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我国生猪产业热门话题大家谈
——猪线高端访谈精彩内容摘录
2021-01-27编辑广东饲料杂志编辑部李朝云
◆编辑┃《广东饲料》杂志编辑部 李朝云
改革开放以来,生猪养殖作为我国的传统行业,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等引致的需求强力拉动,生猪养殖行业快速发展,规模化、产业化不断升级。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环保施压、非洲猪瘟、禁抗等因素影响,养猪业格局加速分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小散户加速退出,大型农牧集团加大养猪力度;用地难度加大,催生“楼房养猪”兴起;环保政策持续施压,行业面临规模化还是适度规模的谨慎选择;进入禁抗时代,成本与效果如何兼顾……
由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主办的2020 广东省饲料行业年会上特设猪线高端访谈,围绕2020生猪产业这些关键词:楼房养猪、环保、禁抗、产业链等等,展开了话题讨论。此次访谈有幸邀请到了东进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强先生、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董事长吴伟先生、京基智农运营中心总经理廖振晖先生,并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科所王丽研究员担任访谈主持人,华南农业大学动科院管武太教授作为专业指导。本文摘录了访谈中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话题一:我国是养猪大国,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均居世界前列,但自从发生非洲猪瘟以来,我国生猪产能持续下滑,猪价一飞冲天,如何看待原来以饲料板块为主的农牧企业纷纷加大了养猪板块的投入?
广东食品进出口集团董事长吴伟(以下简称吴):中国养猪业的现状还是以“小散”为主,非洲猪瘟的到来加速了行业格局分化。因为小散的非瘟防控能力有限,所以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集团化来解决非洲猪瘟的防范问题非常必要。再加上政府、金融以及市场等各方面的支持,各大集团加快发展,在关键时刻体现大集团的社会担当!
东进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强(以下简称何):非洲猪瘟确实对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是短期的。我们常说危中有机,非洲猪瘟大大地促进了养殖业结构升级,养殖行业一些大公司也抓住这个机会,所以说未来还是光明的。
京基智农运营中心总经理廖振晖(以下简称廖):在非瘟背景下,我们一直把复产当作社会责任。从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和第三方的行业数据都可以看出,目前全国的复产率已经超过50%,其中大部分是规模化企业,规模化企业占比由原来的10%扩张到超过35%,它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行业效率提高,同时伴随着成本降低。
话题二:用地难的问题催生了楼房养猪的热潮,但是业内对此褒贬不一,那么楼房养猪在理论和实践当中有哪些难点呢?
何:楼房养猪模式并没有太大的难点,关键在于适不适合公司的投资定位,如果资金适合,我觉得这个模式没有什么障碍。
吴:楼房养猪有利于环保和生物安全防控,不确定性在于楼房养猪标准化还不成熟,还需要时间考验。
廖:楼房养猪的优缺点非常明显,优点在于用地集约化。以一个五层养猪楼房为例,相当于传统用地面积的20%,可以极大解决南方用地难的问题。缺点是投资较高,因为土建和楼房需要增加一些环保设施,这会造成投资造价增加20%~30%。但我们认为这块问题不大,特别是在猪价高的时期这块成本是可以消化的;然后通过采取一些自动化、智慧化管理方式,通过运营端收回增加的成本。
话题三:养猪业要实现高效集约,最大限度提高效益,提高规模化程度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养猪又是一个高排放的产业,粪污处理和环境消纳是同时伴生的环保问题,一边追求规模化,一边有追求适度规模,如何平衡规模和环保的问题?
何:东进农牧一直非常重视环保,而且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不断升级企业环保配套。对于养猪业污染问题,我们首先应定性它是个资源的问题。接下来面对的第一个是技术问题,现在处理粪污的生物技术方法在应用上没有障碍;第二个是投资问题,企业是否愿意在环保这块投资;第三方面就是环保设施使用的管理问题,得到有效使用后,环保问题可以做得更好。
吴:环保问题是规模化养殖的生命线,欧美国家对养殖粪污能很好地资源化利用,所以也就没有污水、废水、废物说法;第二个土地跟养殖规模要匹配,不然一味追求大规模,而环境容纳能力有限。
廖:农业农村部《2020 年畜牧兽医工作要点》文件中强调,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京基智农作为规模化养殖企业代表,有必要做好社会责任。环保更多还是要把它当做一个资源来处理。猪上楼之后我们匹配的是自动饲喂、自动清粪系统,自动清粪之后粪污成固废,固废经过处理可以变成有机肥,水经过处理后变成还田的灌溉农用水,这样就可以解决资源化和内循环的问题。
话题四:饲料禁抗后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和技术来既保证生产效率,又尽可能地控制成本?饲料禁抗以后会不会带来养殖端用药的增加?
何:减抗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抗生素的使用本应该是养殖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不是饲料营养层面的问题。当饲料禁抗后,我们不可回避的是成本问题。但性价比更好、食品更安全,成本增加也是值得的。
吴:无抗养殖应该大力推动,我们公司(广东食品进出口公司)以出口、供港澳为主,对抗生素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无抗养殖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品种改良、猪舍改造来提高生物防控能力,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廖: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解决,一个是从外部环境入手,“二师兄”上楼后,楼房匹配了空气过滤系统,从源头上把猪常见病从源头上解决了。第二就是从饲料端入手,一是饲料源头把控,筛选好的原料;二是对一些重要原料进行预处理;三是采用一些益生菌,通过功能性添加剂的使用来改善动物健康。
话题五:为了提高产能,农业农村部去年倡导实施龙头企业带万户,发展生猪生产,这就产生了众多的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但是这种经营模式涉及环节多、风险大,如何保证生物安全防控落实到各个主体、各个环节?
何:针对非瘟防控,首先要认识到非洲猪瘟是慢传播及高度接触性传播这两个关键特性。我们主要采取结构性划分来保障生物安全,能够做到不接触就绝对不接触,一定需要接触就尽量间接接触。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措施对非洲猪瘟是可控制、可净化的。而现在很多散户、合作社采取的措施对防控非洲猪瘟是有压力的。但是无论公司大小,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技术和方法,就一定会做得到。而且非洲猪瘟的影响是短期的,我们养猪人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克服他。
吴:非瘟防控一方面要通过联防联控来解决区域净化问题,这个很重要,环境净化不仅有利于大企业,也有利于小散户。第二,可以借鉴欧美的生产模式,把公司加农户升级为公司加基地,或者公司加高效养殖小区,这更有利于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防控非洲猪瘟。
廖:现阶段我国养殖业还是以散小为主,并且公司加农户模式还会长期存在,但它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变更和产业的升级也跟着升级。大家普遍认为规模化生产能更好地防控非洲猪瘟,是因为非洲猪瘟确实是可防可控。其实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有很大升级空间,比如向养殖小区这种模式去进化。相信随着农户的防控意识加强和生产执行更到位,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战胜非洲猪瘟。
话题六:如何加固产业链的强度,推动产业各环节的融合发展?
何:从1998 年开始,东进农牧就是走产业化之路,延伸到食品加工已经有20 年了。我觉得行业发展产业链是必然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横向纵向齐发展,产业链的完整性肯定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至少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向顾客展示的透明度,都会增加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这方面会增加公司的竞争力。
吴: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大集团有实力构建全产业链,从田园到餐桌可以构建智购系统。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比如合资或者合作纳入这个大的系统里面,来提升整个养殖产业链的效率。
廖:借鉴国外经验来看,发生过非洲猪瘟的一些国家,比如巴西、俄罗斯,在发生非瘟后,这些国家的产业链整合是加速的,用5 年时间走完了美国养殖业20 年的发展历程。预计中国的养殖业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那回到这个产业怎么去做呢?其实我们有两个观点,第一个就是京基智农的理念是把健康传达给您,去年我们成为首批圳品企业,圳品企业是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为老百姓的食品质量安全推出的重点工程,覆盖了二十多个省,现在是有三百多个品类,借鉴了国外的标准,但又高于香港和国际国外的标准制定的,基于这样的标准,做一个全追溯、可追溯的产业链,这对民生和食品安全是有保障。另外,从市场端来看,大湾区7000万人,深圳管理人口实际上是2000 万人,2000 万人平均年龄32 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特征是什么呢?他们消费习惯在慢慢发生变化,首先是大家对食品安全更加注重,特别是这次疫情的影响以后,我们普遍看到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为安全买单,这是最典型的表现;第二个特点是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3 人的这种家庭比例会增多; 第三个是现在年轻人普遍不愿在家做菜了,他们希望这个产品不仅仅是分割好的,甚至能净菜到家。所以刚才说到市场的这三个趋势也决定中国养殖产业会加速升级。我们要做好应对市场和客户的这样变化,在屠宰加工和终端做好准备,从食品安全出发,从市场需求定位,我认为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未来占领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