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腿俯卧位双镜联合治疗87例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

2021-01-27谢江凌徐君林陈庆一杨敏敏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瘘管尿路输尿管

谢江凌,林 杰,徐 东,杨 辉,徐君林,陈庆一,杨敏敏

(1.吉首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泌尿外科,重庆黔江 409000;2.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麻醉手术科,重庆黔江 409000)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为1%~5%,南方发病率较北方高,约5%~10%。随着光学、电子工程技术的进展,超声、放射介入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输尿管镜取石术和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了飞跃性发展,已成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手术方法。指南中对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建议采用输尿管镜取石术;对于完全性和不完全性鹿角结石、≥2 cm的肾结石、输尿管上段L4以上长径大于1.5 cm的大结石则建议采用PCNL[1]。传统的PCNL术中需变换体位,特别是对于肾结石合并同侧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调查发现,该类患者占29%~36%[2],需先在截石位下行输尿管镜碎石、逆行置管,再改为俯卧位行PCNL,延长了手术时间,加大医护工作量,增加手术风险。本研究探讨采用分腿俯卧位行输尿管镜及超声引导下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吉首大学附属黔江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采用分腿俯卧位行输尿管镜及超声引导下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共87例患者,其术前均行泌尿系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泌尿系CT+增强+重建CT尿路造影(CT urography,CTU)检查确诊为上尿路结石,患者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87例患者的基本资料

1.2 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安置成俯卧位,臀部下移至超出手术床下缘约5 cm,面部罩上头托,胸腹部两侧垫长方形海绵垫,双上肢肩膀外展90°,肘部屈曲90°,放在手臂支架上,双腿分别搁置于左右腿板,两腿自然外展开,夹角60~80°,固定双腿,形如青蛙,又名“蛙”式位(图1)。尽量升高手术床,将手术床整体调至头低臀高与水平位呈30°,先经尿道置入输尿管镜,然后在斑马导丝引导下进入患侧输尿管内,置入F6输尿管导管,如合并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则行钬激光碎石,输尿管镜操作完毕后将手术床恢复平衡。然后在超声定位下于患侧11肋间或12肋下行经皮肾穿刺,若穿刺困难,则通过F6输尿管导管建立人工肾积水,穿刺进入目标肾盏后置入“J”形导丝,跳跃式扩张皮肾通道,建立F18~F24的PCNL工作通道,置入输尿管镜,行钬激光碎石。对于穿刺通道平行盏结石或经皮肾镜无法寻及的结石,可经尿道或经皮肾通道置人输尿管软镜,采用顺行或逆行进入集合系统,协助寻找结石,必要时监控多通道的建立。碎石完毕后输尿管镜经尿道进入膀胱,直视下顺行放置输尿管支架管,确认支架管下端进入膀胱,留置肾造瘘管及导尿管后结束手术。

术后3~5 d复查泌尿系超声及泌尿系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确定支架管位置、有无残石及是否辅助治疗,若无须再次手术,5~7 d拔出肾造瘘管,4~6周左右拔出输尿管支架管。

图1 手术床及体位垫摆放

2 结 果

2.1 患者手术情况87例患者均一期成功建立经皮肾通路,无穿刺失败或中转开放手术者,82例行一期手术取石,5例行二期手术取石。穿刺通道情况见表2。手术时间(86.4±24.5)min,术中出血量(26.4±10.7)mL,无术中大出血及输血。30例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较前上升(6.6±4.4)mL,57例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较前下降(9.2±8.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8±2.5)d,造瘘管留置时间(6.3±1.7)d,尿管留置时间(6.9±2.3)d,结石清除率90.8%(79/87)。

2.2 术后并发症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分别为轻度出血2例、大出血1例、胸膜损伤1例。Clavien-Dindo分级I级2例、Ⅱ级1例、Ⅲ级1例,1例Ⅱ级并发症为肾造瘘管滑脱导致肾脏出血,血红蛋白下降51 g/L,予加强营养、绝对卧床休息、止血治疗后好转,术后3个月复查CT提示血肿基本吸收;1例Ⅲ级并发症为胸膜损伤,术后第1天患者诉患侧胸痛,床旁彩超提示患侧胸腔积液,考虑胸膜损伤,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出淡红色液体约600 mL,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4 d后拔除,患者好转出院,1个月后复查X线胸片正常。

表2 患者穿刺通道情况

3 讨 论

目前输尿管镜取石术和PCNL是上尿路结石腔内微创治疗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对于肾鹿角形结石、大负荷肾结石等复杂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大结石,PCNL已经成为首选方法[3]。国内外学者报道PCNL的体位有俯卧位、仰卧位[4]、侧卧位[5]、斜卧位[6]等。仰卧位PCNL具有以下局限性:①与俯卧位相比,经皮肾通道长度更长,长通道降低了肾镜的活动度,操作镜摆动受限,需要更大转矩来操作肾镜,结石清除率显著低于俯卧位[7],同时导致出血量增加[8];②肾上极更靠内、靠后,下盏入路是最常用的通道,上盏穿刺更具挑战性,穿刺时增加肝、脾损伤风险[9-10];③肾脏活动度大,导致肾穿刺难度增大,扩张时通道易丢失;④由于重力因素,集合系统灌注效果差,影响手术视野[11]。斜卧位也具有穿刺区域小,上肾盏穿刺困难,增加肝、脾损伤风险,同时由于重力作用,集合系统灌注效果差,影响手术视野等不足[12]。而俯卧位具有以下优点:①穿刺点选择范围大,有利于建立多通道,便于处理复杂性结石;②肾上极靠内、靠后,更有助于上极穿刺;③肠道等周围脏器因重力因素下降,其损伤的风险降低;④俯卧位时,可以更好地方便超声操作引导下建立经皮肾通道[13]。因此俯卧位其临床应用占80%以上[14]。 然而俯卧位也有以下不足:①传统的俯卧位需先摆截石位,行经尿道输尿管镜插管术,再改俯卧位行PCNL,如术中结石碎片进入输尿管,则需再次改为截石位行输尿管镜碎石,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手术风险;②无法同时进行顺行和逆行腔镜治疗;③体位变换,有潜在的颈神经损伤风险;④术中集合系统内压力高,增加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风险[15]。因此在处理上尿路结石,特别是复杂性上尿路结石,如何选择合适的体位,建立安全、有效的皮肾通道,既能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又能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手术风险是泌尿外科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分腿俯卧位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保留其优点,改进其不足,取得良好效果,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一次性结石清除率90.8%。30例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较术前上升,考虑与补液量不足、术中使用呋塞米导致血液浓缩所致。按照Clavien-Dindo分级系统,术后出现Ⅱ级并发症1例,原因为术中使用单腔硅胶引流管作为肾造瘘管,因引流管表面光滑,皮肤缝线与其固定不牢固,且没有气囊固定,术后第3天患者翻身后造瘘管滑脱,出现肾周血肿,因此后期我们多采用双腔气囊尿管作为肾造瘘管,术毕观察皮肾通道,如无明显出血,则气囊注水3~5 mL,皮肤外固定即可,如通道出血重,则适当牵拉固定尿管;Ⅲ级并发症1例,患者为不完全型鹿角结石,结石主要位于中下盏,上盏有轻度积水,术中选择11肋间靠脊柱上盏穿刺,出现胸膜损伤,因此当靠脊柱11肋间穿刺时,需警惕胸膜损伤的可能。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分腿俯卧位PCNL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①术中若出现结石下移到输尿管中下段,无须转换体位,可直接进行输尿管镜碎石,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镜体摆动导致肾实质撕裂、出血的风险;②顺行与逆行两个入路同时操作,可同时处理输尿管结石和肾结石,也可同期进行一侧PCNL、对侧输尿管镜手术;③术中可灵活确定是否需建立人工肾积水,在采用俯卧分腿位PCNL术中,可先行彩超了解肾脏积水情况,笔者发现有大部分患者不需要建立人工肾积水也能容易地穿刺,对于无积水或轻度积水患者,可由助手通过输尿管镜建立人工肾积水,彩超实时监控肾积水情况,一方面可满足穿刺要求,另一方面可随时调整输尿管镜进出水,减少因高灌注带来的并发症;④同时对于穿刺难度较大的,可在输尿管镜下引导下穿刺、扩张,提高成功率,降低通道建立时并发症发生率[16];⑤PCNL联合输尿管软镜可提高鹿角形结石、多发性结石等复杂结石的清除率,减少手术次数,提高手术安全性[17];⑥在进行PCNL时,可开放输尿管导管及尿管,通畅引流,在进行输尿管镜碎石时,由于已建立皮肾通道,引流通畅,视野清楚,避免盲目碎石导致输尿管损伤,同时肾盂内压力低,降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⑦该体位较斜卧截石位等体位更简单,省去取放搁腿架以及装卸下肢板的繁重程序,有效地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⑧当合并输尿管扭曲狭窄时,碎石结束后从皮肾通道置入输尿管支架困难,分腿俯卧位时不用变换体位可以直接经尿道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⑨术中助手可在直视下协助主刀置入或调整输尿管支架,确保其下段位于膀胱内。分腿俯卧位下输尿管镜具有以下优势:①术者可坐着进行输尿管镜操作,舒适度高,长时间手术不易疲劳;②在处理输尿管中上段结石过程中,由于结石近端输尿管扩张,结石易受到击打力或者加压水流冲击力返回肾脏,或结石位置高,输尿管镜无法到达,分腿俯卧位时可直接行PCNL,不用变换体位;③术中如输尿管口黏膜充血水肿,输尿管镜、导丝可能无法进入输尿管,可行PCNL,顺行置入导丝进入膀胱,再在导丝引导下行输尿管手术;④在俯卧位下,输尿管口位于顶部,置入导丝后,由于重力作用,导丝可自然扩开输尿管口,有利于输尿管镜进入。笔者体会到,分腿俯卧位时输尿管镜操作与截石位主要有以下两点不同:①输尿管开口位于顶部,建议从膀胱颈口12点处开始,顺着膀胱黏膜,找到输尿管间脊,再向两侧即可找到输尿管开口;②输尿管镜进入尿道需反向操作,特别是对于男性患者,会阴部要超出背板下缘,尽量升高手术床,将手术床整体调至头低臀高与水平位呈30°,必要时可插入小尿管引导进镜。

综上所述,在上尿路结石的治疗中,特别是对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等复杂性上尿路结石,采用分腿俯卧位双镜联合治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结石清除率高,同时可减少灌注压力过高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瘘管尿路输尿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分析输尿管软镜手术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必要性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留置双J管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护理分析
输尿管硬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分析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上尿路结石微创术后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耳仓”是福还是祸
长期留置肾造瘘管患者的护理
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远端输尿管狭窄59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