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
——以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Grammar Focus 4c语法课为例

2021-01-27

英语教师 2020年20期
关键词:被动语态英语语法语法

徐 瑜

引言

初中英语语法课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探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英语语法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语法规则,还应重视语言形式的意义、与之关联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语篇语境等(程晓堂2015)。《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倡导的英语教学语法观,是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由此可见,语言文本的教学不是简单重复语言,而应该重在挖掘语言形式背后的语用,由语言空间向思维空间转换。

一、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化

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不会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更不会自主总结语法规律,逐渐对语法学习失去热情和兴趣。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少,不利于他们真正掌握和运用语法,暴露出语法概念不清晰、语法规则不明了、语法运用不灵活等问题。

(二)文本解读浅表化

大多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全面,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精准。例如,对于人教版英语教材中Grammar Focus的处理,教师通常让学生直接朗读、背诵、默写,认为能够默写出来就代表学生已经掌握;4a—4c的语法练习通常被当作单纯的语法习题进行当堂练或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导致学生没有深入地解读文本,对于语法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能上升到语言的表意功能和语用层面。

(三)思维培养低阶化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关注思维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但教师较少意识到语法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活动多聚焦于识记与理解,属于低层次认知活动,而思维品质尤其是高阶思维的培养需在高层次认知活动中才能实现。教师一旦把语法教学变成讲解语法知识、完成语法练习,就容易导致学生学到的语法知识呈现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对于语法的理解停留在记忆规则层面,限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高玲玉 2019)。

二、英语语法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必要性

思维品质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育部 2018)。英语教育可以着力发展学生以下思维品质:灵活性、敏捷性、准确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鲁子问 2016)。学生学习语法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法教学应立足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依托语篇、语境和语用,刺激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法进行思维(王欣 2019)。英语语法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活动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实例

以人教版(Go for it!)《英语》九年级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第三课时(Grammar Focus 4c)语法课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受主动语态和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惯性较大,让他们主动运用被动语态谈论事物是难点。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解读教材中每一部分的编写意图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教版英语教材为例,Grammar Focus不是一个简单重复听说课中目标语言的摆设,而是语法教学中一个承上启下、不可省略的部分。所谓“承上”,是指在前面课时听力输入、口语输入和语篇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形式和语义的归纳;所谓“启下”,是指为语法操练打下基础。其中,4a—4b是控制性或半控制性的语法操练,学生在有意义、主题式的情境中运用语法规则进行语法操练;4c则是开放性的语言活动,学生在综合性的语言活动中运用语言,达成语用目标。基于文本解读,下面将重点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语语法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进行free talk,谈论“small inven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并简单阐述理由。

S1:I think the hotpot is a small invention that changed the world.Because I think it’s very delicious.

S2:I think wifi is a small invention that changed the world.Because it’s convenient for us to surf the Internet.

教师呈现茶叶、拉链和支付宝的图片,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学生根据图片谈论发明物的发明时间、发明者等,复习前面课时中茶叶和拉链的相关信息,谈论当代的重要发明——支付宝。支付宝是一个新话题,故教师需引导学生使用目标语言。

T: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li pay?

S1:When was it invented?

S2:Was it invented in 2002?

S2:No,it was invented in 2004.

T: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S4:Who was it invented?

S5:It was invented by Ma Yun and his team.

T:What’s used for?

S6:It’s used for buying something.

T:It’s used for online payment.

【设计说明】本环节通过谈论图片上的发明物呈现目标语言。首先以发明物的话题打开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开阔思路,构建发明物的概念。从学生的回答如火锅、wifi、飞机等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发明物的概念构建较成功。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灵活、发散的特点。通过师生问答、生生问答,教师用显性的问答调动了学生对发明物话题背景知识和相关生活经验的隐性思维过程,从而引发其对相关话题的思考,激活已知,储备背景知识。

(二)总结语法规律,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让学生齐声朗读和观察板书并画出被动语态,引导他们归纳出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构成规则,即was/were done(过去分词),在PPT上用中文注释,明确“过去分词”的概念。学生在回答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构成时总是直接说be done,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关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设计说明】导入环节已在板书上呈现语法核心句子,本环节让学生在板书上标出被动语态,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构成规则,完善语法概念,提升思维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灌输”语法规则,而是通过观察例句主动探究语法规则。本环节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和记忆语法规则,为后续的语法操练和语用打好基础。

(三)内化语法规则,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将教材中的语法练习1替换成用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或by填空的自编练习,动词过去分词涵盖规则变形的几种类型和不规则变形,添加一个反义疑问句的练习,使难度更有梯度(见图1)。语法练习2选用课本上4a的练习,将主动句改成被动句,并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条是否用by的语法建议(见图2)。

图1

图2

语法练习3选用课本上4c关于电话机发明的语篇练习,综合考查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别,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和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另外两条语法建议(见图 3)。

图3

【设计说明】本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任务,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1)观察与分析。教师让学生观察各个例句,比较例句之间的差异,思考用by和不用by的表意区别,归纳出是否使用by的相对规则。(2)比较与对比。在本课时中,学生接触了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也复习了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通过比较和对比例句,让学生理解被动语态有时态之分,区分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和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3)归纳与总结。在给出语法建议时,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归纳,通过提问、追问,让他们在充分理解被动语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而不是教师教条式地传授新知。另外,在做语法练习2时让学生板书,更容易了解他们对语言规则理解的准确性,发现其在理解上的误区和思维上的盲点。教师将练习中碰到的重点过去分词分类整理在板书上,关注生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过去分词,平时自主进行分类和归纳。通过这样的语法练习,让他们深刻地理解被动语态。

(四)运用语用内涵,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让学生先根据板书回顾谈论发明物的核心句型,然后展示支付宝的范例,引导学生谈论发明时间、发明者及“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并说明原因”。学生利用预习环节中搜集的关于发明物的信息,按照范例(见图4)跟同伴进行pair work,谈论发明物,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图4

当学生准备对话时,教师将对话范例中的描述性词语隐去,让学生自己对所谈论的发明物定性并阐述理由,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表达个人观点。引导学生关注支撑观点的理由需具体、生动和贴切,避免笼统和套用。学生在展示对话时不直接说出发明物的名称,产生信息沟,调动其余同学通过整个对话内容或进一步的提问猜出发明物。

以下是课堂中两组真实的学生对话:

学生对话一:

A:I think it’s an interesting invention.

B:What’s it used for?

A:It was first used for refreshing and relieving cough,but now it’s used for drinking.

B:When was it invented?

A:It was invented in 1886.

B:Who was it invented by?

A:It was invented by John Pemberton.

B:Why do you think it’s an interesting invention?

A:Because it tastes really good.

学生对话二:

A:I think it’s an strange invention.

B:What’s it used for?

A:It was first used for making drugs.

B:When was it invented?

A:It was invented in 1 500 BC.

B:Who was it invented by?

A:It was invented by Greeks.

B:Why do you think it’s an strange invention?

A:Because it can also ease the pain.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学生对话二结束后教师追问:

T:You think opium(鸦片)is a strange invention.It was used for making drugs.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S:It’s awful.

T:Now it is used for easing pain.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It’s quite helpful.

T:So you may think it was awful but it is helpful now.

【设计说明】本环节旨在通过综合性的语言活动运用语言,以达到语用的目的。由于预习时学生已经搜集了发明的相关信息,在对话时人人都有话可说。在学生对话准备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谈论的发明物包含WPS软件、空调、电脑、相机、东坡肉、手机、耳机、作业等,内容充满趣味性,思路相当开阔。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发明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例如,有学生认为手机是一项有用的发明,方便人们沟通、联系,也有学生认为手机会影响学习。学生各抒己见,进行思维碰撞,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从课堂实录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对话一中,学生运用了前面环节的语法建议,在真实语境中描述可乐的用途,准确地使用了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和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有些发明的用途并非一成不变,也许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发展而变化,并恰当地运用了不同时态的被动语态。对话二中,学生用strange描述鸦片,但是strange并没能直接地表达出辩证的看法。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阐释strange的内涵包括awful和helpful两层含义,使观点更加明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思考发明物的好处和坏处,批判性思维得到提升。

然而,教师在教学反思时意识到此环节还存在不足,pair work对话的开启不够自然、比较突兀,若能在开头增加一个交际性的真实情境,能更好地体现真实的语用。比如,学校正在开展一个评选最感兴趣的发明物的活动等。

(五)迁移语用情境,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本堂课中,学生明白了描述发明物时可以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In what other situations do we usually use the passive voice(Past Simple)?

S1:Brazil was beaten by France in the final.

S2:My new phone was stolen on the subway.

S3:I was punished by the teacher because I didn’t finish my homework.

S4: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Asian Games would be held in Hangzhou in 2022.

【设计说明】本环节用一个开放性问题检测学生对被动语态的应用,从语言形式和语义层面上升到语用层面,让学生思考除了谈论发明物外,通常还可以在哪些情境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并列举出情境,说出例句,实现语法知识在真实语境中的迁移,让学生对被动语态的语法点融会贯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五、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本解读应注重挖掘语用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切忌只看到语言形式和语义,应该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语用,包括语言使用的情境、语言使用的对象、语言使用的场合、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等。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内容相对应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文本解读越深入,教学目标就越具体。但是,文本解读也应根据学情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防止过度解读。例如,在语法操练4a练习中,需要学生思考被动语态中by的用法,锻炼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但教师也不能让学生过度区分使用by和不用by,因为by的用法是灵活的、模棱两可的,关键在于说话者想表达什么,要由具体的语境决定。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利于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

思维活动往往体现在一些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上,实际上思维无处不在。笼统地讲,凡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活动都是有益的思维活动(陆锋 2019)。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课堂问答和合作任务。开放式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挑战性的提问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师生问答时,教师要尽量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提升课堂的包容性;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问答,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促进同伴交流与学习。教师设置灵活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克服思维定式,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和展示,分享思维成果。当然,这并不代表每个环节都必须体现思维的培养,最根本的是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促进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补充和删减(教育部 2012)。课例中的语法操练环节采用了自编填词练习、4a句子练习和4c综合性语篇,删减了4b,选取的练习按照从词到句子再到语篇的层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教材的使用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结语

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语法教学中不容忽视。龚亚夫指出:“如果中小学英语教育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有可能促进学生发展积极的人格力量和美德。”初中英语教师只有精准解读文本,有效开展发展学生思维的活动,才能全面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发展。语法教学只有指向思维品质的培养,才能让语法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地用起来。

猜你喜欢

被动语态英语语法语法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2020年高考英语语法填空命题分析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有提示词的题型解析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来,我们说说英语语法
中考被动语态考点精析
被动语态点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