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黄芪配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1-01-26王震卢小燕刘璐
王震,卢小燕,刘璐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三大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我国脑卒中发病人数每年达到500 万~600 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 万,病死人数达到120 万/年。存活患者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进而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给患者的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和恢复的关键是尽早恢复神经功能,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恢复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的“中风”“偏枯”等范畴,患者发病一般较为突然,常不省人事,醒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后遗症,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临床上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且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2-5]。但现代医者对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用量各不相同,疗效也不尽相同。为此,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剂量黄芪配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以为补阳还五汤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2019 年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 例,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2018》[6]中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行颅脑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7]中的中风诊断标准。采用抓阄法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40 例。大剂量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47~73 岁,平均年龄(61.8±5.9)岁;平均发病时间(4.32±0.58)周。低剂量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6~72 岁,平均年龄(61.0±6.0)岁;平均发病时间(4.25±0.62)周。2组均无全身严重并发症,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病程2周~6个月;(2)年龄<75 岁;(3)无明确的感染症状;(4)患者生命体征平稳;(5)患者意识清楚,无精神疾病史。排除标准:(1)有脑血管疾病史者;(2)合并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疾病者;(3)合并精神疾病者;(4)有语言沟通障碍者。本研究经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3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均予以降压、降糖、调脂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2 组均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其中低剂量组组方:黄芪30 g,当归尾6 g,赤芍5 g,地龙3 g,川芎3 g,红花3 g,桃仁3 g;高剂量组组方:黄芪120 g,当归尾6 g,赤芍5 g,地龙3 g,川芎3 g,红花3 g,桃仁3 g。1 剂/d,加水500 ml 煎至2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2 组均治疗2 个月。
1.4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临床疗效判定标准[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 91%~100%,病残程度0 级为基本痊愈;NIHSS 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 级为显著进步;NIHSS 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NIHSS 评分减少≤17%或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NIHSS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该量表包含15 个子项目,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量表包含10 个条目(穿衣、修饰、吃饭、如厕、大便、小便、洗澡、转移、活动及上楼梯),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9]。(3)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采集2 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血液黏度测试仪测定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4)记录2 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年龄、病程、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高剂量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5%(39/40),高于低剂量组的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见表1。
表1 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 [例(%)]
2.2 NIHSS 评分和Barthel 指数评分 治疗前,2 组NIHSS 评分和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NIHSS 评分低于低剂量组,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NIHSS 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Barthel 指数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和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2 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和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2 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
2.4 不良反应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指标均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引起相应血管供应区域脑功能受损,进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即使存活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或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困扰。
中医学在脑卒中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金匮要略》中便有侯氏黑散与风引汤,治以温通与寒凉熄风。中医治疗中风多以补气、祛痰、熄风、养血为主[10],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典代表方,由黄芪、赤芍、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味中药组成[11]。方中黄芪用量高于其他药物,而当归、赤芍等药物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配合黄芪共同发挥活血、补气、祛瘀、通络的功效。既往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剂量不同,治疗效果不同[12]。朱丽等[13]研究中将150 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3 个治疗组,分别给予黄芪30 g、60 g 和120 g 配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显示,采用黄芪120 g 配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其他两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其他两组,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其他两组。徐敏嫦[14]研究中将12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又分为3 个亚组,并分别给予黄芪15 g、30 g、60 g,结果表明黄芪用量越高患者治疗效果越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剂量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低剂量组,NIHSS 评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低于低剂量组,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低剂量组;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指标均无明显改变,提示大剂量黄芪配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更好,更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恢复,且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与低剂量黄芪配伍的补阳还五汤相比,高剂量黄芪配伍的补阳还五汤能更有效地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未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故建议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时尽量采用配伍120 g黄芪的补阳还五汤,以促进患者身体功能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