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学规则教育内容架构
——基于对日本道德特别学科课标和教材的分析
2021-01-26李雨菡
文∣李雨菡
公民的规则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1]规则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日本法教育研究会《报告书》指出:日本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主要从“信守承诺与遵守规则”这一视角出发,不仅强调对规则与法律的遵守,还重视对规则与法律重要性的理解。[2]日本最新版的2017年《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提出,对规则的遵守与尊重是小学各阶段道德培养目标的关键词,开展道德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学校德育中的规则教育主要依托社会科及学生指导活动等途径展开。2015年,日本《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将原本的“道德”改为“特别学科 道德”,使道德正式成为系统的独立学科。其“特别”之处在于,使用国家统一审定的教科书,由班主任担任教学工作,不采用标准化评价等。自此,道德特别学科成为学校进行规则教育的主要课程。
日本文教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的小学道德教科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批国家审定的道德教材之一,涵盖小学1—6年级,是道德特别学科采用率较高的教材之一。规则教育是这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内容和编排方式进行分析,或可为优化我国相关教材编写提供有益借鉴。
一、道德特别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规则教育
(一)规则教育的目标设定
道德特别学科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道德性,为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帮助学生在理解各个道德价值的基础上探寻自我,从多角度、多方面对事物进行思考,通过学习加深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培育道德判断力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实践的积极性和正确态度。[3]根据2017年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道德特别学科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与自身相关的内容、与他人相关的内容、与集体和社会相关的内容、与自然和生命及崇高事物相关的内容。在每个模块中包含若干个项目,共计“四大模块22个项目”,详见表1。“尊重规则”是与第三个模块相关的项目之一。
表1 道德特别学科的内容构成
2017年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提出通过各学科、各类活动开展学校德育。规则教育这一主题贯穿小学各学段的道德教育培养目标,从小学低年级至高年级分别强调对“生活中的规则”“集体与社会规则”“规则与法律”的理解及尊重。具体来说,一、二年级强调遵守约定与规则,珍视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三、四年级要求理解并遵守约定和社会规则;五、六年级要求在理解法律和规则意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遵守规则,并且重视自己与他人的权利,履行义务。[4]
(二)规则教育的内容特点
1.适应学生发展阶段
课程标准规定的规则教育内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此外,规则的具体内容由易至难、由浅入深,规则所约束的对象由个人延伸至集体及社会,其弹性空间不断缩小,强制性不断增强。
根据弹性空间的大小可将规则划分为临时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和不变的规则三种类型。其中,临时的规则是指为了顺利、较好地实现某一短期目标而制定的规则,“个人约定”就属于临时的规则。适应性规则是指在某一具体时间段内,适合相应年龄段孩子的规则,主要涉及公德、安全、惜物、劳动任务、个人卫生、作息时间等内容,[5]“家规”“校规”“社会公约”大都属于这一范畴。不变的规则是为了保护国家稳定、社会秩序及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制定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法规”。
2.注重对规则的理解
小学中高年级的规则教育的内容要求中均提到了“理解并遵守规则”,并将“理解”作为遵守规则的基础。道德特别学科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性作为主要目标,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的意愿与态度等培养这种道德性的三条途径中,“理解道德的价值”居于首位。
3.将“规则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联
道德特别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在五、六年级要将法律纳入规则教育的范畴,提出“理解并遵守规则与法律”。日本学者宫田浩行认为,“法与规则”均为外部行为规范的准则,当个体将其进行内化就形成了道德。[6]“法与规则”是培养学生道德性的重要方面,狭义上的“规则”与“法”,是适用范围、权威性、强制性各不相同的平行概念。从广义的“规则”概念看,法律本身也是一种制度化的规则。
日本学校中的法治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理解如何制定规则、如何根据规则解决纠纷”“将日常生活中身边的问题作为题材,理解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规则”等内容与规则教育密切相关。[7]“权利与义务”是法治教育中较为基础的部分,将其纳入小学段规则教育,有助于实现法治教育。
二、日本文教版小学道德教材中的规则教育内容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日本文教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的小学道德教材共6册,每册都对应道德特别学科指导要领中的四大模块和22个项目编写,约35篇课文、4篇附录。每篇课文及附录对应一个道德主题,涵盖了22个项目。该教材注重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增强课堂的活跃感,开展根植于社会的道德教育等。[8]
教材中文本的组织顺序为主题—课题—导入—课文—思考,引导学生通过“三步法”进行道德特别学科的学习。第一步是认识,即让学生认识到哪些事物是好的,哪些事物是存在问题的;第二步是思考、深入,即通过与同学讨论,加深思考;第三步是聚焦、运用,即找到自己最为关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
课文后附有引导学生思考的两道题。第一道思考题为“想一想”,多是站在课文主人公的立场上对某特定情境下的问题进行思考。第二个问题是“聚焦并运用”,大多脱离课文给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体现的道德价值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部分课文附有活动或知识角。活动通常有三种形式,包括讨论、情境表演、写作。课后活动对应“三步法”的学习方式,分抓住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三个阶段。活动通常包含上述一种或多种形式,而“知识角”通常是对课文中某一要素进行延伸或补充。
(二)规则教育的内容编排特点
日本文教版道德教材中“尊重规则”这一项目下的内容共计15篇,占全套教科书内容的6.55%。规则教育相关内容在1—6年级教科书中占比相对平均,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一、二年级强调对校园规则的遵守与尊重,主要包括遵守学校的时间安排、合理使用公共物品、重视校园安全等方面内容。三、四年级从生活所处的社区出发,强调对社会公约的理解与尊重,主要包括遵守文明公约、保护公共环境卫生、保持公共秩序等方面内容。五、六年级更加关注社会公约及法律,且强调合理制定规则及运用规则解决问题的视角。规则理解涉及以下三方面目标:规则的定义及内容、规则的必要性及意义、制定规则及运用规则解决问题。(表2)
表2 日本文教版小学道德教材中规则教育内容汇总
教材内容编排体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同一种类型的规则在1—6年级的教材中反复出现,但其引发的思考不断深入。这符合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的“螺旋式课程”的概念,即让学生在循环往复中达到较高水平。具体而言,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观念的理解,一门课程在教学进展过程中应当反复回到基本观念,并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完整的体系为止。[9]
教材课文主题与社会热点话题相关,将环境保护、信息素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课题融入其中。这些主题不仅涵盖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道德教育关切的内容。将这些话题作为背景加入规则教育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同时也丰富了规则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三、日本文教版小学道德教材中规则教育的内容特色
(一)课文情境:矛盾中的道德判断
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是日本道德特别学科的目标之一。道德判断是指能够判断善恶并根据所处情境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从多种视角出发,理清判断根据(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并进行比较与反思。[10]
日本文教版小学道德教材较多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例如,4年级“下雨天的公交站”的主人公在排队与插队躲雨之间纠结,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在遇到困难阻挠的情况下是否要遵守规则?如果自己不遵守规则会给他人带来哪些困扰?5年级“上学路”的主人公为了上钢琴课不迟到而横穿停车场。“遵守钢琴课的上课时间”与“遵守交通规则”都是约定或规则,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呢?6年级“为谁而交税?”设置的情境是学生围绕“为什么要交税”展开讨论。如果不交税,每个人就能用钱来买喜欢的东西,但是社会公共设施需要维护,不同人对公共设施的偏好也不同。此时,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交税,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二)问题引导:多角度理解规则
课后思考问题的内容主要从“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以及“如何制定规则”三方面展开,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规则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什么是规则”主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规则,了解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具体情境中的规则。例如1年级“该怎么做?”中,主人公蒙太在课间玩耍得到了表扬,在上课时玩耍却被批评。“想一想”的思考题:“做同一件事,为什么有时被表扬,有时被批评呢?”[11]借此让学生意识到在固定的场所、时间段内做正确的事情是校园规则的一种体现,并思考“身边有哪些规则”。这类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情境及场域中的规则,了解什么是规则以及规则的具体内容,这是理解、尊重规则的基础。
“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从集体发展、利他、利己三方面切入,强调遵守规则的互惠性。根据日本学者的观点,包括道德公约与法律等在内的广义上的规则具有三种功能:第一是实现价值与利益,实现社会中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第二是调和对立与利益冲突,解决争端;第三是排除风险与危害,保障个人安全、维持社会秩序。[12]从数量来看,日本文教版小学道德教材中体现第一类规则功能的课文数目最多,占总体的66.7%(10/15),突出体现了规则有助于实现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从课文主题来看,“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大家都珍视的地方”“大家都愉快”等都体现“集体”和“公共”的概念。而个体都是集体的一员,尊重规则不仅仅能够使他人、集体有序发展,更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2年级“没有规则的学校”以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为主题,叙述主人公小明的梦境。平时不遵守学校规则而多次受到教师批评的小明,在梦中看到了一所没有规则的学校,并在一片混乱中惊醒。课后“想一想”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在梦中没有规则的学校中,小明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为什么他流出了眼泪?”课后“聚焦并运用”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学校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规定?”[13]这一课主要讨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规则的意义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遵守规则的利他性与利己性,有利于学生从被动遵守规则转向主动理解规则。
“如何制定规则”是相对高阶的问题,包括谁来制定规则、运用怎样的方式产生规则、如何利用规则解决问题等内容。5年级“宜居的公寓”描述了岗健先生所管理的公寓,其中有许多邻里纠纷,如练钢琴的声音打扰其他住户等,这些纠纷在相互协商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原来充满纠纷的公寓成为宜居的公寓。[14]这一课一方面体现出规则是可以通过大家协商制定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利用规则解决问题的视角。6年级“班级中的规则”描述了开年级会的情境,小悟认为应当设立规则惩罚不打扫卫生的人,但遭到了广美的反对,两人就此展开了争论。课文引发学生对“如何制定更好的规则”的思考。[15]“如何制定规则”与规则“调和对立与利益冲突”这一功能密切相关,教材让学生了解,制定规则需要考虑手段正当性、内容明确性、对话平等性及手续公平性等问题,树立通过协商建立规则可以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课堂活动:在讨论中思考规则
2016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在思考与讨论中培养道德”,即要正面提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讨论。[16]日本文教版小学道德教材中有关规则教育的活动也多通过讨论的形式展开,让学生与同桌或小组成员讨论问题,互相交流。活动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展开,即抓住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表3 日本文教版小学道德教材中的课堂活动
“抓住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的与课文情境相关的问题,这一问题能够引出学生的主要观点,并为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创造与课文相连接的具体情境,便于学生站在课文中主人公的角度,澄清规则的内涵,思考人们为什么违反规则,进一步思考“规则是什么”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思考问题”强调在讨论中展开思考,其问题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多涉及对是非正误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产生道德判断,互相讲述并比较不同行为的理由。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表明,同样的道德行为背后可能存在不同的理由,让学生澄清道德行为背后的理由是道德学科深入学习的重要表现,[17]这也是让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方式。
“解决问题”部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正确理解规则、应用规则。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行为规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并将之逐步内化为日常行为规范,从而促进学生实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四、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规则教育成为法治教育的关键一环。2018年,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277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要完善中小学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有机结合中小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整体规划设计中小学法治教育知识内容。[18]2017年9月,部编本《道德与法治》在全国推广使用,并将规则意识的培养纳入小学低年段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政策层面,规则教育广受重视,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但在实践层面,广泛存在规则教育主体偏移、过度强调利他性、意识教育缺失等问题。[19]在我国法治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应从提高学生主动性及增强对规则的理解入手,考虑规则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规则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因此,在进行规则教育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尽量避免单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令学生强制性地、被动地接受规则。规则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主观建构的。如果社会规则完全是客观的外部建构,那么学生就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当没有社会规则的束缚时,学生将会成为完全自我中心的个体,因此在教育中,要关注儿童对自由和秩序的认识,帮助其建构合理的认识。[20]此外,规则教育要实现学生自律。皮亚杰将规则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儿童无意识地接受规则,并且不将规则看作要求负责任的现实;第二个阶段为他律阶段,规则被认为是神圣而不可触犯、不可更改的;最后是自律阶段,规则被视为基于互相同意而制定,并且是可以更改的。[21]实现学生的自律是规则教育的高阶目标。
(二)实现规则教育内容的立体化
日本小学规则教育的内容包含认识并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合理制定规则、利用规则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我国规则教育的内容以“告诉学生有哪些规则”“要求学生遵守规则”为主。实现规则教育内容的立体化是目前我国小学规则教育的重要课题。
规则教育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场域,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公共秩序都离不开规则。同时,规则教育包括认识规则、理解规则、尊重规则、创造性地运用规则等不同层面。规则教育的深入,不仅是在能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要关注知行合一,要让学生从多场域、多层面理解规则,从而更好地遵守规则、运用规则。
(三)突出规则功能的互惠性
要澄清的是,规则的功能不仅在于规制与利他,也在于自由与利己。正如《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的那样,社会契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使每个人所服从的只不过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样自由”[22]。帮助学生体会规则的互惠性,可借助活动设计,让学生比较遵守和违反某一规则的差异, 或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加入规范性的活动, 体验规则对自己的有利之处。[23]教材应适当添加“互惠性”理念的内容,帮助学生体会到遵守规则利人利己。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规则,并使之逐步发现规则背后的公正与自由原则,让学生切实理解规则的互惠性,从而主动遵守规则。
(四)丰富规则教育的问题情境
首先,要将规则教育与学生日常生中的真实、具体、复杂的情境结合起来。有些时候,课堂上呈现的常常是一些将生活简化的知识,忽略培养学生在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的意识和能力。[24]作为道德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规则教育亦是如此。情境化的规则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对这些真实、复杂的情境进行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
其次,要通过设置矛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避免简单的概念灌输。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训练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方式广为人知,认为提高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原则之一是“就真实情形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不确定性和意见不一”。因此,当将“规则”这一概念与复杂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真正理解规则并积极遵守规则。
最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情境中的规则,并进行价值内化。柯尔伯格认为,课堂道德讨论会影响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如果语言上的道德判断高于儿童自身水平一个阶段,它们就会为儿童的思维所同化。[25]不仅如此,与同辈群体的讨论及交流,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规则的不同侧面,加深理解。为使学生产生对规则的认同,教材应关注讨论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