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分层教学实践与评价
——以“原地支撑跳上跳下”为例
2021-01-26王佳曹亮
文∣王佳 曹亮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学校受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的限制,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且体育学科专职教师也非常缺乏。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当课程设计、课堂组织的重要角色。这样的教学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将持续。在日本,历经了能力主义、生涯体育等多次变革后,快乐体育再次扩大了影响,其“触及运动特性的喜悦”概念在政府大力倡导下,为一线体育教师和各界学者的参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快乐体育”在教学上主要体现为“选择制”,其中包含项目选择制和超种类选择制。[1]“选择制”的出现,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尊重,促进了学生对体育的快乐情趣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发展现状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1.分层教学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开展,根据学校体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的多类型、多品种体育项目应运而生,打破班级建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体育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举措,基层一线体育教师也开始倾向于以学生为主体,按学生兴趣来进行教学目标、教学项目和教学手段选择。[2]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示范演示+集体模拟”的教学模式在日常体育课中占主要部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同时,一线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受到普遍的压制,加之注重眼前利益、“习惯性防卫”等思维模式造成体育教师队伍合作意识的淡薄、团队精神的缺失,[3]导致分层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和路径探索阶段,部分开始的尝试更侧重于单纯形式上的设计而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以及评价模式的更替。
2.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对比传统教学,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首先,分层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兴趣能增加学生的活动动力;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也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要求。[4]其次,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情感。通过分层教学,提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勇气和信心,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最后,分层教学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分层教学本身对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方面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基本技能,更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经验积累和不断学习将成为体育教师职业过程中的必备要求。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方式与策略
1.分层教学体现渐进式教学目标和导向要求
“原地支撑跳上跳下”选自江苏省省编教材《体育与健康》“原地支撑跳上、跳下”单元,属于该单元攀爬技能学习的拓展内容。低龄段学生虽然平日接触跳上支撑活动内容少,但经过练习,学生可以完成跳上成跪撑、跳上成蹲撑及挺身跳下等动作,动作要点能够掌握,并能在各种跳上、跳下的基础上对身体素质和力量起到锻炼的效果。本课的学习,除了可以训练学生身体力量、柔韧性、灵活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身体协调性的掌握,在注重小组合作的同时,在快乐中提升身体素质。
对于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具有“明确分层递进导向”的形式,除了基本的“懂得一些攀爬的基本方法,并了解相关的安全常识;能正确地爬越简单的障碍物,学会手脚并用攀爬多种器械;通过多种形式的攀爬、支撑练习,增强上下肢及腰腹力量,促进灵敏与协调素质的发展”外,延伸和拓展是设置本课的初衷,结合场地资源合理利用教具,发挥自制高垫在学生攀爬、跳跃层次递进中的分层超越更为核心。教师通常为了使学生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采取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因此,该核心目标的设定,利于学生体验运动时的情绪变化,有助于学生克服胆怯、畏难等心理障碍,敢于在教师或他人示范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组合动作,从而体验完成目标超越后的乐趣。当一个目标完成时,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示范会对将要模仿的学生马上提出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其本身又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积极性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2.分层教学关注精细化学情分析及器材准备
本课教学对象为二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通过前期三课时的柔韧素质练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体基础。若教师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和激发运动潜能,也将为学生注入新的学习动力。这些都是分层教学能够适时开展的必要准备。分层教学除前面所述的目标分层外,学生分层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由于学生都处于自然分班状态,因此这样的形式并不具备实质条件。所以,教师在前期与学生的教学和沟通中了解具体学情,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展等方面对学生学习该项内容的难度进行基本预测。借助观察和经验,教师在学生进入学习和练习模式时,进行有效区分;对素质未达标学生和边界状态学生进行有效界定,一般情况下,体育学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中等生约占学生总数的60%,优等生和特优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
此外,在快速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组建“合作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该形式此前遭到部分学者质疑,认为水平一年龄段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是不够的,特别是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很有可能演变为“集体打闹”,但他们也承认该年龄段学生确实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此,我们对比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不难发现,只要让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担当一定的学习任务,采取更为合理方式引导公平合作,不仅能提升学习者的参与热情,提升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其通过“合作学习”发现自身不足,和谐同伴关系,达到“1+1>2”的目的。[5]合作小组可以分为预设合作小组和正式合作小组,即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可以在预设合作小组模式下进行,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变化的观察,根据学生在活动或比赛中的表现及学生自评,调整小组学生,组成正式合作小组。而正式合作小组肩负了团队荣誉与互助合作的双重使命。对于正式合作小组,以动态分组形式展开。
器材方面,在传统方垫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自制高垫48张(学生用)、小垫子12张、体操凳10张,如表1所示。同时根据授课时学生具体人数及场地情况,将学生分成人数基本相等的五组,一人一垫成扇形排列。以上设计为接下来的分层教学提供了材料保障。自制高垫可以根据学生的攀爬和跳跃的高度来进行自由调整;在拓展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情和信心状态进行难度申报和自适应。
表1 分层教学自制高垫使用对照
3.分层教学讲求灵活性分层方式及课堂应变
分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等,采用有一定区别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5]课堂教学过程在整个分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时,教师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4人一组(多余人数则增加5人一组),此时软垫为基础高度(3厘米)。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及一系列辅助性的小游戏,来营造教学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对学生在游戏时的表现及对学生体型和组织能力的观察,在部分学生出现跪撑等情况后,教师再次调整学情判断。此时可以进行第一次小组分层,即将学生小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仍然保持基础高度自主练习(A组),另一部分(B组)由教师指导,实现基础高度蹲撑。随后的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观察,体验动作方法,分步骤进行实践练习。在各环节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反复练习,如手脚并用向前、向后仰卧爬行,手脚并用爬越单个物体等,通过让学生体验和交流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教师开始进行第二次小组分层,A组软垫高度增加15厘米,B组软垫高度增加5厘米,此时B组和A组都会出现跪撑情况,然后教师将B组完成蹲撑部分学生和A组未完成的学生再次进行分组,实现第三次小组分层,软垫高度进行调整,在B组基础上增加5厘米。经过上述过程的反复,最终实现软垫高度在45~75厘米。最后,教师让学生分组展示、交流、讨论、评议,让学生在练习中注意动作之间的衔接,力求做到连贯、协调。而经过二次分组的学生,往往能完成所在小组的自我体验动作,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美感和内心的愉悦,对挑战更高难度的原地支撑跳充满兴趣和激情。本课的分层递进法教学模式,以教具和游戏竞赛将活动串联起来,有效将教学、游戏、体能相融合。
在拓展练习、体能练习和放松部分,同样利用自主练习法、合作探究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练习热情,引导学生相互观察、学习、分析、交流,共同提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除去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外,主教学时间约30分钟,所以分层教学的实施必须相当紧凑。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无论是层级的递进,还是类别的调整,都需要一定的学法指导,即因指导而原有层级界限发生改变,学法指导方案也随之改变。
学生的差异性是动态分层教学实施的依据,灵活的视角是实时动态分层教学的助推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个性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空间和时间的递进使其逐渐由被动变主动,使体弱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各方面稍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并有所提高,对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照顾。
三、分层教学实践评价
本节课在教学考核方面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在自我能力范围内的进步与提升,对于起始阶段提出的统一目标,在分层(分组)后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部分体弱学生没有强制性完成的要求,特别是在手脚并用攀爬多个物体(联合器械)等活动中,学生的完成标准依据其能力进行自主设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更为真实地把握自己的运动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盲目或模糊进行判断,而是采取一定学法指导,即根据学生行为、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能力水平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明晰学情和互动评价中确定学生的自主定位是否准确,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否存在“就轻”或“过度挑战”的成分。
总体来看,本课利用分层教学,基本实现了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身体和运动基础不同、认知能力不同等进行差异合理性评价。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个体素质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其经验的累积往往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加,他们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理解和把握也在一堂课中得到了以往多节课才能切实感受到的信息。
多项研究表明,忽略人的个体差异去尝试教学无异于削足适履,但个性化教学又受限于现有资源,那么,对学生个体发展有合理明确考虑的教学设计以及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各取所需”的分层教学,可以成为目前班级授课制模式下开展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适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