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理解“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2021-01-27汪火良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8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权人类

汪火良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经过了长时间的抗疫防疫斗争,国内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国外疫情仍在蔓延,面临着卷土重来的极大危险。在艰辛的抗疫历程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第2、第3卷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是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刻阐释。党领导人民进行抗疫斗争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人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连续4年分别给“2015北京人权论坛”、“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首届“南南人权论坛”、“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发去贺信,其中“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要点摘编冠以《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的标题,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3卷本之中唯一一篇以鲜明的“人权”字眼为标题的篇目。在这篇贺信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了党和政府推进人权事业的目的旨归和中国人权建设所面临的最大实际,那就是“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①的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发展带来的所有红利最终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这正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

一、宏伟朴素的人权目标: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②她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对人民怀有深厚而朴素的情感。历代党的领导人都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把人民群众视为自己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际就向人民宣誓: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③。“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直是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最大志愿,这个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④

说这个目标很宏伟,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从履新时就确立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⑤的宏大志愿。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进行攻坚克难的改革,“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⑥。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了改变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悲惨状况;党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党组织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党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为了更快地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揭示了人权的本源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把人民幸福作为第一目标,把人民要求作为第一任务,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⑧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扭住这个目标不放松,在改革和发展中去实现中国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生活这个最大的人权,其基本理路在于:一是通过将改革进行到底去促进人权目标;二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去接近人权目标。

为什么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⑩要改革好,还要勇于自我革命,“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⑪,把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勇于担当。“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⑫这是我们党对人权的郑重表达,也是对人民的责任的庄严承诺。

怎样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即人民的生计,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人格尊严和幸福生活⑬。民生和人权都是以人为本,在某种意义上,民生在法律意义上的表现就是人权。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中鲜明表达了新一届中共中央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生动描绘了实现全面小康的图景: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等。

说这个目标很朴素,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还很滞后,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强烈。人民的幸福生活权利具体化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权利,这些具体权利的实现需要党员干部在服务人民群众和干事创业的过程之中倾心付出,把这些具体权利量化为民生工作的细致指标。

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党的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领导干部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⑮。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领导干部: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做到“修身要严,用权要严,律己要严;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把党的宗旨具体化为修身做人的准则。他多次强调“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⑯。这些讲话贴近人民,他的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挚爱。

民生在当前就是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赋予人民以平等的选择权、主动的参与权、公平的分配权,才能打破人权形式对人权内容的束缚,消除时空对人身自由与特定身份的限制,从而保障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不同主体在空间和层级上的自由流动,不断提升人权水平。在实践中,通过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确保实现底线的正义,做到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权利公平的统一。通过贫富、城乡、区域、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让每一个人尤其是特定区域的脆弱人群、弱势主体共同分享人权。⑰

为此,我们要按照“守住底线民生、突出重点民生、保障基本民生”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关键是围绕人民的诉求,持续深入地建立有利于人民权利主张和利益表达的长效工作机制。底线民生就是要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看得见真金白银;重点民生就是要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基本民生关键是稳定和扩大就业,尤其要解决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以及精准扶贫等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强民生建设的举措落到实处。解决民生问题,还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强化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幸福生活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⑱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有“蚂蚁搬家”的定力,去追求造福人民的发展,去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众人划桨开大船”,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科学理性的人权定位: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是中国人权观的基本观点。⑲中国早在1996年发表的《人权白皮书》中就提出了生存权和发展权。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就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人权进行建设,对内高举生存权的大旗,对外高举发展权的大旗。⑳

为什么要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基本人权?对内而言,国家和民族的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温饱、基本住房、清洁的饮用水、清新的空气、食品安全、医疗健康和交通、网络安全都属于人民生存的最基本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㉑、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㉒、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㉔、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㉕等保障人民生存权的重大举措。

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而只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根源、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发展权的主体是人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国家的发展,多次重点阐述发展问题,诸如,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等㉖,一个全面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的发展画卷呈现在中国人民面前。对外而言,任何国家和国家的个体,都有参与发展并平等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发展中国家应当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现共享、共赢。㉗相比较于政治权利,生存权、发展权的改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急迫。㉘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反对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和搞双重标准,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人权,对世界和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㉙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权的两大支柱,在一国的人权建设中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保障人民就业、居住、温饱、医疗和教育“五大”基本权利,承诺到2020年底,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㉚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情和世情,中国人权建设的策略应做科学理性的设计。当前,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重要论断,科学定位了中国人权的发展目标,并将指引中国“五位一体”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㉛为让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㉜,在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建设上应有一个科学的策略。结合当前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生存依然是第一位的,在保障生存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并在发展中更好地保障生存权㉝。也就是说,面临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双重难题之时,科学的策略是优先保障人民生存权,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发展权。㉞

如何保证这个科学策略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方向:“在人权问题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㉟。人权的最大实际就是保障人民的权益,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推进密不可分。当前国际的人权环境并不乐观,以强力、武力、暴力压制、干涉别国人权的事情时有发生,人权对抗并未消除,人权对话交流的平等环境远未形成,人权斗争还是必要的维护国际正义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㊱同时,他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的坚定立场。和平权,中国人民倍加珍惜,中国要发展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不发展,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中国与世界休戚与共,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在推进伟大工程的党建事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党领导人民干事创业任重道远、不可懈怠。他经常提醒党员干部不能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㊲他在地方担任干部时就由衷推崇焦裕禄,认为“焦裕禄同志为县委书记树立了榜样”㊳。要做新时代的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追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最终回归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党员的先进性原则的践行。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员的权利与公民的权利、党组织的权力与权利、党权与政权、党组织的权力与社会组织的权利、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边界都关系到人权的建设与保障。人权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处于进行时,没有终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的讲话中谈到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时指出:“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频繁使用诸如“始终”“继续”“坚持”“实现”“推进”“促进”“提高”“强化”“注重”“树立”“努力”“担当”“携手”“构建”“深化”“落实”“实干”“加快”等体现时间节点和实践效果的词汇,要求把工作落实落细,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干兴邦。惟其如此,中国梦的理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才能够落地,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三、坚实有力的人权依靠: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下的统一战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㊵在我国,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㊶。实践证明,中国式民主之所以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是与人民政协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分不开的,是与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政协全部工作之中分不开的。

民主的本质是制约和监督权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的协商民主“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㊷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㊹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实行人民民主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求在人们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㊺历史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党的根本宗旨、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都能从人民性、人权性中找到合法性基础和制度优势。㊻“鸟无头不飞”,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成的统一战线离不开党的领导。党成长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必须发挥党的“头雁”功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㊼。要贯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好统一战线工作就需要做到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而保证这一切的是“看齐”原则。全党看齐只能向党中央看齐,带头做到“两个维护”㊽。民主协商过程之中经常会出现偏差和歧见,有偏差和分歧是生活常态,并不可怕,“有了偏差,就喊看齐。”㊾经常喊看齐,于各级党组织而言,能够起到时刻警醒、及时纠偏,使全党始终保持整齐昂扬的奋进姿态;于社会组织而言,能够起到围绕中心、严格对标,使全社会始终保持上行下效的紧跟样态;于个人而言,能够起到树立理想、从善如流,使个人始终保持孜孜以求的有为状态。

人民政协,顾名思义,从属性上讲是人民的政协,从目的上讲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进行的政治协商,因此,人民政协要体现和发挥出“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功能。一是人民政协要为人民谋福祉,高度关注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二是人民政协要为人民干事创业,紧扣“重点工作攻坚年”主题,围绕脱贫攻坚、双招双引、文明创建、乡村振兴、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养老等重点工作建言资政㊿。三是人民政协要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履职的全过程,在协商中充分体现人民民主,在参政议政中充分反映民情民意,在民主监督中充分维护民生[51]。

四、务实—积极的人权态度: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所作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52]这个讲话深刻表露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情怀和奋斗宗旨,即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同时,又表明了中国参与世界治理的基本立场和良好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建设这样的世界: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的命运寄予同一个地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休戚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基于民族、国家的利益分歧难以消除的经验事实和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渴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世界人民的奋斗目标一致,我们愿意同世界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进步力量一道,为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个最大、最高的人权目标而努力奋斗和勇于担当。中国儒家精神一贯推崇“推己及人”,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这就是我们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应该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也不能阻挡发展中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53]

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体系经历了从被动参与到积极主动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承认和接受国际人权规范、谨防损害国家主权、与西方国家在人权委员会博弈、提供参与国际人权体系的中国剧本的身份重塑,相应地,中国参与世界人权治理经历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积极的跃迁过程。[54]

(一)谋求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早在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就提出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到2017年1月,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连同以上两篇讲话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的还有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和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从“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到气候变化治理、全球互联网治理,这些主题都紧密关联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思想都清晰表明了中国谋求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鲜明态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人权治理”引起了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理论界对之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殷实的理论成果。笔者梳理了从2017年至2019年的该主题的代表性成果,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人权发展指出了新愿景;在日内瓦联合国大会上再次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5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全球人权治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56];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是人类发展的新范式[57];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权利、义务和责任共同体,人权促进与保障不是分担包袱,而是分担责任,是共享价值中的集体责任[58]等。以上研究较好地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提供了一个解释论的证成,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面对全球人权问题,中国秉承务实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权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59]人权问题不是简单的人的权益保障问题,交织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外交、民族等诸多元素,但人权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终端裁决机构,最终只能依赖于各个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实现人权的责任主体。因此,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于2007年6月确立了国别人权审查(又称“普遍定期审议”)机制,其目的在于定期审查所有国家履行人权义务和承诺的情况,促进各个国家的人权进步,保障个人人权的实现。华春莹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美国进行国别人权审查时指出,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是完美的,在人权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将继续与各国一道,推动国别人权审查机制公正、客观开展工作[6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相继公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确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不是轻飘飘的宣传册,而是沉甸甸的任务书”[61]透露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人的价值、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对于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特殊性相结合,着力提升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水平,促进经社文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全面协调,坚定地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62]

全球人权治理的突出问题列入了中国谋求人权发展的清单:国际政治权利上,尊重国家主权、主权一律平等、以平和的对话协商方式实现平等权;国际经济权利上,合作共赢,包容互惠,义利相兼,义重于利;国际社会权利上,和平安全,公道正义,共建共享,开放创新;国际文化权利上,尊重多样,兼收并蓄;国际生态权利上,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达致国际人权的实现,中国的姿态很务实:中国梦给世界创造机遇;中国和平崛起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带动世界发展;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组建常备维和警队、向非盟提供无偿军事援助都是践行《联合国宪章》的使命担当。总之,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关系,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共同促进全球人权治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参加国际会议和外事活动的讲话、发言,一共九篇文章、九个独立主题,都直指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命运,涉及到人类的和平安全权[63]、经济发展权[64]、文化发展权[65]、生态环境权[66]等广泛的人权领域,足见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积极态度。

和平安全权是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前提性权利,中国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中国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世界大战的硝烟虽然散尽,但战争从未远离,人类始终面临战火的威胁。战火一开,家园尽毁。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人民往来都会沦为空谈。因此,中国人民非常珍惜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中国奉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灼烧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一直为实现中国和平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深知和平的可贵,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我们向世界承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我们倡议世界各国政党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经济发展权是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基础性权利,中国一如既往为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造福世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二十二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所作发言的主旨都紧密契合经济发展主题。面对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态势,世界各国必须摒弃走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老路,而应该走开放合作的新路,它要求世界各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做到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共同努力把人类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类手中。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有责任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贡献力量,为市场增强信心,给人民带来希望。中国长期给予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在技术、人员、智力上提供支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派出成千上万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技术人员、医务人员、教师、普通职工、志愿者与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一起建设家园、改善生活、改变命运。中国坚持改革创新,提倡国际创新合作,集全球之智,克共性难题,让创新成果得以广泛应用,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文化发展权是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开放性权利,中国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尊重文化多样、开展文明交流。文化发展权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新型人权,其构成要素与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密切契合。其权利主体是“涵盖一切国家、民族、区域和所有个人的复合主体”,其本身体现出种族的多样性、思想的多元性特征。而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人类文明之间的隔阂和误解的消除、民心的相知相通,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重要途径。其核心价值指向“文化发展上的机会均等与成果共享”,其构成内容包括思想文化发展权、教育发展权、科技发展权、文化事业发展权、文化生活发展权五方面[67],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领域,内蕴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均衡发展的要求。[68]但人类的现实世界中还存在文化壁垒,人类心灵互动还有障碍没有祛除,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还没有打破。发达国家的文化取代、侵害或歧视不发达国家文化的霸权行径依然我行我素,独占与垄断文化发展成果的现象还很严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中国一如既往为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而努力:我们坚持不同文化、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我们对不同文化、文明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坚持不同文化、文明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自己的文化、文明,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权是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兜底性权利,它“为所有权利的可持续保护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69]。中国一如既往为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努力,让人人享有绿水青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因此,“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70]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的循环和平衡,引发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发人深省。生态环境权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权利,不仅当代人需要,子孙后代依然需要,为了人类的繁衍和代际公平,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于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共同医治,对于不可替代的生态资源要共同保护,对于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要共同营造,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享有绿水青山是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1]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高度,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付诸实践。诸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待生态环境多保护、勤修复、好治理,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活动和人的行为必须限制在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之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开展全民绿色行动人人有责。[72]

五、结语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国人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做出了科学论断,揭示了人权运行形态的一般规律,对全世界人民都有启发意义。“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73]那些标榜自己国家人权是最好的,指责别的国家人权存在问题的人,在逻辑上就有问题,因为按照《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的标准去衡量,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敢说不存在人权问题,或者保证自己国家不会出现人权问题,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持续发展和进步,在世界人权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中国人口多、地域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在进一步改善民生和人权状况方面还面临不少挑战”[74]。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即使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文化条件,人权保障提升到较高的水平,也应该以“在人权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自勉,一如既往地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愿望和要求放在心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推动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对那些蛮横指责中国人权状况者的最有力的回怼,也将为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①②④㉒㉔㉖㉜㊵㊶㊽[52][70][71][7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88、436、134、154—352、359—379、61—494、300、85—86、291—295、100、431—475、360、362、359—363页。

③⑤⑫⑮㉑㉕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4、4、425、189、213—221、249页。

⑨⑩⑪㉓㊲㊳㊴㊷㊸㊹㊺㊼㊾[5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103、105、370—374、32、141、361、294、291、291—292、292—293、188、157、519—549页。

⑥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8页。

⑦刘海年:《试论习近平对人权理论的新发展》,《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4期。

⑧侯远长、王增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版,第75—76页。

⑬李龙、郑华:《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纲要》,《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⑭罗豪才:《中国以民生为重的人权建设》,《人权》2013年第3期。

⑯《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1月15日。

⑰㊻[55]汪习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及其发展》,《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年第2期。

⑱《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

⑲㉙李步云:《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人权——“首要人权”观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意义》,《北京日报》2015年12月7日。

⑳徐显明:《新中国人权道路的基本经验和核心内容》,《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第4期。

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人权》2017年第1期。

㉘杨建军:《国家治理、生存权发展权改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法学论坛》2018年第1期。

㉚林松添:《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最重要人权》,《环球时报》2019年1月22日。

㉛黎慈:《作为人权的人民幸福生活权:提出意义及其法治保障》,《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4期。

㉝张永和:《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今日中国》2019年第9期。

㉞郭研评:《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谈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人权保障》,《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㉟习近平:《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

㊿徐世勇:《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新局面》,《联合日报》2020年8月17日。

[51]林海:《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政协天地》2020年第1期。

[53]张爱宁:《中国与国际人权体系:从被动参与到价值实践》,《人权》2020年第2期。

[56]耿振善:《改革开放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方案——专访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佑武》,《人民法治》2019年第1期。

[57]何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际人权事业进步的贡献》,《人权》2018年第4期。

[58]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下的人权促进与保障:中国的理念与经验》,《人权》2017年第2期。

[59][74]习近平:《共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美好明天——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2年2月17日。

[60]柳华文:《人权审查须坚持原则》,《人民日报》2013年9月25日。

[61]付子堂:《以目标治理全面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5日。

[62]习近平:《习近平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人权》2015年第5期。

[63]和平与安全主题体现于《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等篇目之中。参见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33—438、439—443、449—454页。

[64]经济与发展主题体现于《金砖国家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经济治理思路》《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等篇目之中。参见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44—448、455—459、460—464、473—475页。

[65]文化与发展主题体现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之中。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5—471页。

[66]环境与发展主题体现于《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之中。参见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3—464页。

[67][68]汪习根、王信川:《论文化发展权》,《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2期。

[69]汪习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权价值》,《东方法学》2021年第1期。

[73]贾庆国:《新时期呼唤新理念、新做法:对我国外交的几点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权人类
人权不应成为西方话语霸权工具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残疾人体育权——一项国际人权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