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企业简介中隐喻文本的翻译模型*
2021-01-27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一、引言
企业简介是企业对外宣传和推介自己的商务类文本,具有鲜明的模板式、言简意赅的特点,此外企业简介文本的表述是否得体对企业的影响不仅包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给到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与机会(袁卓喜,2014)[1]。宁波作为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重点枢纽,宁波本土企业的企业简介能否对企业发展作出贡献不仅是对企业本身有影响,也同宁波的进出口贸易地位相关,甚至有可能上升到外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的考量层面。
近些年来,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其中企业简介翻译的研究也是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学者。其中多数研究以目的论(冯洁,2008)[2]、平行文本(张小翼,2014)[3]或者从文本类型理论(陈美,2013)[4]的角度进行分析。近些年来,语料库技术对于翻译的应用也开始流行,但笔者认为对企业简介的翻译应当遵循整体指引局部、局部反哺整体这一原则——即企业简介翻译应当在明确文本的写作目的之后对文本的具体内容做深入细致研究,并由此构成一篇逻辑清晰、目的明确的公司企业简介文本。本文旨在从隐喻这一文本局部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通过基于目的论三大原则所搭建的分析模型来对隐喻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研究回溯
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隐喻的最早的研究文献可追述至亚里士多德《诗学》,并由此奠定了西方学界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法的观点长达两千年之久。而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在1980年发表的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5])一书对隐喻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这也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林书武,2002)[6]。
从此以后,隐喻研究开启了包括修辞学、语义学、心理学、认知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道路。本文采用的隐喻定义为束定芳于2000在《隐喻学研究》[7]中提出的“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一类事务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隐喻的翻译从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在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学者们在该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Nida(1964)[8]的四种隐喻译与Newmark(2001)[9]的“七法论”最为人所称道。Nida讨论的四种方法在后续为后人所完善,提出了隐喻方法需考虑语言学和文化特点,并从认知角度加以补充和提升的观点(孙毅,贺梦华,2019)[10]。
三、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其中,重点关注文本写作意图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张锦兰,2004)[11]。除此之外,目的论的核心三大原则包括了忠实原则、连贯原则、目的原则(仲伟合,1999)[12]。
四、目的论视角下企业简介中隐喻文本的翻译模型
基于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笔者尝试设计了一套针对企业简介中的隐喻的文本翻译模型——TOM(target-oriented model),即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模型。TOM文本翻译模型的具体内容包括六步:
1.确定整体文本的目的;
2.确定具体文本的接受者;
3.确定具体文本的目的;
4.确定隐喻的分类;
5.确定隐喻的功能;
6.确定隐喻的翻译方法;
根据目的原则,我们需要先确定整体文本和隐喻文本的目标。由于企业简介的整体文本目标大都类似,所以我们将中心放在具体文本的分析上。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文本的接受者。文本的接受者包括内部接受者与外部接受者:内部接受者包括企业员工、企业管理人员、与潜在的员工(求职者)等;外部接受者包括客户、投资人等。在确定了文本的接受对象之后,需要根据对象来确定具体文本的目的。例如针对内部接受者而言,文本的目的可能偏向于企业文化的灌输、品牌理念的传递;而针对外部接受者而言,企业的可信度与规模会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内容。束定芳(2000)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提到句子本身并不构成隐喻,只有具体的使用才构成隐喻,所以以上三个步骤是针对整体语境的分析,接下来的步骤将针对隐喻文本本身进行分析。
对隐喻文本的分析除了要考虑到目的原则之外,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也有极大的应用。隐喻包括本体和喻体,遵从忠实性原则,我们需要确认隐喻真正需要表达的本体。我们对从隐喻的分类开始分析,先将隐喻分为两大类:主动隐喻与被动隐喻(束定芳,2000)。被动隐喻大多发生在文本需要隐喻发挥认知功能来帮助接受者了解一些抽象概念,具体的实例将在下文应用时提到。而主动性隐喻则能发挥多种功能,包括修辞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学功能(束定芳,2000)。在对隐喻文本进行充分的分析后,译者需要做的便是在忠实源文本与综合考虑全文的逻辑关系,确保行文连贯的前提下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
实例分析:
笔者将根据宁波雅戈尔集团官方网站的公司简介为实例,验证该翻译模型的可行性。
根据模型,译者第一步需要做的是语境分析。在研究了该企业简介后,我们确立了该文本的整体目标为介绍公司概括、同目标接受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二步进入具体文本研究阶段:
原文:“41年来雅戈尔始终把打造国际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根基,围绕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砥砺前行,确立了高档品牌服饰的行业龙头地位,品牌价值258.29亿元。”
官网译文:“Over the past 41 years, Youngor has always been taking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brand as the foundation of its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Youngor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leader of high-end brand apparel rely on transformation upgrad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ge ahead.And the brand value of Youngor is nearly 23.8 billion yuan.”
(注:该译文有语法和篇章上的问题,但不属于本论文讨论的范围。)
尽管原文整句同时针对内部接受者与外部接受者,但相对而言,内部接受者会更关注企业发展的方向,外部接受者会更关注企业地位与品牌价值。由此我们分析得到该句前半部分的目的是让内部接受者了解公司概括与发展方向,后半部分的目的是得到外部接受者的认可与信任。
接下来要做的是对隐喻的分类。句中的被动隐喻包括“企业”“品牌”等概念;主动隐喻包括“打造”“龙头企业”等。“企业”“品牌”等被动隐喻是抽象的概念的一种具像化,此时隐喻发挥的是它的认知功能。而在“打造”这一主动隐喻被运用到品牌时,我们首先需要认同“品牌是实实在在的器皿”这一根隐喻,然而“品牌”却是人类创造出的抽象概念。我们通过具像化使得品牌这个形象更为丰满,所以这一隐喻发挥了隐喻的认知与修辞功能。
这些概念在进行英译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到文本的目的是了解公司概括,所以翻译需要满足的是最基本的让人明白这一要求。其次需要考虑到目标语中是否有相同含义的隐喻或非隐喻表达,“打造”一次在英语中有相类似的隐喻表达“Build”,但是在转换时隐喻的喻体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将“打造”翻译为“Build”时,根隐喻从“品牌是实实在在的器皿”类推到了“品牌是房屋”。
在进行“龙头企业”这一主动隐喻的翻译之前,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同样是明确该部分的文本目的:得到外部接受者的认可与信任,其次考虑到他的功能——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然后由此我们开始挑选目标语中的类似隐喻表达或非隐喻表达。根据雅戈尔官方的翻译版本,“龙头企业”翻译为了“Leader”,此处的翻译牺牲了修辞功能,重点突出了认知功能。另外这里有一个特别的点需要注意,“龙头企业”一词的根隐喻为“龙是强大美好的象征”,但在西方文明中,龙这个概念却往往代表着邪恶。所以在考虑隐喻的翻译时应当同时结合文化背景。由此可见,对隐喻的实际翻译需要译者不断做出权衡,找到最能再现原文功能与符合文本特征的版本。
五、总结
本文基于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设计了一套隐喻文本翻译模型。用于企业简介中的隐喻翻译研究。TOM分析模型在确保忠实性的前提下,侧重于研究文本的目的,兼顾文本的逻辑连贯性,在笔者看来该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企业翻译。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的新视角,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文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创作出更好的译文,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产生的背后逻辑。本文更偏向于对文本翻译模型的简单阐述与解释,后续将通过更多实例的应用来完善与改进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