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面临的宏观形势和新农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先生
2021-01-27编辑广东饲料杂志编辑部胡俊康
◆编辑┃《广东饲料》杂志编辑部 胡俊康
1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1.1 上世纪90 年代,美国提出去中国化,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以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为主
90 年代,我国是以加快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主要发展方向,这是一定程度上面对重大挑战而提出来的。我国上一次遭受到美国强迫中国硬脱钩,提出去中国化战略是在1989 年,美国通过制裁中国的法案,带领西方国家在中国撤资。也就是说,除了有利于中国向着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方向转轨的政策性投资之外,凡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投资全部都撤出了。因此,我国在1990 年一开年所面对的是一个强迫中国和西方硬脱钩的局势。在那种条件之下,我国当时采取的是一种很策略的做法,扩大对外开放,当时主要是“三来一补”,叫做加工贸易型的外向型经济。
从90 年代初期开始,中国以实际行动,大量吸引了低端外资的进入。在进入1990 年之前,中国吸引外资是引进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以弥补我们国内工业结构的差距。90 年以后,中国工业化正在高速成长,而当时西方所有外资全撤,因此遭遇到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再加上我们从70 年代已经开始引进西方的设备和技术,因此形成的外债到80 年代不断上升,外债还本付息的压力导致我们必须按照国外市场的需求来生产产品。而在此之前,我们的生产主要是满足国内的,于是在这个阶段,特别是西方国家撤资,就靠策略性开放低端产业,让低端的外资滚滚流入,这就是所谓“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型的外向型经济在沿海大行其道的背景。首先是香港的低端制造业流入中国,像是生产蛤蟆镜、半导体,或者是电子表等等这些小商品,接着就是服装、鞋帽等化工品,这大部分在当时是属于低端制造业生产。
中国在90 年代靠着“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型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地引进外资流入,导致美国制裁中国失败。在这个阶段有很多很重要的现象,像新加坡当时跟中国一建交,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到中国来访问,首先提出的就是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现在中国排名第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苏州,而苏州是当时李光耀来中国谈判建交之后确立的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因此国际大循环其实恰恰是一个反向运作,美国带领着西方主要国家制裁中国让外资全撤的时候,中国的开放,引起低端外资的大量流入,产业资本流入到中国,甚至一流入就进入到了长三角,而不是珠三角。
1.2 当前我国面临的宏观形势更为严峻,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接踵而至
现在我国面临的宏观形势比1989 年的更严峻。因此中央一方面强调要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另外一方面也在说我们要准备过紧日子,以应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而这个重大挑战,恐怕比1989 年-1990 年那次更为严峻,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重大挑战。这次不仅仅是外资撤资(问题),首先打的是贸易战,接着打的是科技战,下一个打的应该是金融战了。
疫情期间,为了维持我国较高的增长速度,各地都在抓紧复工复产,特别是沿海,大家做出很大的努力。并且为了赢得海外市场,接到订单就抓紧生产。如果不生产,企业撑不了太长时间,因为无论厂房租金还是劳动者的工资都得付,没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旦流失,再想恢复起来很难。如果不开工,也就没有银行贷款,有订单才能拿订单的额度从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因此整个运转起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关注,我前不久跟沿海的一些地方领导交换意见的时候说,只接了定金就开始加速给人家生产,并且是自己负担了所有的生产成本及运输成本,把货给人家送去,人家还没给你结货款!如果这时候打金融战了怎么办?
今年(2020 年)4 月1 日我国放开外资,外资可以进来。外资进来到底是做多还是做空,很多人原来希望它们进来做多,因为我们股市长期低迷,熊气弥漫。我们国内投资不足,外资进来以后至少可以帮我们把股市炒上去?让大家开始分析:中国的资产质量是好的,我们的生产能力是强的,世界上利率也好,资产价格也好,纷纷为正数的就是中国;像欧美那些发达国家,无论是资金价格还是资产价格,都已经进入?负的时代,进入到了负利率时代,到了资产负价格时代;而中国是正的,于是大家当然希望好的外资流入,按正常思维,应该是把我们的资产价格为正的资产炒上去,于是我们以为它来做多,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做多是我们的经济理性的合理想象!而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有硬通货的国家,比如美元、欧元、日元,都在大规模量化宽松,而且是超级量化宽松!这些国家大量货币制造出来往哪去?从哪获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韭菜地,做多意味着跟你一块儿养韭菜,只有做空才是割韭菜。尽管这次明面上进入的外资做空中国资本市场的占比并不高,但是一旦美国真打金融战,停掉中国的贸易结算,那就意味着大量复工复产的中国出口企业,大量出口到西方,特别是出口到美国的,贸易结算停了,承担了全部成本,最后拿不回货款,这是最直接的一个结果。而金融制裁的法律准备已经完成了,无论美国参众两院或欧盟议会都已经通过了,比如说人家就香港国安法这一条制裁中国,并且以中国为敌这件事情也已经是公开地宣称,人家要把你当敌人,你说你是不是,没有意义。所以,我说真正的空不在于它在资本市场上做空的投资,而在于它准备采取的措施上!世界上没有韭菜地了,就你这一块儿,而人家制造了那么巨大的流动性,要是不把你这块韭菜地割了,那不是制造了大堆镰刀放着?
说到这个空投,很多人立刻就说它的空投占比非常小,但它只是埋在那儿的一个导火索,真正的空投不在股市上,而在人家做好的那些战略储备上。特朗普已经说过什么选项都是可以采取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你整垮,人家说你是主要敌人,当然接着还有很多备选项目。这是冷战意识形态。
2 国家采取的战略性改革
2.1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
如果今天我们仍然是坚持教科书式浪漫主义,我估计是会闭目塞听,看不到现在这个局面的危险!中国要调整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这个转型,一方面强调国内要稳住,要搞好;另外一方面强调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挑战。也就是说,前30 年我们是战战兢兢的终于加入到了全球化的大循环之中,把高消耗资源、对环境负面影响的产品大量出口,如果一定要把这种都叫做加入国际大循环所创造的GDP 当然也未尝不可,但是实际上应该是喜忧参半,算有收益,因为GDP上去了,外贸的总额上去了,换得的外汇总量增加了,但那不是一堆纸么?在这个过程中,最后留下的是污染、环境的破坏,这实际上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其实,当这种生产方式还可以创造增量的时候,深改地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利益集团愿意在仍然维持增长的条件下让出利益,服从调整安排。只有大危机到来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形成增量了,在存量都可能要遭受巨大损失的时候,怎么能降低风险,于是乎调整,特别是宏观的发展战略的调整才有可能到位。
国际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中国改革是一种增量改革模式”等说法,其实并不是真实的,我们一开始的改革就是动存量的。因为家庭承包就是农民把过去以集体经济为名所占有的全部生产资料彻底分了,这是在没有产生增量之前,先动的存量!先动了存量,把亿万农民作为生产主体,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上有了一个明显的产量增加。但随即,仅仅对原有的资源性资产做存量分配已经不够了,真正创造了农村经济高增长的是一个新的领域,那就是农村百业兴旺,农民大量进入了百业兴旺条件下的乡镇企业的创业创新过程。因为亿万农民的创业创新才出现了中国在80 年代的内需拉动形式的高增长,这并不是西方学者们按照西方教科书给中国总结的增量改革,它是一开始就动了存量,才有后来的增量!
现在是调整的最佳时机,也是调整的最必要的时期!全球化大危机,特别是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迫中国硬脱钩这样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前,这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等到人家金融制裁你,到人家停了你的贸易结算,到人家开始对你大规模做空的时候,再跟着调就来不及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尽可能地未雨绸缪,走了先手或者至少要有自己的策略。要有做先手的准备,我们才可能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未雨绸缪早就开始了,当2008 年华尔街金融海啸爆发的时候,美国率先推出量化宽松,把数万亿美元撒向人间,大量的美元进入了期货市场,导致整个期货市场的价格暴涨,比如说石油价格翻了四倍,粮食价格翻了两倍,这些大幅度上涨的价格导致国际市场上的严重通胀!因此大量进口原材料的国家其实就是进口通胀!当量化宽松大量的制造出通胀,美国把危机代价甩出到那些生产国之后,2013年美国人把量化宽松停了,2014年那些原材料出口国几乎全趴下了,金砖五国除了中国是生产国,基本都是原材料的出口国。巴西趴下了,俄罗斯、委内瑞拉是原材料大规模出口的国家,遭遇了原材料价格暴跌……以委内瑞拉为例,当年查韦斯革命的时候把石油资源收归国有了,正好奥巴马应对危机的量化宽松出台,因此委内瑞拉的石油收益暴涨了四倍,他拿了钱就组织了拉美反美联盟,美国把量化宽松一结束,石油价格掉回到30 美元。涨到148 美元他可以组织拉美的反美阵营,掉到30 美元的时候大家就分崩离析了,而查韦斯正好又去世,接班的马杜罗流年不利,再加上美国的制裁,把它所有在海外石油卖出的收益都扣了,收益大幅下降。
2.2 推行供给侧改革,应对进口通缩
世界上所有的靠卖资源来谋生的国家都遭遇了从通胀到通缩的过程,到2014 年进入了全球萧条的状态,我国从进口通胀变成了进口通缩,当时采取的政策是工业供给侧改革,2014年提出,2015 年开始推行。在先大规模通胀后大规模通缩的局势下,我们马上就遭遇到生产过剩,因此不得不推行工业供给侧改革。工业供给侧改革针对的就是工业过剩;我国长期用工业过剩的生产能力去改造农业,于是当工业供给侧改革出台不久,2017 年出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明确讲农业结构性过剩;2019 年第三个供给侧改革就是金融。我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重大挑战,工业、农业、金融三大供给侧改革是应对的三大调整。
2.3 “六产融合”与“绿色生产”方式
回到2017 年,中央在提出乡村振兴这个国家战略的同时,强调的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有些地方成立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基金等,有些提出了地方性的对策,但是不明白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的方向是什么!继续沿着过去那种做法行吗?中央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提出的方向是要转型为绿色生产方式,并且针对性很明确,首先是农业过剩,要搞绿色农业。以前融入国际大循环靠催产量的方式,国内的市场占满了还要到国际市场上去,这叫做粗放的数量型增长。农业改为质量效益型增长才算是有方向,一定要转型为绿色生产方式。怎么转呢?农业部的韩俊同志在讲话中说,我们是不仅要三产融合,还要进一步发展到六产融合,日本人给了个算式“1+2+3”是六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
农业是一个生命产业,过去我们讲一产是生产,二产是加工,三产是旅游、服务等等,其实还有四产就是让农业回归它本来应该有的内涵,就是多样化的、自然条件下的万物生命产业。在这种新的第四产业,就是生命产业的框架内,应该是回欠自然,使农业从原来拖欠自然,破坏了自然、环境,把这种生产方式改造回回欠自然,使人乃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叫做回归生命产业,这符合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的战略调整。21 世纪中国人凭什么引领世界,引领人类发展的方向?凭着回欠自然,凭着生态文明的21 世纪的战略方向性的调整。
第一要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走向绿色生产方式,就应该是让农业乃至于农业社会回归到自然万物的生命产业之中,变成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变成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第二,尽可能把我们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原材料问题,像饲料是已经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了,进口大豆很大程度上为了要饲料蛋白,当然除了榨油之外等等,这个现象要抓紧形成替代,无论是哪种方式。因此要求我们把过去那种一味的贪大,就是大规模生产要转为质量效益型,这对所有的人都是个重大挑战,因为它意味着我们要对30年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做出根本性的、结构性的改变。
除了六产融合之外,现在应该要加强学习,加强教育,加强了解,加强培训。第五产业其实就是跟生命产业直接相关的教育、文化,那我们在各种各样的业态之中,要尽可能充实教育和文化的内涵,一方面提升我们自己,另外一方面提升产业或企业自身的文化的内涵,把整个学习型企业和农业变成第五产业。第六产业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把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整个脉络融化在产业的创新之中,这是有着非常积极意义的。
最后,怎么让农业变成一个配合着国家推进生态资本深化,推进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的国内大循环?配合这个战略把农业变成一个可以有资本的交易增值条件的产业?这里有相当细致的市场设计。在农业领域中的企业如何和资本市场直接结合,(上市)走证券市场只是一方面。资本市场至少两大块,一块是证券市场,一块是产权市场。我们都知道农林牧渔领域的投资周期相对比较长,为什么资金进不了农业,是因为我们没有善于把农业可以进入的产权市场利用起来,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推进生态结合的生态资源资本化,最终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这里有非常丰富的细致的市场制度设计的内涵。
要跟着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我认为应该是三大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城乡融合,在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得到贯彻的条件下,作为农业类的企业,才可能真的创新,才可能走出一条新的,和国家战略直接结合的道路,实现国内大循环,实现我们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