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2021-01-26叶红珍

考试周刊 2021年10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

摘 要:为了顺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号召和国家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的要求,我们务必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注重对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当前,部分中学生出现了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不关心劳动价值的状况。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因此教育者务必要响应时代的新要求,在此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劳动教育;课程

一、 引言

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务必要坚持正确的原则与导向,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紧紧抓住课程标准、遵循政策导向,充分探讨学情、利用媒体资源,拓展授课方法、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日常实践,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完美地融入劳动教育。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了解不够全面,经过与校内其他老师的谈话发现,校内的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对劳动教育有比较深刻透彻的认识,并且也没有将其融入课堂的习惯,更不用说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价值的独特看法了。这种状况表明,校内负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教师,有一多半不了解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假如负责这门课的教师自己都不关注、忽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不迎合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政策措施,仅仅注重于研究教材的内容,那么劳动教育不可能在这门课中有效融入、持续推进。其次是教师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学情,通过对校内负责这门课的教师的具体调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即校内负责这门课的教师基本上都负担着两个以上班级的授课任务,甚至有的教师还负责不同年级的授课任务,这就导致这些教师没有充足的精力在正式上课前了解分析学生的学情,不能有效把握学生关于劳动的想法、认识、能力、品质等,对所有班级和所有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授课流程和授课内容。尤其是教学年限长的教师,其教学固定化的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这些教学年限比较长的教师,大多年纪比较大,临近退休,他们根本不会去认真了解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别,坚持遵循自己的教学习惯或遵循长久以来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再次是教师的教授形式枯燥无味,经过在校内的调查发现,初中担任这门课的教师一致沿用传统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很少有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更不用说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了。这些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尽管这些教学模式可以针对劳动教育的有关内容展开精准讲授和灌输,但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力,不能长久吸引住学生的关注力,难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是教师忽视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围绕课本展开教学,将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的时候,只关注了理论教育却忽视了实践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关心、相关政策的了解、国家时事政治的把握不够,仅仅把授课的重心放在了使学生牢记理论知识上面,却不注重指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劳动中健康成长。

(二)学生的问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除了老师存在问题,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自身受传统学习理念的影响严重,尽管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维,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依然惯性地认为教师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权威。经过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融合没有自己的见解,回答最多的就是:“都可以,看老师吧,跟着老师走。”这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主体思维,惯性地接纳教师的灌输。其次是学生没有计划未来的想法,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教学时,笔者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安排了以《青春的我》为主题的课下作业,只有很少的学生按照笔者的要求完成了该项作业。有些学生尽管提交了作业,但是对自己的青春规划十分模糊和敷衍,大多奋斗目标都是考个好成绩等,还出现了学生之间相互抄袭的状况。笔者向那些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和敷衍完成的学生提问:“这项作业很难完成吗?”大部分学生回答笔者:“我没有计划,我不知道我的青春应该如何奋斗。”这表明了大部分的学生缺乏规划自己未来的思维,缺少自己的奋斗目标。最后是学生不关注社会,缺少人文关怀。大多数学生只在乎自己需求的满足,不关注社会的发展,更不用说献身于社会的发展。笔者在学生中间展开了一项调查,即他们希望融入这门课程的元素,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课程中融入有关自己实际生活的内容,很少有同学希望在课程中融入有关社会服务的内容,这充分证实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社会发展的奉献意识。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

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科学地融入劳动教育,就要针对其融入时暴露的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展开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将二者有效融合。

(一)遵守课程理念,把握政策方向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思维性、文化性、实际性、综合性相统一的课程。此课程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使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成为有担当的公民;其次是逐渐扩展中学生的社会生活;最后是坚持科学价值理念的指导、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实践的统一,此课程理念给教师提供了在此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除了遵守该课程的理念,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举措,光荣、幸福都是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和新时代都是干出来的,要尽力宣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教师要将劳动教育融入这门课程,既要遵循该课程理念中对该门课程提出的多种原则性需求,深入发掘和劳动教育有关的课程知识,又要随时了解时事政治,把握党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新指示和新方向。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有效解决教师不关心时事政治、不了解劳动教育的问题。

(二)深度分析學生学情,利用媒体资源

完美的课程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原有设计的模板下,教师经过深度分析学生的学情,对课程进行灵活的变动并完善。教师要深入分析所有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习惯、学习规律及其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授课计划,以最好地实现教学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发掘符合学生爱好的多媒体素材,便于在课堂上长时间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新时代的多媒体素材,带有丰富性、趣味性等优点,可以使该门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要搜集与初中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劳动教育的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发掘能够吸引学生的劳动教育素材,并将其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笔者对此在三个班级进行了验证:笔者在七年级一班和二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七年级三班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经常在一班的课堂上加入并展示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案例和歌曲,偶尔在二班加入并展示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在三班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最后在三个班级展开阶段性测试,结果显示一班的成绩最高,其次是二班,最后是三班。此实验表明了教师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劳动教育融入这门课程当中,会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仅有益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还有益于学生科学三观的建立。

(三)革新授课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仅仅围绕课本进行教学,教师灌输、学生牢记,没有办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其融入的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相关知识具有极强的理论性。《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如果仅仅依据教材展开,灌输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如何做,很可能使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课程教学的要求,还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随着新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主体思维被不断强化,大多数学生都偏向与互动性强、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想将劳动教育完美地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解决自己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弱化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的惯性影响,就要坚持挑战并冲破自己,从固定化的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脱离出来,革新自己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教师必须打破一直以来的枯燥无味的、灌输式的授课方法,在科学把握初中學生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学习并使用学生经常在QQ、微信、抖音、微博等平台上的网络用语,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学生,更好地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解决尊重学生自我规划能力差的问题,要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勇于研究,培育学生喜欢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交流。比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情绪的管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怎样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你觉得哪些情绪需要得到及时的管理?”等问题,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教师要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的价值与意义,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传授情绪的定义、影响情绪变化的各种因素,并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失控行为进行反思,紧接着找同学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并进行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归纳学生关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四)注重生活实践,外化劳动教育

实践在劳动教育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既要注重相关知识的理论传授,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劳动理念,内化他们的劳动精神,还要将其精神外化为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坚持提高学生的自我劳动能力,培育学生的优异劳动特性。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尊重劳动,自觉地为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需要去劳动。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得到较高的卷面分值,但是,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自己亲自进行社会劳动、家庭劳动、服务劳动后,可以正确地利用自己学习到的劳动观念去引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可以真正实现喜欢劳动、热爱劳动、勇于劳动、正确劳动。将劳动教育外化是将其有效融入这门课程的有效方案之一,具体能够通过让学生参加家庭劳动、体验社会劳动、进行社区服务劳动来进行。比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劳动演讲、创办劳动知识竞赛、展示学生劳动成绩、开发趣味劳动项目、组建学校劳动小组和社团等,实践场地有劳动实践基地、初中生校外劳动场馆、劳动农家院、学校农林专业的实践地。比如在对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和我们”进行教学时,师生可以一起搜查收集多媒体平台上的相关问题,并以集体讨论并自由发言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做最后的归纳和总结;可以以“集体生活”为主题进行社区调查、专项研究、演讲比赛,并对优秀的作品和事例进行集体展示和表扬;可以以劳动服务的形式组织整个班级的学生到社区进行集体劳动,既对本次课的授课内容进行了实践,又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社区集体劳动的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担任此次课程的教师要尤其注意此次劳动实践的效果,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奖励,使学生能够深刻感悟集体的生活需要每一位成员的劳动奉献。每一位成员都要在满足集体需要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需求,承担自己在班集体中的责任,随时准备为集体奉献自己。将劳动教育外化为生活实践,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对社会缺少人文关怀的问题,还能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使其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并非易事,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和遇到阻碍。担任此课程的大多数教师仍然在采用传统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随着新时代新教育理念的出现,更多的问题也逐渐地显现出来,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合作解决。学校要尽可能地强化和社会各方的合作与联系,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开劳动的实践基地。除此之外,学校要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当中;教师要充分研究课程标准的内容、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最新政策,贯彻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提升自己的媒体运用技术,在课堂上给学生最大的尊重,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课堂主动性,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学校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劳动实践;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教师的劳动安排,使自己的理论知识能力和劳动能力能够得到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3):124-130.

[2]陈云龙,吴艳玲.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J].基础教育课程,2020(8):6-10.

[3]李悦,吴艳华.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1(6):97-99.

作者简介:

叶红珍,福建省建瓯市,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