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话语标记语英译之视角等效

2021-01-27祖利军

山东外语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例句译文

祖利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 北京 100029)

1.0 引言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周汝昌,2009:4)。《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同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周汝昌,2009:9),自问世以来,无数读者为其语言和文化魅力倾倒;学者们更是给予充分重视,从多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翻译研究便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红楼梦》的若干英译本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下文简称“杨译”)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译本(下文简称“霍译”)是全译本,也是学界的主要考察对象。围绕这两个译本,国内外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研究对象涉及小说标题、章回标题、人名、格言习语、诗文、修辞手段、文化现象和翻译历史等(刘士聪、谷启楠,1997;王宏印,2002;范圣宇,2003;张慧琴、徐珺,2013;赵虹,2020),基本覆盖了小说的绝大多数内容。学者们的探讨见仁见智,其理论和实践意义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未对作品中的话语标记语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笔者(祖利军,2012)对《红楼梦》话语标记语英译的识解对等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基于前作提出的视角对等概念,进一步对《红楼梦》话语标记语英译问题展开探讨。

2.0 话语标记语

关于话语标记语的定义,中外学者已做出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在中国,第一个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详细研究的学者是冉永平(2000)。他对西方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对话语标记语的概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笔者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文献搜集和梳理,在分析综合了数位学者(Labov & Fanshel,1977;Levinson,1983;Schiffrin,1987;Brinton,1996;Fraser,1998,1999)的观点之后,再结合与Fraser本人的邮件交流内容,最后也给出了自己对话语标记语的定义:话语标记语是一种经常出现在口语语篇里的语言成分,该成分出现在话语单位的起首、中间或末尾,执行某一语用功能;其语用功能取决于话语的语境,不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也不增加命题内容,节省听话人的思维力度,引导听话人朝着某一个方向去理解,传递程序意义而非命题意义。一些常见的英文话语标记语可以帮助理解这一定义:“actually”“luckily”“surprisingly”“in fact”“in my opinion”“strictly speaking”“to tell you the truth”“as the saying goes”“you know”“to sum up”“in other words”“on the other hand”“or rather”“as has been noted earlier”等。

这个定义是在梳理了西方文献之后做出的,那么现代汉语中有没有话语标记语的概念?回答是没有。但是,现代汉语对有同样功能的语言现象确有语法描述,将它们称为“独立成分”“插语法”“游离成分”“插入语”或“独立语”。王力(1954:323)认为,“插语法是在必需的语言之外插进一些似乎多余的话;但是它能使语言变为曲折,或增加情绪的色彩”。吕叔湘和朱德熙(1979:160)指出,“有些句子的头上有一个成分,不但独立在句子组织之外,并且不跟句子里边的哪一个词联系,不能算是外位语”,于是把它叫做“游离成分”,并进一步解释“游离”只是就其形式而言,就意义而言,它“跟句子的其余部分是分不开的”。黄伯荣和廖旭东(2002:102)将“独立语”定义为“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句意上必需的成分”,并进一步说明独立语在句子里的位置“大都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末,以适应表达需要”。

上述各位语法家使用不同的术语描写了同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认为这些术语都可以归入话语标记语的范畴。从定义过程来看,一方面,“话语标记语”的术语性更强,另一方面,其逻辑性也更强。此外,统一使用“话语标记语”这一术语,也符合学术论文的术语一致性原则。

《红楼梦》原文中常见的话语标记语有如“不瞒你说”“实话告诉你”“如此说来”“俗话说”“据我看”“论理”“其实”“想必”“你看”“你知道”,具体用法如下面的例句①:

(1)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第31回)

(2)迎春道:“依我说,也不必随一人出题限韵,竟是拈阄公道。”(第37回)

(3)平儿笑道:“这也无妨。鸳鸯借东西看的是奶奶,并不为的是二爷。一则鸳鸯虽应名是他私情,其实他是回过老太太的。”(第74回)

例(1)中的“古人云”是一个引证标记语,表明说话人即将引用一句智慧之言(如谚语等)来说明或证明某个论点。例(2)中的“依我说”是一个观点暗示标记语,表明说话人即将对某事发表观点或建议。例(3)中的“其实”是一个事实揭示标记语,用来揭示一个事实或真相;听到这个词,听话人会期待某种真实的情况。

现在我们假设将以上三个话语标记语都省略,听话人会怎么感觉呢?显然会感觉话语信息的传递非常突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判断这些信息的功能。所以,话语标记语虽然不含有命题内容,但是扮演着为听话人提供理解话语信息导向的角色。如果缺少了话语标记语的粘合,那么交际的顺畅性会大打折扣。有关话语标记语的重要性,西方一些学者早有论述。比如,Crystal(1988:48)把话语标记语看作是“协助交际行为顺利有效进行的润滑油”②;Fraser(1990:385)认为话语标记语是“话语的粘合剂”;Wierzbicka(1991:341)的评论则更为详细地阐明了话语标记语对交际的重要意义:“话语标记语无处不在,在日常交流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对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话语标记语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或某情境的态度、假设、意愿或情感。如果语言学习者掌握不了话语标记语的意义,那么他们的交际能力将大打折扣。”

如果把《红楼梦》里的话语标记语都省略,那么小说人物对话的连贯性将不可避免地遭到诟病。既然话语标记语如此重要,那么其英译都使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这些策略的背后是什么机制在支撑,就有必要让我们花上一些笔墨。

3.0 视角等效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对话语标记语的概念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红楼梦》中话语标记语英译的理论机制是什么?本文认为是视角等效。视角等效是以认知语义学中的“识解”(construal)理论为依据建构的概念。有关识解,Langacker(2004:138)是这样解释的:“大脑所构思的情景的全部概念意义或语义不仅仅意味着其内容的功能,也意味着我们如何在某些方面建构这一内容,比如在注意力、选择、图形-背景结构、视点、图示化程度等。在这些方面,我们能够做出调整,并依此将原来的概念化方式转换为新的概念化方式,而新的概念化与旧的概念化在内容方面大致对等,只是解释的方式不同而已。”Evans(2007:40-42)通过两个例句把识解诠释得更为清晰。他认为所谓识解,“就是语言使用者选择某种方式去表征语言中所包含的某一概念内容”,其实现的具体手段是“通过某种调整方式用语言把某种情境表达出来”;比如,主动结构把焦点放在行为的施事上(Max hid Angela’s keys),而被动结构则把焦点放在受事上(Angela’s keys were hidden by Max),两种结构暗含了不同的识解方式。

以上两个解释性的定义告诉我们,同一概念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并因此得出不同的描述。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对“杯子里有半杯水”这一概念内容的识解可以是“杯子是半满的”或者“杯子是半空的”,视角不同而已。实际上,我国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就有“诗无达诂”的提法。尽管这几个字原本是用来解释诗歌的,但被后人理解为同一个词或同一个概念内容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Langacker(转引自李福印,2008:263)对识解做了进一步阐述。他说,识解赖以实现的方式并不确定,因为它是一个多层面的语言现象,其中包含若干维度,诸如具体性维度、背景维度、视角维度、领域维度、突显维度等。本文选取视角维度,论述其在翻译中的作用,其他维度笔者将另文陆续讨论。关于视角维度,Langacker(2000:5-7)提供了如下两个例句对其进行解释:

(4)These two nerves converge just below the knee.

(这两根神经恰好在膝盖下方交叉。)

(5)This nerve diverges just below the knee.

(这一根神经恰好在膝盖下方分叉。)

这两个例句与我们上面提到的“半杯水”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即视角差异。同样的神经分布,既可以说是两根神经的“交叉”,也可以说是一根神经的“分叉”。由此我们联想到,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个话语标记语时(即同一概念内容),也可能基于不同的视角而采用不同的策略,但原文的信息仍能在译文中得到有效地保留。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视角等效”。有必要强调的是,“视角等效”是视角变换下的信息等效,并非“视角相同”。下面我们来讨论视角等效在《红楼梦》话语标记语的英译中是如何实现的。

4.0 视角等效的翻译策略

根据笔者前作(祖利军,2012),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实现《红楼梦》话语标记语英译的视角等效时共采用了六种翻译策略。这些策略分别是叙事视点转换、通感转换、五觉与心理过程互转、心理过程之间的互转、抽象转换为具体和句法转换。下面逐一举例呈现。

4.1 叙事视点转换

叙事视点转换可分为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第二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零人称转换为无人称、零人称转换为不定人称等五种。

关于原文的第一人称转换为译文的第二人称,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6)平儿道:“我的姐姐,说起病来,据我看也不是什么小症候。”(第72回)

霍译:Patience sighed. ‘Whatever it is,ifyouaskme, it’s something pretty serious.’③

本句中,平儿在和鸳鸯聊王熙凤的病情。平儿用“据我看”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其叙事视点是第一人称“我”,即以“我”为出发点;译文转换成了第二人称“you”,即以“你”为出发点。原文的“据我看”是表达观点或看法的标记语,译文的“if you ask me”是征求看法或意见的小句,叙事视点虽然不同,但是都传递了同样的语用信息,即引出将要发表的意见或看法。

有时译者也会把原文的第二人称转换为译文的第一人称,正如下面的例句:

(7)荳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若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第62回)

霍译:‘AndIsupposeit’s a “father and son” orchid if one flower’s bigger than the other ...’ Caltrop laughed, though her face had turned bright red.

这个例句中,香菱、芳官、藕官和荳官在草地上比赛谁能辨认出更多的植物。“依你说”的叙事视点是“你”,是第二人称,而译文中“I suppose”的叙事视点是“I”,是第一人称,视点发生了变化。但并不妨碍原文语用功能的传递,即引出对事物的评价。

叙事视点转换的第三种形式是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如下例:

(8)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第7回)

杨译:“Youdon’tknowwhat an odd girl she is,sister...”④

这句话是王夫人造访薛姨妈的宅子时薛姨妈对王夫人说的。王夫人是薛姨妈的姐姐,即薛宝钗的姨母,所以这里原文中的“姨娘”是第三人称做第二人称使用,代替了“你”。在汉语中,第三人称名词充作第二人称这种语言现象较为常见,比如一个人跟校长说“校长先生不要客气”,其中“校长先生”即“你”或“您”的意思。此句中“姨娘”这个第三人称,也是说话人的叙事视点,在译文中转换成了“you”这个第二人称叙事视点。

某些话语标记语在字面上看不到任何人称,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省略,或者说人称已经语法化。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零人称”。《红楼梦》中的零人称句如下面两例:

(9)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第40回)

霍译: ... said Grandmother Jia, ‘... soitisnotverysurprisingthat Feng mistook it for cicada wing.’

此句话出自贾母、刘姥姥和其他亲戚来到黛玉的潇湘馆时,贾母看到窗纱已经褪色,便命下人为黛玉更换。我们看到,“怪不得”里没有人称,其主语已经语法化,不知道是第几人称,译者使用“it”这个无人称代词进行处理。原文的零人称不是信息的重心,而译文的“it”也不是信息的重心,重心是“怪不得”和“not very surprising”,应该说原文和译文在视角方面做到了等效。

有时零人称也会转换为不定人称,如下面的例句:

(10)麝月忙道:“……怪不得不知我们里头的规矩……”(第52回)

霍译: ... said Musk, ‘...Onecouldhardlyexpectyouto know the way things are done in here.’

本句的语境是,只在“三门外”伺候的坠儿母亲抱怨怡红院中的大丫头晴雯和麝月对宝玉直呼其名是没有礼貌,麝月予以反击。“One”是不定代词,可以是“I”,可以是“you”,也可以是“he/she”,但是用“one”作为泛指人称时,语气是弱化的,而强化的是后面的信息。这与原文的零人称强化“怪不得”是相互对应的,也是一种视角等效。

4.2 通感转换

“通感”是从英文“synaesthesia”翻译过来的认知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对一种感知路径的刺激不由自主地导致另一种感知路径中的经验,用在文学上变成了一种修辞格。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就含有通感,因为“清香”是味觉,而“歌声”是听觉,两种官能出现了转换。再比如英文短语“loud color”中,“loud”是声音,属于听觉,而“color”是颜色,属于视觉;如果颜色的“声音过大”,就变成了“花里胡哨的颜色”。《红楼梦》中话语标记语的英译也存在这种现象。

首先看一个视觉转换为听觉的例句:

(11)那先生笑道:“……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第10回)

霍译: ... said the doctor. ‘...Iwouldsaythat with proper treatment she has about a one in three chance of recovery.’

这句话的上下文里,冯紫英的郎中朋友来到贾珍府上给秦可卿看病。原文中“依我看来”的“看”虽然已经语法化,但是其原初毕竟是视觉动词。在译文中,这个视觉动词变成了“say”,“say”的结果被人“听”,在听话人方面涉及听觉。尽管原文和译文的感知路径发生了转换,但原文信息的传递得以成功实现。

下面是一个听觉转换为视觉的例子:

(12)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第20回)

霍译:‘Isee’ (very frostily). ‘I thought something must have been detaining you. ...’

宝玉和宝钗来到贾母处看望湘云,恰好黛玉也在。得知他俩一直在一起,黛玉有些不悦。此句中,原文的“我说呢”是一个语法化的小句,但是“说”的结果仍然是听话人自动使用听觉。原文的听觉感知路径变成了译文的视觉感知路径“see”,即发生了通感,但所传递的原文信息没有变。

4.3 五觉与心理过程互转

五觉指的是人的五种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上面提到这几种感觉或官能彼此之间的转换叫“通感”,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新的转换方式,即这五种感觉与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转换。所谓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也叫心理功能或认知过程,包括感知、内省、记忆、创造、想象、概念、信念、推理、意愿、情感等。

视觉可以转换成心理过程。看下面几个例句:

(13)宝钗叹道:“……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第32回)

杨译:“ ... ButIcan’tbelieveshe drowned herself in a tantrum. ”

(14)凤姐听了,笑道: “……我看这些人也太不知足,……”(第36回)

霍译: ... said Xi-feng, much amused. ‘Well,Idothinkit rather greedy of them. ’

(15)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第49回)

杨译:“Yes,” said Tanchun. “Ishouldn’tbesurprisedif she surpasses even Baochai and all the rest of us here.”

这三个例句中的话语标记语都用来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或看法,都含有“看”这个视觉动词。作为五觉之一的“看”在译文中分别转换为“believe”“think”和“surprised”,这几个词分别属于心理过程的感知、思维和情感范畴。也就是说,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五觉与心理过程之间的转换。

有时心理过程也可能转换为视觉。看下面例句:

(16)袭人叹道:“……想必是北静王府里的要紧姬妾没了,也未可知。”(第43回)

霍译:Aroma sighed miserably. ‘...Itlooksasifsome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Prince of Beijing’s household must have died.’

在这个例句中,“想必”是表示心理过程的标记语,表明说话人在思考,而这一过程在译文中转换为 “looks”,这个词属于视觉范畴,也就是说,心理过程转换成了五觉之一的视觉。

4.4 心理过程互转

心理过程互转指的是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转换。看下面的例句:

(17)宝玉笑道:“依我的主意,咱们竟找你花大姐姐去,瞧他在家作什么呢。”(第19回)

霍译:‘I know,’ said Bao-yu. ‘Whydon’twego round to the Huas’ house and see what Aroma is up to?’

杨译:“Whynotcall on Xiren? Let’s see what she’s up to at home.”

这个例句的上下文情境是,袭人告假回去看自己的家人,宝玉很想知道她在家里做什么。“依我的主意”属于心理过程中的概念或想法形成过程,即概念化过程。而译文中的“Why don’t we”和“Why not”都表达建议,属于意愿过程。原文和译文之间形成了心理过程之间的转换。

4.5 抽象转换为具体

抽象转换为具体指的是,原文的标记语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译文的再现方式是某种比较具体的方式,比如转为言说方式或语气强调。如下面两例中的“论理”:

(18)(周瑞家的) 听如此说,便笑说道: “……论理,人来客至回话,却不与我相干。”(第6回)

杨译: She (Mrs. Zhourui) replied with a smile, “...Strictlyspeaking, it’s not my job to announce visitors. ”

(19)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第34回)

霍译:‘Well,reallyandtruly,’ said Aroma, ‘Master Bao needed punishing.’

在例句(18)中,刘姥姥找周瑞家的帮忙入贾府借钱,周瑞家的在回答她的请求。在例句(19)中,王夫人问袭人宝玉为什么被老爷打得那么严重,袭人在做解释。两句中的“论理”意为“按理说”,但是“理”是抽象的,所以“论理”是一个抽象表达。在译文中,“strictly speaking”表达的是言说方式,“really and truly”传达的是语气强化,都是相对具体的表达。虽然原文的话语标记语的抽象视角转换为译文中的具体视角,但原文的语用功能还是保留了下来。

4.6 句法转换

受句子环境和语义的影响,原文的语法结构在翻译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转换。比如有的肯定转换为否定,有的否定转换为肯定,有的肯定转换为疑问,有的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还有的简单句转换为复合句。看下面例句:

(20)宝玉道:“你糊涂,想必没有听真。”(第78回)

杨译:“You silly thing, youcan’thaveheard her clearly.”

(21)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第45回)

杨译:“I’llconfess,miss, my luck has been very good this year,” said the woman with a smile.

(22)麝月笑劝他道:“……,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第52回)

杨译: ... urged Sheyue. “Haven’tyouheardthesaying: ‘Illness comes as fast as a wall falling down,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coon’?”

(23)麝月忙道:“……怪不得不知我们里头的规矩……”(第52回)

杨译:... put in Sheyue. “...it’snottobewonderedatthat you don’t know the rules in the inner apartments ...”

(24)湘云笑道:“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第76回)

霍译: ... said Xiang-yun, ‘Idon’tknowwhetheryourealizeit, but one side of this hill does actually give onto the lake.’

在例(20)里,“想必”是一个肯定形式的标记语,而译文中的“can’t have (done)”是否定的形式;在例(21)里,“不瞒姑娘说”是否定形式,但译文中的“I’ll confess”是肯定形式;例(22)里的“俗语说”是肯定句,但译文中的“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是否定疑问句;例(23)里的“怪不得”是主动语态,而译文中的“it’s not to be wondered at”是被动语态;例(24)里的“你知道”是简单句,而译文中的“I don’t know whether you realize it”是复合句。这些句法上的视角转换并没有影响原文信息的传递,或者说,译文实现了句法上的视角等效。

5.0 结语

本文在笔者前作(祖利军,2012)的基础上,将认知语义学识解理论中的视角维度同传统等效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视角等效的概念。所谓视角等效,就是在话语标记语的翻译过程中,原文的视角在进入译文之后变成了一个新的视角;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构成与原文不同的视角,但原文的信息并没有因为视角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笔者认为,视角等效的提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表现为,视角(perspective)是作为一个认知语义学概念引入的,这一认知科学概念同等效这一传统翻译理论相结合,产生了“视角等效”这个跨学科概念,从理论上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其实践意义表现为,视角等效不但可以用来指导话语标记语的翻译,也可以用来指导整体翻译实践。我们知道,译者——尤其是刚刚入行的译者,经常受到原文视角的牵制,从而在目的语中去寻找与原文相同的视角。然而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找到相同的视角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如果译者的大脑始终装着视角等效的概念,或者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意识,那么他们就会将大脑潜意识里存储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都调出来,逐个甄别,交替使用。这一点,在本文分析的例句里有充分且明晰的表现。

除了以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还认为,要想认清翻译实践的本质以及译者具体操作背后的理论机制,必须将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概念引入翻译研究。笔者会在未来的研究中把更多的认知科学理论引入翻译实践,同时也以撰写此文作为抛砖,期望引翻译研究跨认知科学之美玉无数。

注释:

① 本文选用的《红楼梦》中文文本为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② 本文中所有非中文文本的直接引用皆为作者自译。

③ 本文选用的《红楼梦》英文文本霍译为企鹅出版集团1973年版,杨译为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1999年版。

④ 此处原文中的“薛姨妈道”在译文中并无对应表述,属于融入上下文的零翻译。下文例句中也有相同的情况。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例句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弟子规
弟子规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