其构建过程以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致力于加强国际卫生合作、维护双边及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方位卫生安全保障机制等多个关键举措。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统一,为世界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人类卫生健康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意义  

随着世界历史不断发展,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逐步形成,西方中心论愈发成为西方政治、经济行为的不自觉前提。时至今日,在严峻的全球疫情面前,西方中心论强化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散布了民粹主义思潮,部分西方国家不仅对事实置若罔闻甚至以非理性言论煽动世界民众情绪,且不顾事实、主观臆断采取诸如指责、歧视、污名、甩锅等,将全球卫生健康问题政治化,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舆论。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以西方中心论为逻辑起点的单边主义道路不仅无助于度过这场“瘟疫”,而且会进一步加深人类卫生健康风险。与之相对,中国在此时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立足世界历史视野,高度重视全球抗疫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发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阐明了国际社会在全球抗疫中应采取的国际合作和携手应对,共同维护人类共同的健康家园,充分彰显了东方大国的责任和担当,開辟出了一条致力于构建全球抗疫治理体系的中国道路。

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继承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内在逻辑,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卫生健康领域的生动表达,反映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价值追求,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终将跨越地域、民族和国家的局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遍交往,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随着世界历史的演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从“虚幻的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演进从而推动人类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最终把人类凝聚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真正的共同体”,实现每个人在联合共同体中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奠定理论逻辑

马克思共同体理论阐明人类的普遍交往,必须消灭以往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隔阂为前提,以形成世界历史为结果。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所实现的“创造性转换”。所谓“创造性的转换”,以唯物史观视域来说,便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1]89过程。在马克思眼中,这一“地域”向“世界”的转变过程既是共同体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人类的普遍交往形成的现实依据。人类的普遍交往发端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地理大发现,生产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巨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仿佛具有无穷的“魔力”,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27。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1]86。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范围日益扩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成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普遍交往关系。至此,整个世界历史在新的生产方式和普遍交往关系的相互作用下正式生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阶段,进而也由此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实现全球有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二)守望相助携手合作是世界各国战胜公共卫生危机的实践逻辑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人们得以超出地域、民族和国家的狭隘眼界,形成符合实际的“世界历史”的概念和视野。尤其是到了近现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地工业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网络信息使世界形成一个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地球村”,当今世界已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时代。然而,资本的逐利本性让人们错误地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一旦将个体对利益的疯狂追求上升为国家间的竞争,必然造成国家间的隔阂。譬如当今面对新冠疫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度采取隔岸观火的政策,自私自利地推诿责任,并将国际卫生安全问题政治化,希望借此巩固自己的“中心”国家地位,进一步加强对“外围”国家的控制。这种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马克思眼中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即充斥着对立与剥削的人类社会。当今形势下,面对病毒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在全球卫生与健康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之外。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当每一次重大世界性公共卫生危机来临,如鼠疫、霍乱、埃博拉等,携手合作是人类多次战胜病毒的关键所在。面对这次疫情,同样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下,世界各国要守望相助携手合作,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才能有所保障。

(三)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追求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逻辑

为了跨越“虚幻的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类的普遍交往以及人向自身本质的复归,人类必须迈进“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明确指出,在未来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可以这样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自由,是在不断化解个人与社会、资本与劳动、自由与必然等多对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向“真正的共同体”的过渡阶段,旨在化解当前历史阶段的时代矛盾。适逢后疫情时代,作为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具体化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提出,正逢其时,在疫情还没有结束的当下,世界各国如何团结一致,摆脱新冠疫情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束缚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时代矛盾。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所蕴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为化解这一矛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从马克思共同体到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都始终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实现全人类解放”为主线而展开的价值逻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由此可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最高价值追求完美契合,彰显出一种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平等相待、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意识。

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丰富,二者之间形成双向构建,犹如两道雨后出现的彩虹,成为疫情时代下两道明亮的色彩,搭建起推动全球抗疫治理体系构建的中国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旨在维系全人类命运、关照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使这一理论成果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得以体现,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前进的雄心壮志。

(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旨在打造全球抗疫治理体系,其全部价值旨归继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努力建设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其中,“普遍安全”的世界意味着不仅要实现政治、军事和国家领土的安全,更要包含维护人类健康卫生的安全,即如何有效应对全球性疫情危机。由此可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然是具有和平性质,面对全球性疫情危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强调和平合作、团结携手、践行多边主义,避免将人类卫生健康安全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其世界历史意义在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始终尝试克服与西方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内在逻辑冲突,为推动全球现代化发展和构建“真正的共同体”提供可能,它向世人描述出休戚与共的发展前景,启示人类携手面向未来的光明前景。因此,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进一步细化和丰富,深刻表达出人人享有健康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憧憬,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实现搭建了桥梁,充分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人類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构建全球抗疫治理体系贡献出中国智慧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抗疫治理领域的具体细化与实践,在构建全球抗疫治理体系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效范式。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遵循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涵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凸显批判性、包容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征。这一充满智识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也为构建全球抗疫治理体系贡献出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方案。马克思预言:“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294。这表明只有实现真正的“联合”,才有可能真正消除个人与集体、国家与社会以及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当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之时,受到不正当国际言论的影响,市民与城市,城市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度变得微妙而紧张。面对突发且严峻的疫情,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制度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调集全国物资对疫情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医疗援助,史无前例地采取了最为全面和严格的防控救治措施,力求做到不抛弃每一位病患。中国制造在疫情期间更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将抗疫需要作为生产的需要,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不仅克服了人类健康安全与病毒危机之间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化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也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各国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推动了由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向“真正的共同体”迈进。

(三)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在当代发展开辟出新的路径

2020年3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就新冠肺炎疫情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首次表达了要与法方共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意愿。[3]其中明确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合作、携手抗击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主张。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提出已成为后疫情时代实现全球抗疫治理的关键一招,不仅是人类抗击疫情的生动案例,为人类社会携手抗疫提供了思路、注入了动力,还为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未来迈进“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力量。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当代发展,它不仅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当下的中国将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增强我国自信心的同时,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理念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在当代发展开辟出新的路径。

三、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抗疫实践中淬炼出“抗疫精神”,以唯物史观视域而言,一切精神现象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终的根源。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1]89,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中国道路吸收现代唯物主义的理论精髓,积极发挥各方主体的能动性,运用多种实际手段协同抗击疫情,搭建起有效的实践路径,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指明了方向。

(一)彰显生命健康至上,秉持人类共同健康

生命健康权无国界之别、无种族之分,生命权和健康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的生命健康权,这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意。面对全球性新冠疫情的威胁,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的生命健康权等基本人权的尊重。国际社会唯有运用理性和智慧,以此为契机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以远见的政治卓识和生命健康至上的精神,以理性的态度在差异性防控过程中寻求共性,坚持全球一体、平等尊重、化危为机,筑牢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坚固防线。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立足当前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着眼长远应对各种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根本大计。[4]这一中国主张,不仅呼吁世界各国共同佑护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而且在具体抗疫行动中为当代全球抗疫治理合作提供实践路径,为当前打赢疫情保卫战开辟出有效途径,还着实意味着让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挥出思想的引领作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着“真正的共同体”迈进,为未来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二)推动抗疫国际合作,全力贡献中国力量

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抗疫治理体系的构建,都迫切需要基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所打造全球抗疫治理体系,要求世界各国要发挥出主权国家的能动性,各个国家应该基于自身实际能力承担有区别的责任,国际社会必须戮力同心、群策群力,坚决反对把病毒污名化和政治化,树立病毒无国界、合作才有出路的国际共识,消除不必要的意识形态分歧,减少疫情防控力量内耗。作为有重要世界影响的东方大国,中国负有守护全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责任,中国必须发挥大国作用,在全球治理中勇于担负起大国责任与担当,充分展现出天下为公的大国情怀,为抗击新冠疫情,克服国家、地区和种族矛盾以及协调国际关系实现共治共享开辟“中国道路”、贡献“中国智慧”。[5]中国要主动承担起治理疫情的国际责任,履行大国的担当,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协同合作,在疫情治理上实现互帮互助、共商共享。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开展元首外交、提供国际援助、分享抗疫经验等,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如中国在与法国的合作过程致力于统筹疫情防控和协调双边关系的各项工作,两国作为战略伙伴共同面对考验,在与德国的合作过程中共享信息经验,通过加强疫情防控以及疫苗研发等科研领域的合作实现维护包括双方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卫生安全,呼吁发挥联合国机构、世卫组织和各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的作用,促使联合国启用应急基金,并同其它各组织机构在海事、旅游、民航等领域进行积极配合,合力抗击疫情等,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将在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共同抗击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历程证明,战胜各类重大公共卫生疾病,团结合作才是最有力的武器、才能凝聚全球合力,携手抗疫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全人类的生命安全。

(三)完善全球防控体系,相互分享各国经验

在人类面临共同威胁与挑战的情况下,加强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信息共享和经验借鉴,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有力保障。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为国际社在抗击新冠肺炎行动中完善全球防控体系提供了指引,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为完善全球防控体系做出应有的作用。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相互分享各国经验,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在尊重个体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捍卫各国人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世界各国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进展,补齐短板不足,加强科学技术交流和联合攻关,积极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提升公共卫生问题在国际议程中的位置,发挥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的领导和协同作用,建立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新秩序。各国要加强卫生政策协调与政策对话,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和健康科技成果,深化卫生人文交流。构建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避免各国无序状态。呼吁国际社会为建立健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长效联防联控国际机制、公共卫生安全监测预警与联合响应机制、资源储备和资源配置体系等协调机制,建设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公共卫生全球防控体系而努力。

(四)維护公平合理世界秩序,广泛开展人道主义行动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必须建立和维护公正合理、互利共赢的多边协调机制,尽可能扩大国际参与范围。尤其对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的地区,国际社会应加强援助,共同努力维护公平合理世界秩序。国际人道主义是人类共同应对灾难的前提和保障,它具有一定的崇高性和超现实性,以人为基本立足点,重视人类价值,谋求人类永久的和平发展。各国应当基于人道主义精神,以“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达则兼济天下”为原则,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对疫情严重的国家给予一定物资和人员上的援助,对脆弱群体,尤其是对儿童、老年人要格外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将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6]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主持公平公道,始终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正义立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3]习近平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N].人民日报,2020-03-22(001).

[4]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06—07(001).

[5]王太明,王丹,王瑞朋习近平关于风险治理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J].理论导刊,2021(01):10—17

[6]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习近平在全球健康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2(002).

(苏雯,大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农民观及其历史意义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