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陆机《平复帖》及其穿越时空的艺术特征

2021-01-27

大众文艺 2020年16期
关键词:章草陆机艺术

(邯山区文化馆,河北邯郸 056000)

《平复帖》是我国现存的历史上最早最古老最真实可靠且保存完好流传有序的第一件古代名家纸本墨书真迹,这是一件用秃笔写的草书字,是汉代章草向晋代今草过渡的代表性书作,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故有“法帖之祖”的美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它的作者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陆机。《平复帖》是一件为祝福好友病情康复而草就的手札,整体艺术气象朴拙雅健,浑厚老到,给人感觉内中蕴含着博大深沉的精神力量。其字法简洁凝练,笔墨苍劲奇古,气息平实散淡,有很多字迹墨痕斑驳脱落,比较漫漶,很难识读。但深具古典魅力的《平复帖》依然令历代文人墨客沉醉迷恋,津津乐道,甚至为解其一字而上下求索、呕心沥血,遂使释者纷纭,争议不绝。20世纪60年代启功先生为此帖做的释文专家虽有不同看法但流传最为广泛也最有权威,现移录如下: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执(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于魏元帝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卒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终年四十三岁。史称陆机文章冠世,善书能章草,然为文名所掩。西晋时期文化繁荣兴盛,名家众多,因年代久远,其作品大都散失无存,惟陆机《平复帖》流传至今,被后世称作旷代之奇珍,墨林之瑰宝,因帖中第一行有“恐难平复”之句,故以“平复”为帖名。该帖是陆机公元三世纪后期晋武帝初年所书,比王羲之《兰亭序》早50多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当时正值中国书法史重大变革时期,处于章草向今草过渡的艺术转折点,《平复帖》的出现应当格外引人关注,该帖古朴老劲、精神内敛的艺术风格自然会风靡在当时文人名士之间,并逐渐会成为引领时尚甚至占主导地位的书写形式。作为有代表性的比较成熟的章草样式的书法作品,《平复帖》还大量保留着简牍书迹中初期章草鲜活古拙、苍茫大气的动人魅力和大朴不雕、真率自由的原生态审美特征。《平复帖》与近世出土的楼兰残纸、居延汉简、敦煌木简还有《李柏文书》《济白帖》等在艺术风格颇为类似相近,其整体章法、结字特征、行笔落墨以及苍厚浑拙、简率古淡的艺术格调与上述诸帖本相通相连,结构和运笔特点也是一脉相承的。但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平复帖》的艺术境界明显高出汉晋简牍残纸,其间透露出的含蓄朴实、厚重高古的书卷气息也是汉晋简牍残纸无法相比的。所以历代书家争相宝之,以一睹真迹为荣,更有痴迷其间者,手摹心追,汲取养分,期望新的创造,因此《平复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陆机是公认的魏晋时期的大文学家,那么他的手笔被后人誉为“法帖之祖”的《平复帖》无疑首开了文人书法之先河,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看到该帖洋溢着浓郁厚重的书卷气,整篇字迹苍劲老练、沉着奇古,尺幅之间展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高超的书写技巧还有那种老重古拙、质朴率真的远古气息。时至今日一千多年过去了,尽管历朝历代审美崇尚有别,但《平复帖》历来为世人宝重、喜爱,以其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书法爱好者。

《平复帖》,纸本草书,纵23.8厘米,横20.5厘米,单页9行,共84字,无款,秃笔硬毫浓墨书于粗糙吃墨性差的牙色麻纸上,《宣和书谱》标记为章草。该帖行笔沉厚稳健,点画精劲内敛,布局散若群星却顾盼呼应,浑然一体,结字半章半今、摇曳多姿,起笔藏锋圭角暗藏,运笔中锋如锥画沙,起止浑融无迹气韵包含,有浓郁的篆籀气息,通贯全篇苍茫古拙,大气浑沦,始终散发着悠悠古意,苍健、厚重、浑圆、朴拙、简约、率意、高古、散淡,十分耐人回味。《平复帖》是陆机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在古代典籍中著录颇多,有识之士皆推崇备至。明代张丑评曰:“《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1]清代顾复曾云:“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2]当代启功先生诗评:“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渐署墨皇。”[3]历代书家的评论各有侧重各有见地,更加巩固了《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法帖之祖”的重要地位,它深刻影响了我国自晋而下书法艺术演变的进程,是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有着划时代的创新意义。陆机用他几十年磨炼和积累的多方面的艺术功底、丰富的官场经验和对人世百态的感悟自然地糅合在一起,不择笔墨、不计工拙、一任性情、自在挥洒,无意间创造了独特的书法格调,初视平淡自然,久之觉其山高水深,细品妙造无穷,有一种言说不尽的意境和韵趣。《平复帖》确实称得上中国书法史上真正的无意于佳乃佳的神逸之品、经典范本、不朽力作!所以它能够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历经世事沧桑、风雨磨砺而独标风骨并以其强劲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辉耀千载!笔者多年来的潜心研究,颇有所得,将其艺术特色概括成八个字:苍、厚、浑、拙、简、率、古、淡。现据此一一分析如下:

《平复帖》最显著的特点是:苍。即苍劲老辣、苍茫老到。如第二行“初”字,第五行“复”“来”“仪”三字,皆呈老态,行笔涩劲苍辣,纵而能收,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复”字左画老健,最后一笔捺画苍辣内敛,韵味无穷,耐品耐嚼。“来”字最后两笔一撇一捺有飘曳纷披之势,似老道披袍临风,飒飒有仙气。“仪”字左边自然飘逸,右边含蓄稳重,整个字摇曳多姿、和谐有变。苍即老,老即古,古方见拙,拙则趣深情真。另外《平复帖》线条剥蚀太甚,在浑厚圆活中寓着老重生涩之感,犹如万岁枯藤,展示出古劲苍拙,老而弥坚的非凡生命力。再说厚,厚即醇厚凝重、意蕴深沉。如第八行“夏”“乱”二字,墨色黑厚凝重,笔道坚实,沉稳至极,重而不滞,结字亦凝练浑成,这两个字在帖中非常醒目提神,神气四溢,让人难以平复。厚则魅力持久,生命力饱满,历久弥新。浑即圆浑饱满、浑融天成。如第四行“初”“主”,第六行“也”“思”等,这些字形圆意朴,气象浑穆,尤见圆融浑劲之妙。第七行“迈”字上半部洒脱圆转,下部走之包含收缩,和谐巧变,似盘丝屈铁,当谓之刚柔并济、绵里裹铁,尤其是下部走之形如折钗股,有满弓待发之势,展露出非同一般的力量感、沉实感和迟涩感,整体视之意趣横生,自然有致,堪称雄劲畅达。拙即老拙蕴藉、沉实含蓄。如第四行“能”“尽”,“迈”字的末笔,最后四字“闻问不悉”等皆凸显老拙苍浑之趣,“迈”字走之尤见奇崛坚劲,这些都增加了整幅作品的情趣厚度和幽古之意。拙和苍、厚、浑密切相连,不苍不厚不浑难成古拙。拙和用笔有相当关联,用笔不巧拙自生。《平复帖》的用笔任性自然,似混混沌沌,不见巧妙与工致,其朴拙平实的天趣尽展在尺幅片纸之间。简即简约灵动、简练概括。如第二行“虑”、第五行“临”、第七行“宜”、第八行“闻”等字,都鲜明地表现出简古的意味和灵动的视觉效果,形简意丰,手法过人,令人心旷神怡,充分表现了陆机高度的概括能力、趋简删繁的本领以及举重若轻的才力。“闻”字最后一画以一微曲线条轻松完成,简之极,率之极,妙之极,真是下笔如有神!率即直率洒脱,灵动劲健。如第一行“恐”“复”,第二行“属”“不”,第五行“举动”,第七行“所”,第八行“际”等字,可以看到帖中率性之笔、洒脱之姿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客观地讲率性自在、自由无碍的艺术感觉是有文字以来有志于艺术创造的书家着意追求或无意而至的书写的理想境界,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为表达书家性情感受、思想修养以及人生体验而存在的。当书家情急之下书兴勃勃,需用笔墨表达而不事雕琢、任笔挥洒时,象《平复帖》这样率性书写、笔随人意的稿草之作不经意间就会妙手天成,不知不觉地进入忘情忘怀完全自由的忘我状态。我们再看“际”字左高右低,攲斜而能稳,临险若静,险中求正,奇趣横生,陆机的笔墨功底、阅历造化、文化修养就其中了。该字的左旁坚画明显地呈向左背右的孤形状,笔画挺劲,可见锋芒,展现给观者的是咀嚼不尽的精神意趣和盘马弯弓、蓄势待发的无限张力,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右旁最后一笔速度和节奏更快,率性之足如骑兵扬鞭催马,力达鞭鞘;整个字真是独出心裁,别具风味,令人百看不厌。“复”字左竖爽利如刀,右撇如剑出鞘,最后一捺出以顿笔,戛然而止,整个字有收有放、有藏有露、超脱不凡。古即高古深邃、古意盎然。如第三行“男”“幸”,第六行“体”等字,笔者感其意古情深,笔老墨沉,高浑敛气,令人作千古之想,“男”“幸”二字纯简古劲至极,凝练无以复加,既古拙又圆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体”字稳如泰山,安如磐石,末笔毫不苟且,老到苍遒,深得古拙内敛之意趣,古雅朴拙是《平复帖》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淡即散淡质朴、清淡无华。如第三行“忧”“耳”,第五行“临”,第七行“执”,第八行“荣”等字,虚淡纯朴之味分外明显。观“临”“荣”二字其点的行迹随心挥洒、自由不覇,散淡之境自然天成。《平复帖》作为札牍草稿作者在书写时当是自在自性,不修边幅,无意求工,更无暇顾及细节的完美表现,行笔落墨自然老到,优游不迫,不雕琢,不拘泥,一任心性流淌,没有半点的牵强与生硬、矜持与逞能,而是将简率古淡的韵味融寄在苍厚浑拙的线条之中,无意间流露出了淳朴自然的天趣,使整幅作品看起来生动深沉、凝重大气,浑穆高远,这真是令人叹服天才般的创造!

最后特别说明一点,“苍厚浑拙、简率古淡”这些艺术特征实际贯穿在《平复帖》整幅作品中,甚至帖中的每一个字都综合体现了上述特点,这些艺术特征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这件只有区区84个字的信札手稿的整体艺术风格。

猜你喜欢

章草陆机艺术
“发幽造秘”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黄耳传书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章草对联
纸的艺术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