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都赋》中的空间描写研究

2021-01-27

大众文艺 2020年16期
关键词:班固宫殿长安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生,浙江宁波 315200)

《两都赋》是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所创作的大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都是借助假想人物的视角来进行的描写,《西都赋》叙述了长安形势的险要、物产丰富、宫殿华美等情况,以此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之处;《东都赋》是建都洛阳后对于一系列政治措施进行的歌颂,以此来表现都城洛阳的盛况,已超过了西汉时期首都长安。《两都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受到重视和推崇,文本反复渲染描绘了雄伟壮阔的京都、高耸气派的宫殿建筑、纵横交错的水渠漕运以及雄伟的皇家园林等景观,体现了赋家总览天下的汉赋特点。班固对于两个都城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积淀深厚传承久远的“大一统”思想,以及汉代独特的空间意识。本文借助空间叙述理论分析《两都赋》当中的空间描写,以及这种描写所揭示的内涵。[1]

一、空间叙事理论的引入

1954年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中提出现代主义文学“空间转向”的命题,此后空间叙事的理念逐渐的延伸至各领域。在韦格纳和福柯的眼中,空间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内部空荡的容器,而是包含了人类的情感的动态的舞台。本文的空间叙事将具有实际意义的空间描述与历史记忆和文化相结合。空间叙事的载体不仅仅是简单的实体空间,而是把空间和时间重叠在一起而组成的叙事文本,从而使得人们对空间的解读和体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

二、《两都赋》中的空间叙事

《两都赋》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了司马相如的大赋《子虚赋》和《上林赋》的结构方式。内容划分的较为清楚,上篇只写西都,下篇只写东都,结构合理。[3]《西都赋》写长安都城的宏大壮丽,宫殿的华美,后宫的奢侈,展现了班固写大赋的才能。《东都赋》写洛阳,虽然也是写宫室、田间和捕猎的内容,但没有像《西都赋》一样对这些事物描写那么详尽,而是从礼法制度的角度,宣扬“宫室光明,阙庭神丽,没有过于奢侈华丽也没有过于简朴失了风度”,“捕猎和检查车卒也要以典籍中相关的诗作为考量的准测”。

《西都赋》在描写京都的空间时,采用的是回环往复的手法,先是由外到内,然后由内到外,最后又由内到外,以循环往复的方式完成了对长安城的具体描写[4],十分细腻,使得作品错落有致、井然有序,也使得长安城的描写变得十分立体,使得长安的都城描写更加可视化。《西都赋》①中对于都城位置的描写有“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以及“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文本中运用了先秦时候的方位名词,如:“左据”“右界”和空间名词,如:“雍州”“长安”“函谷”“二崤”等,以此来体现空间的地理特征,交代了宫殿所处之处。接着又描写了宫殿四周所处的环境“京城四周地域广阔,物资丰富,南边树木茂盛、崇山峻岭盛产玉石……接连蜀国北边有名山,田埂肥沃,清泉汩汩,水渠四通八达;东边河流纵横交错,山林沼泽连接蜀汉。”前述对于地理空间的描摹展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由此可得,人与自然都有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彼此和谐,因此建都之处的自然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

《西都赋》首先描绘了京都外围的景象,然后将视角转向皇城外的园林,最后移入了皇城中庄严华美的宫殿,对宫殿的描写也是从外向内逐渐延伸,叙事采用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外向内。《西都赋》关于宫殿有如下的描写“华美的双阙屹立在半空之中,未央宫矗立在龙岗山之上,用奇特的材料建造成各种样式,横梁的形状像九天遨游的飞龙”“宫殿散发着五彩斑斓的光辉如同日月一般”“许多建筑、栏杆和台阶都围绕着未央宫所建造”。在描述长安宫殿时:“宫殿按照阴阳之说和天圆地方的思想所建造”[5]宫殿体制象征天地,方位契合月运行规律,汉代的宫殿方位的设计受到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依照了星宿的布局。汉代的都城宫殿是汉人们的内心情感、心理认知以及天地万物在空间形式上的融合和统一。《西都赋》对未央宫的描写如下“离宫别殿和崇台宏馆,它们像星星一般,把未央宫环绕在中间”。汉代京都的宫殿大多都是在“规天矩地”的总原则下,宫殿的构造所体现的空间意识主要有平列组合和垂直耸立两种类型。不管哪种类型都彰显了当时的空间认知水平和审美视角平列组合中的建筑给人一种铺排大气,辽阔无边之感,如描写宫寝台馆的“徇以离宫别寝……神仙长年金华玉堂,白虎麒麟。区宇若兹,不可殚论。”

《东都赋》以封建礼法为准则,赞扬了当时的繁盛景象,以“盛乎斯世”一语作为大段描述的结尾,对西都先给予称赞,然后进行批评。下面又将西都与东都的形势加以比较:“且夫辟界西戎,险阻四塞……翼翼济济也?”认为长安与西戎相连,位置偏处西部,四面关塞险阻,借以作为防御,无法和东都比,居于中部,平旷通达,河流山川都比不上东都。而且西都的建章、甘泉,接纳众神列仙,怎比得上东都的灵台、明堂,是宣扬教化之宫,统和天人之殿?西都的太液、昆明之池沼,畜养鸟兽之囿苑,怎比得上东都之辟雍,环水既深且宽,象征道德之富,如像四海无边?西都之游侠逾法越纪,犯礼侵义,怎比得上东都之人同遵国家法纪,都有谦恭容仪呢?在东西都的比较之中,一方面暗含了对西都长安的批评,也很好地表达了对东都洛阳的称赞。

三、《两都赋》中空间描写蕴含的意义

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同等重要,线性的时间叙事可以很好地把故事情节连在一起,时间又可以把空间连接起来,在时间的连接下空间由不同的场景组成,如同电影画面一般,由一个个镜头链接而成,使得文章中的场景和隐含的事物变得可视化。在文本中叙事受场景的切换影响,所叙述的事物脱离了空间是不存在的,所以空间叙事对描写的物体的特点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汉中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大一统的局面之下文人墨客对于国家的政治态度十分的积极。《两都赋》虽是在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京都四周的地理环境写到宫殿外围的皇家园林,从外围宫殿建筑的华美写到内部宫殿建筑中蕴含的大体意识。从文章开篇长安人和洛阳人的交谈中就能看出在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帝都的建设,对于皇城的地理位置选择是一直尊崇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此地广连各方,定都于此有三朝帝王。周朝和秦朝都曾在此称霸一方;及至大汉受命将都长安的时分,仰视上天有五星相聚于东井,悟到那是汉主入秦的吉征,知道那是汉受天命的福应,娄敬提出建都长安的良策,张良阐释其议正确的原因,天命与人意相应合,启发了皇帝的圣明,于是眷顾关西,把长安定作京城。”散发着贯通宇宙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是汉代人外在的“大一统”盛世和内心的英雄情结交织下所形成的,从侧面反映了汉代人在空间意识上的开拓。文章中提到的“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封畿之内,厥土千里,逴跞诸夏,兼其所有。……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广泛的使用先秦时期的方位、空间名词,在汉代不断的发展中运用起来变得更加流畅。汉代在传承延续先秦时期空间意识之时,随着汉代文人的逐渐拓展,汉代时期的空间意识在先秦的基础之上对空间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文章中无论是宫殿楼阁,还是步辇通道,赋家所看到和所描述的依照星宿规律而建的建筑物,都是按照一定空间顺序和层次展现出来的。场面壮阔,气势宏大,体现了汉人在民族空前统一的格局下的豪情壮志以及对万事万物的拓展和征服欲望。耸立的宫殿建筑在空间中给人带来威严肃穆的感觉,以此体现皇家的威严,汉代时期京都作为天子皇权的象征,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赋家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和心理描写,使得京都的建筑更加的雄伟华丽,以都城的建筑雄伟的空间形式来诠释汉代时期皇权的威严和神圣。在高耸的建筑之下,体现的是汉代人一种“天人合一”俯瞰天下掌控一切的心理,此时的建筑已经不单单是建筑本身,而是寄托了汉代人“上接天意,下授皇命”的思想,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汉代人对于空间形态的认知在不断发展完善的事实。

作为全文的结尾,《东都赋》不是在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惵然意下,捧手欲辞”之后结束,而是下面的“主人曰:复位,今将授予以五篇之诗。”或许是考虑到在文本后面的录附诗,会使文章原本应有的基调,因此将诗附于篇尾,用对西都的称赞作为结尾:“美哉乎斯诗!义正乎扬雄……既闻正遭,请终身而诵之。”显得结尾带有一点寓言的意味,使这篇原本充满庄严之气的文章,带有一丝活泼的意味。其中“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也可以看作是班固对《两都赋》特色的概括。班固在创作《两都赋》时是为了表达他对政治上的看法。与《子虚》和《上林》相比,《两都赋》更侧重于写实,不似前者有很多虚夸的部分,而是更多的实证。班固所作的目的是表达受当时强调礼制和崇儒影响之下的一种观念。

综上所述,班固对于两个都城的空间的叙事使得他表达的东西所展现出来的事物更加可视化,增加了文章思想上的厚度,使得读者在阅读之时能够详细地感受到文本中所描写到的两个都城的宏伟庄严。

四、结语

班固在《两都赋》中展现了非常高超的空间描写技巧,如:庄严华美的宫殿、天人合一的皇家园林,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兴盛的王朝,看到了雄伟庄严欣欣向荣的京都。班固《两都赋》中的描写体现了宫殿所蕴含的皇权至高无上和天人合一。汉赋不仅仅是让读者看到大赋的内在精神和所蕴含的特质,更让读者看到了曾经兴盛的大国气象,这样的精神和特质一直流传和贯穿了每个朝代,汉代以后乃至现当代,都有受《两都赋》影响的文章,例如张衡的《两京赋》以歌颂为主旨的精彩华美的篇章,乃至于古今赋史上形成了只有盛世才会有文人作赋的规律和共识。

注释:

①本文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班固《两都赋》,见龚克昌:《全汉赋评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班固宫殿长安
我们长安
班固救马
水VS火
悬梁刺股
西游新记 2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阿掘的宫殿
孝继父业的班固
水与火
班固智夺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