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2021-01-27柯小云何胜男刘宗帼吴巧珍童金英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5期
关键词:肺栓塞患肢溶栓

柯小云 何胜男 刘宗帼 吴巧珍 童金英 林 祺 刘 江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鹰潭 335000

急性肺栓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且急性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栓子来自下肢深静脉的患者占79%,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的概率为50%左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2]。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溶解部分或全部栓子,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不同的给药途径在治疗急性肺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临床尚缺乏规范系统的治疗方法,且多以药物溶栓治疗为主[3-4]。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于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行溶栓治疗的35例急性肺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经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行溶栓治疗的35例急性肺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将其分为A组(10例)、B组(15例)与C组(10例)。A组中,男7例,女3例;年龄38~46岁,平均(42.23±2.48)岁。B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35~48岁,平均(42.46±2.74)岁。C组中,男6例,女4例;年龄36~45岁,平均(42.23±2.48)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5]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患活动性出血者;②3个月内患缺血性卒中者;③患出血性脑卒中者;④有出血倾向者;⑤患结构性颅内疾病者;⑥近期头部损伤者。本研究经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抬高患肢,遵医嘱给予尿激酶(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259;生产批号:20120305),并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对症治疗。A组患者经患肢浅静脉途径:尿激酶20 000 U/kg+生理盐水250 mL 持续静脉滴注2 h,所有药物均经患肢外周静脉给药。B组患者经患肢深静脉途径:尿激酶200 000 U+生理盐水50 mL,速度6~8 mL/h,q8 h,经患肢静脉使用微量泵泵入,并于泵入时在患肢穿刺点上10 cm处采用7 cm 宽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将浅静脉回流阻断,每小时松开1次。C组患者经肺动脉途径:生理盐水50 mL+尿激酶200 000 U,速度6~8 mL/h,生理盐水50 mL+肝素(河北凯威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53264;生产批号:20111203)12 500 U,速度2 mL/h,经肺动脉导管持续泵入4~5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三组患者的体征、症状消退情况及出血发生率。①体征:治疗前及治疗7 d后,采用电子血压计测定血压、心率,采用氧分压测定仪测定氧分压。②症状消退情况: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肿胀消退、患肢皮肤温度正常、患肢颜色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 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 精确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体征的比较

术前三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舒张压、心率低于术前,收缩压、氧分压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高于A组,心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三组患者症状消退情况及出血发生率的比较

B组患者的患肢皮肤温度正常、患肢颜色正常率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肿胀消退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体征的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体征的比较(±s)

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与A组术后比较,P<0.05;与B组术后比较,bP<0.05

组别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心率(次/min)氧分压(mmHg)A组(n=10)术前术后B组(n=15)术前术后C组(n=10)术前术后108.79±5.27 110.78±5.36*73.01±5.68 60.78±4.36*93.85±3.62 82.53±3.42*72.73±8.89 96.68±2.47*109.63±5.31 120.68±7.35*a 72.28±4.81 65.68±4.35*a 92.73±3.51 69.54±3.38*a 71.72±9.61 98.53±2.45*F 术前三组比较值P 术前三组比较值F 术后三组比较值P 术后三组比较值109.59±5.35 135.87±6.42*ab 0.080 0.923 37.032 0.000 73.24±4.93 70.78±4.36*ab 0.134 0.875 13.180 0.000 93.13±3.49 69.85±3.12*a 0.302 0.741 53.646 0.000 72.29±9.79 98.89±2.96*0.004 0.996 2.144 0.134*a

表2 三组患者症状消退情况及出血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肺栓塞起病较急、进展较快,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多伴有胸闷、气促、胸痛,如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有呼吸困难、低血压等症状,且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无法正常凝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6-7]。关于肺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尚缺乏规范系统的治疗方案[8]。临床治疗肺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阻止血栓扩展、促进血液消融及避免并发症发生为主[9]。溶栓是临床治疗肺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式,但大量采用溶栓药物会出现大出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床应用[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三组患者的舒张压、心率低于术前,收缩压、氧分压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高于A组,心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患肢皮肤温度正常、患肢颜色正常率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肿胀消退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患肢深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高于经患肢浅静脉溶栓,可为肺动脉栓塞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在患肢静脉穿刺点上10 cm处采用7 cm 宽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浅静脉,将浅静脉回流阻断,促进浅静脉血液及药液通过穿支静脉流向深静脉,使溶栓药物尿激酶在深静脉内血流速度和量增加(35 mL/min)。尿激酶与纤维蛋白的亲和力较强,可渗入血栓内部,将纤维蛋白溶原酶转变成纤维蛋白溶酶,可水解血栓,恢复血液灌注。经肺动脉导管溶栓可将部分或全部血栓直接溶解,恢复肺部组织灌注,减少肺动脉的阻滞,降低非动脉压力,改善右心室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故经肺动脉导管溶栓是临床治疗急性肺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式[12-13]。经肺动脉导管溶栓药物可直接与血栓接触,将溶栓效果提升,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同时减少药物用量,使进入循环游离药物量减少,进而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14]。而经患肢深静脉溶栓可溶解大部分栓子,并可有效保护患者的静脉瓣功能,减少血栓后遗症及出血的发生,较患肢浅静脉溶栓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与张青云等[15]的结论相似,经患肢深静脉溶栓可迅速消融血栓,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后期应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证实结论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经患肢深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优于经患肢浅静脉溶栓,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及肿胀消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肺栓塞患肢溶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肺栓塞及预防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警惕隐形杀手“肺栓塞”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自拟豁痰祛瘀方联合大剂量rt-PA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及对其TNF-α、D-D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