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缘文化视角下的当代江苏翻译家*

2021-01-27

大众文艺 2020年16期
关键词:金陵江苏群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翻译家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对他们的研究由来已久,但都往往集中在某个翻译家的翻译策略、翻译思想等,对于翻译家作为群体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现有的研究很多都是从译者的翻译选材领域、翻译理念等出发,但翻译家不是脱离社会从事翻译实践的。翻译家的翻译实践行为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翻译家的语言人的身份和社会人的身份怎样结合?对于这些问题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布迪厄惯习理论进行了分析。但对于一方水土养大的翻译家群体和所处区域的关系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在中国当代翻译舞台上的江苏翻译家群体的研究还不多。当代江苏翻译家群体和江苏地缘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的群体特征是什么?他们的翻译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要先从江苏地缘文化的特点展开。

一、江苏地缘文化特点与江苏翻译家

(一)多元的地缘文化和历史演变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生存和繁衍的模式”。江苏地域南北狭长,就地缘而言呈现出丰富的文化特征。原江苏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在第三届中美文化论坛(南京会场)指出江苏地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主区”和“四亚区”。“四主区”主要包括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可见南秀北雄、吴楚分明的江苏体现出多元化和兼容并包的地缘文化特点。其中吴文化细腻柔美,富有灵气,孕育了众多的著名翻译家,比如苏州有杨周翰、黄志良、柳无忌、柳无垢;昆山有孙家晋;无锡有钱钟书、杨绛、王金陵、祝庆英、陈瘦石、陈瘦竹;宜兴有程镇球;常州有陆小曼、屠岸、汤永宽、张柏然、黄志良等。金陵文化以江苏省省会南京为中心,作为六朝古都,在南北文化交汇下形成了独特的金陵文化,代表性的翻译家有李赋宁。淮扬文化处于江苏南北之中,既有苏南的优雅委婉又有苏北的豪迈,淮扬文化范围内的翻译家众多,比如祖籍淮安的杨宪益、泰州的钱春绮、扬州的巫宁坤、建湖的马祖毅。

在江苏地缘文化的四大主区之下,还有“四亚区”,包括了镇江文化、淮安文化、南通文化、盐城文化。镇江文化有山水文化的特质,翻译家代表有戴镏龄;南通沿海沿江、通路通航,有着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特质,翻译家代表有南通的王焕生、王楫;海门的卞之琳。

在近代以前,江苏工商业繁荣,崇文重教,江苏的文人士绅呈现出注重实际、勤奋进取的特点。在鸦片战争以后,按《南京条约》,当时属江苏管辖的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江苏其他的城市如南京、镇江也相继开埠,随着西方列强势力进入江苏沿海沿江地区,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广泛影响了江苏民众。这些都为以后江苏翻译家群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江苏经济发展焕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进入和多种国际合作的开展,都给江苏翻译家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智力支持和后备力量。

(二)江苏教育发展与江苏翻译家

在近代以来,由于从南京到上海(上海直到1927年才设立特别市,此前归属江苏省)各通商口岸的开设,新式的近代教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江苏翻译家群体。江苏是洋务运动的重要阵地,上海方言馆、上海电报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金陵同文电气馆等一大批新式学堂革新了传统的科举教育体制,成为西学东渐和西方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再加上大批教会学校的出现,培养了一大批通晓西方语言文字的专业人才。在这一基础上,江苏地区的出国留学人数也在当时名列前茅。留学经历又给予了留学主体较好的外语能力,于是翻译家群体的兴起就很自然了。有了近代的积累,现当代江苏教育也传承了外语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民国时期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等著名高校林立,培养了一大批翻译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苏教育的发展一日千里,目前江苏义务教育入学率99.99%,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高考外语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有12所高校跻身全国百强,这些都为江苏当代翻译家群体的持续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当代江苏翻译家群体特点

(一)语种的多样化

由于英语教育的普及,江苏当代翻译家从事英汉互译的名家有很多,比如柳无忌、钱钟书、李赋宁等,但其他语种的翻译家也不少,比如从事法汉互译的有方于、卞之琳、管震湖等。从事俄汉互译的有陈瘦石、王金陵、姜椿芳、庄寿慈、汝龙、许庆道等。从事德汉互译的有钱春绮等。从事西汉互译的有杨绛、祝庆英、黄志良等。还有从事意汉互译的吕同六、古希腊译汉的王焕生、捷克语译汉的杨乐云、印度语译汉的糜文开等,庞大的多语种翻译家队伍巍巍壮观,不但主流语种名家辈出,小语种也众星云集。

这和江苏多元的地缘文化,以及江苏地缘文化演变的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正是源于文化的多元性,才会出现多元化的翻译语种选择,也正是江苏近现代以来,卓越的中西交流和领先的教育文化的结果。而且,在这些翻译家之中有的还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语,这就更难得了。比如卞之琳先生既擅长英译汉,又擅长法译汉;杨绛先生擅长西班牙语、法语、英语等数种语言的翻译,所以她翻译《唐吉可德》、《小癞子》等作品可以离开英译本,直接阅读西班牙语原著。这和她年轻时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留学有密切关系,她的父亲杨荫杭曾任京师高等检察厅长,她能出国留学离不开她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而她的家境又是在江苏对外发展的大环境中发展的,可见江苏地缘文化对于江苏翻译家翻译实践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二)体裁的多样化

地缘文化的多元化也影响着翻译家译文体裁的选择。江苏翻译家所选择的翻译体裁也种类繁多各不相同,小说翻译的名家有杨绛、王辛笛、庄寿慈、柳无垢、杨宪益、杨必等。散文翻译的名家有柳无忌、柳无非、吕叔湘等。诗歌翻译的名家有钱钟书、钱春绮、汤永宽。剧本翻译的名家有卞之琳、陈瘦竹、姜椿芳、杨周翰、屠岸等。政论文献翻译的名家有陈瘦石、马清槐、于宝榘、程镇球、陈琳等。不少翻译家同时精通若干种体裁的翻译,比如杨周翰先生,既擅长小说的翻译,又擅长剧本和史诗的翻译。江苏文化大省的地位也体现在如此众多不同文体翻译的大家之中,从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分析,江苏的地缘文化中南秀北雄、区域差异明显的特点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众多翻译家翻译实践各有特色,选材各有偏好,从而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

三、江苏地缘文化与江苏当代翻译家的翻译实践

(一)地理环境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江苏“四主区”和“四亚区”的地理文化差异,使江苏当代的翻译家在翻译实践上既有兼容博大的一面,也有雅致细腻的特点。翻译家的翻译行为一定是与他周围的各种社会制约因素互动,表现出主体的特点。社会因素之一就是长成于斯,终老于斯的对乡土文化的依恋。这种乡土依恋之情在江苏当代翻译家的翻译实践中表现得很突出,比如卞之琳翻译《春城》,里面的句子“红纱灯下看牡丹”传递出了心底的乡情。王金陵在翻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字里行间都能读出吴侬软语的味道“成啦!成啦…他们可没出躲啦”,连续几个“啦”的使用,让人读出了她无锡水乡文化的软糯来。祝庆英在翻译《简爱》时,用简洁通顺的语言,恰如其分的传达出译语的习惯,这也和江苏地缘文化中朴实无华的因素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江苏当代翻译家都是以“信、达、雅”为翻译实践准则的,在此原则下,翻译风格的色调多姿多彩,这正彰显了江苏丰富多彩的地理文化。

(二)文化变迁与江苏当代翻译家的翻译实践

翻译家的翻译实践一定与历史环境紧密相关,体现出时代变迁的印记。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当时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坚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俄罗斯语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语言的翻译家不断涌现出来。比如姜椿芳翻译的《列宁在十月》《演员自我修养》,庄寿慈翻译的《苏联人民的文学》《饥民们的橡树》《保卫和平》《安东诺夫短篇小说集》,汝龙翻译的《草原》《第六病室》《复活》,王金陵翻译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天鹅之死》《莫斯科性格》,臧仲伦翻译的《驿站长》《罪与罚》《伊万·伊利奇之死》《卡拉马佐夫兄弟》《霍尔斯托梅尔》《往事与随想》。除了俄罗斯语外,还有捷克语的翻译专家杨乐云,翻译的代表作有《小城故事》《鲍·聂姆佐娃中短篇小说选》《过于喧嚣的孤独》《卡·恰佩克戏剧选》《早春的私语》《世界美如斯》等。

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和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英语翻译家的数量居于主体地位,如张柏然翻译的《人生的枷锁》《绿阴山强盗——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选》《大白鲨》,刘须明翻译的《王尔德精选集》《黑色交易》《吴健雄——献身物理科学的一生》,朱建迅翻译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危情使馆》《恋爱的寿司》《纠正》《庄户人家》《托尔斯泰大传》等,袁晓宁翻译的《2006 年中国南京世界名城博览会》《兽行》《居心叵测》《典瑞流芳——民国大出版家夏瑞芳》等。

四、结语

在中国翻译界,江苏当代翻译家群体灿若群星,阵容强大。有些翻译家还具有文学、语言学、戏剧等不同学科的背景,他们的翻译选材和所翻译的内容和他们的学科背景相映照,独树一帜。同时,翻译家不可避免地受外部和内部各种因素制约,这些元素中,江苏的地缘文化对于翻译家翻译实践活动特点地建构发挥了潜移默化地影响。无论是翻译的选材,语种的多变,还是文体的多样化,处处可见江苏地缘文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金陵江苏群体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数读江苏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江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