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增长线
2021-01-27雒庆娇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雒庆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指出:“提起甘肃,人们就会想到玉门关、月牙泉、敦煌壁画、大漠驼铃、丹霞奇观等。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甘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资源条件。”[1]近年来,甘肃文旅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其对GDP贡献达到7%左右,在十大生态产业中首屈一指。“十四五”时期甘肃要继续放大文旅产业综合效应,推动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当前甘肃文旅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一)矛盾转换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我国十几亿人温饱问题已解决,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收入提高、文明和环保提高后,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越来越“吃重”。近五年来,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国内和出境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国内旅游人数从40亿到55.4亿人次,增长了13.75%;对GDP的贡献从10.8%到11.05%,超过教育、银行、汽车产业。[2]目前,国内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公共假期有115天,解决了“有钱”“有闲”问题,63%的国民每年旅游花费超万元,56%的旅游花费占生活总消费20%。[3]旅游正从小众转向大众旅游,旅游方式从走马观花转向休闲度假游,旅游消费呈现出常态、多元、个性的特征。甘肃应搭上这一轮旅游业发展快车,加速文旅产业发展。
(二)国家政策机遇
当前,旅游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和政府对其发展高度重视,积极开展顶层谋划、高位推动,先后出台了各种规划、意见等。早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2年《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5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通过拓宽资金支持渠道而促进旅游业发展。2014年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旅游业工作会议报告》《“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政策,对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全域旅游作出全面部署。随着国家旅游业“515战略”深入推进,甘肃旅游业将迎来政策叠加、综合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国家战略机遇
随着世界旅游业持续发展和中心东移,我国和世界各国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大量引入国外先进旅游管理理念、手段、方式,带动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向西开放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也为旅游业融入全球格局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而“一带一路”战略是甘肃最大的机遇,将甘肃从内陆省份推向了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旅游业成为甘肃融入和率先共享“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产业。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和重要通道,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等5处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甘肃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甘肃还实施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战略,成功举办了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5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已开展多条跨国旅游线路,都为甘肃文旅产业提质增效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四)融合发展机遇
近年来,旅游产业已突破传统范畴,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大产业。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文化+”“旅游+”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跨界融合越来越深入。文化旅游与科技、金融、互联网、工农业、制造业、体育、中医药保健、创意及设计服务等行业融合,产生许多新业态,为甘肃旅游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使文旅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二、当前甘肃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当前是甘肃文旅产业发展的机遇期,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严峻抗疫的挑战
今年1月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因辐射面广、传染性强、感染人数多,对旅游业冲击是首当其冲和史无前例的。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境内外游客数量“断崖式”下跌,全球旅游业进入冰封期。文旅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接待旅游总人数4.15亿人次,旅游收入5139亿元,而2020年春节旅游收入可忽略不计,损失5000亿元,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40年来最惨淡的一个黄金周。[4]伴随国内疫情日渐稳定,旅游业也逐步复苏。据了解,“五一”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比上年减少0.8亿人次,下降了41%;旅游收入475.6亿元,减少701.1亿元,下降了60%。[5]此次全球大爆发的疫情风险,国内虽得到控制,但国外输入不断,游客信心全面恢复还需很长时间,旅游出行更加谨慎,本地游和周边游成为主流,高星级、重体验、健康主题、高端产品成为近期旅游新趋势,这也对甘肃旅游发展提出新挑战。
(二)脱贫攻坚的挑战
甘肃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困难的省份之一,全省86个县市列入秦巴山、六盘山和藏区“三大片区”贫困县有58个,插花贫困县17个,脱贫难度大。近年来,通过投资加大、帮扶充实、“3+1”冲刺清零等举措,攻坚克难。截至今年3月,全省有8个县、17.5万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9%。[6]而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只有打赢这场战役,才能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将会对文旅产业持续发展有一定影响。
(三)经济环境的挑战
甘肃是我国五个GDP一万亿以下的省份之一,2019年全省GDP8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6.2%,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西北其他省份;人均GDP32995元,远低于全国水平。[7]甘肃文旅资源量多质优,但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能力有限,2019年甘肃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占2.7%,下降了9.4%。这就造成旅游产品开发的等级不高、结构单一、商品无特色、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严重影响文旅产业的提质增效。
(四)狭长地形的挑战
甘肃位于祖国西部,形似一个狭长哑铃,东西长达1600多公里,这在东部可横跨四五个省了。全省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景点布局分散,82个3A以上景区分布在45.59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平均每0.56万平方公里仅有1个3A以上景区;同时景点间旅游线路又长,像经典景区敦煌莫高窟就在距离省会兰州千里之外,游客要游遍甘肃则费时费力费钱,这对甘肃文旅产业整体发展提出很大挑战。
(五)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对文旅产业的挑战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贯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同时阻断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三大沙漠的汇合和南侵,千百年来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甘肃作为生态安全屏障,直接影响着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因此习总书记要求甘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把两者统一起来。对自然资源要有选择地进行开发,对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要以保护为主,对限制开发区的开发要适度。甘肃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于游客的承载力有限,这对发展文旅产业也提出了挑战。
三、构筑甘肃文旅产业增长线
甘肃要应对机遇与挑战,就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其中构筑文旅产业“增长五线”,就是个可选路径。
(一)用心构筑“成长底线”
要把“保护原貌”作为第一法则、刚性要求,在“生态立省”的大原则下定位文旅产业的发展愿景。要分析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结构要素,巩固和提升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甘肃大量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资源条件。所以,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华夏文明发祥地、丝绸之路黄金段、向西开放桥头堡等等,都是甘肃的自然禀赋,是属于“基因”类的,可以打造为巩固甘肃文旅产业的“护城河”。
(二)做大做强“增长线”
增长线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增长地图”,首先要以全景化的视角深入挖掘文旅产业的各个增长点,逻辑的排布每个增长点的投资顺序和发力顺序;其次要持续推进文旅产业“十大行动”,着力打造文化制高点,形成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乡村旅游、文创产品、特色美食、景区景点、购物消费等各类文旅产业,既能多点发力、各自为峰,又能遥相呼应、深度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产业高原”。
(三)着力培育“爆发线”
爆发线的特点是指数式增长。要求集中资本,全力打造具备社会化联接特点的文旅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和“文化+”优势,找到“超级流量入口”,在短时间内集中攻击要点,使业务迅速爆发,形成裂变,一次性达到“沸点”。汉唐以降,甘肃沉默千年的山川和文化已具备爆发的潜质,而万物互联的5G技术已为这样的爆发准备好了窗口,通过打造文化旅游技术融合制高点,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形成高精尖应用成果,铸就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四)超前谋划“天际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文旅产业能走多远,从自身小环境来讲,遵循的是产品质量、产业规模、营销策略等平面小逻辑;而从大环境来讲,则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 “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大逻辑,审视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天际”,综合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甘肃文旅产业的未来重新定位,选择击破发展“天花板”的正确战略,续写甘肃文旅产业的长青故事。
(五)坚定守护“价值线”
文旅产业是窗口性行业,首先要把价值准则摆在第一位,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摈弃什么,是文旅产品的生命线。同时要把全面提高游客的“获得感”作为检验产品质量和行业品质的重要标准,既能满足健康的感官享受,又能讲好发生在陇原大地上的文明发祥故事、文化融合故事、红色革命故事,使游客获得丰厚的思想回馈、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让甘肃旅游真正成为华夏文明的寻根之旅、人文精神的礼敬之旅、红色基因的传承之旅。
注释:
①习近平《在甘肃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R],2019年8月22日.
②③《2020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报告》[R],中国报告网,2020年4月10日.
④刘峰《新冠疫情对2020年中国旅游业的十大影响》[J],新华网,2020年3月2日.
⑤张敬伟《从五一假期“账单”看中国消费市场复苏》[N],北京青年报,2020年5月8日.
⑥邱丽芳《甘肃省31个县脱贫摘帽》,甘肃网,2020年3月31日.
⑦《2019年中国各省GDP排名》,新华网,2020年3月20日.
⑧王霖《甘肃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J],新西部,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