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万余农户做足增收“功课”
—— 记启东市恒富隆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
2021-01-26杨林姜斌
文/杨林 姜斌
2020年12月初,本是农事清静、农民凊闲的时节,然而在江苏省启东市惠萍镇及周边镇村农田,仍可见成片的豌豆地及正在摘豆的农民。位于镇东郊的启东恒富隆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更是每日热闹非凡,来自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纷纷骑着电动车来此交售“有约在先”的青豌豆,多则百来斤,少则几十斤。“嘻嘻,102斤,又换得217元,天天摘豌豆,一季收入又超过4000元了啊!”永胜村3组63岁的种田大户张建圣一手交豆、一手拿钱,同成群结队的售豆乡亲一样,无不乘兴而来,开心而归。
可别小瞧了这家一年到头也就“闹猛”收购个四五季的种植合作社,它可是2019年农业农村部评定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19年,合作社组织带动周边农户1.1万多户,辐射农田总面积达1.2万亩,全年加工销售以青蚕豆、青毛豆、青豌豆、青玉米为主体的“四青”农产品总量超过1100万斤,帮助周边农户实现年亩均增收超1000元,总额突破1300万元。
做实“基本功”
一个种豆子的合作社,能够跃居国家级示范社之列,其奥秘何在?“专业合作社‘功课’做得越扎实,引领农民致富的能力和召唤力就越强。”恒富隆合作社创办人王斌自信地介绍道。
2007年8月,时任永胜村党总支书记的王斌与本村农产品经纪人魏杰坐到了一起,两人共同看好青收农产品在江南地区市场的发展前景,于是,强强联手成立了“恒富隆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此举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也因其明确了“在利益分配上,合作社除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还将实际利润60%返还于成员……”这一章程,吸引了村内外大批农户加入合作社,或者进入“四青”产品种植行列。
13年间,合作社规模从最初的300亩不断增加至800亩、2000亩,再连年倍增至1万多亩。在此过程中,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合作社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大手笔置办了12台青毛豆剥壳机,2条青毛豆、青蚕豆分拣流水线,1条每小时速冻量4000斤的生产线和冷藏量达800吨的冷库,从而有效实现了“四青”产品在规模、品质上的胜人一筹。在此基础上,合作社以优质产品为先导,大力通过“以商引商”“以商会商”和“以商联商”的营销方式,利用邻近上海、苏州、无锡等江南城市的地理条件,不断在上述城市拓展出新的市场空间。其中仅青收紫玉米一项,在上海市场的年销量就连年增加至2020年的200多万斤。
“四青”农产品,受气候、季节、地域、品种等条件制约,往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因而即使有了好的产品,也不等于能换得好的价钱。为此,天天与农户们摸爬滚打在田间地头的王斌既以严格管理、统一标准、精细加工实现质量领先,又致力挖掘产销潜力,摸索与实践了恒富隆所独有的3个产销“妙招”,从而将增收功课做到农户田头,有效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在产销效益上的新突破。如此,农田多增收、农户多欢笑、合作社多兴旺。不但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集聚能力与水平,又使许多乡亲特别是中老年农民仅通过种植传统的青玉米、青蚕豆、青毛豆、青豌豆,就轻松获得了茬口复种前提下年亩均3500元以上的高收入。
“妙招”助增收
商场如战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恒富隆今天的兴旺,与其实施独有的“错时产销、巧排茬口、迎合市场”3个增收“妙招”密不可分。此妙招,也恰是恒富隆如滚雪球般聚集起1.1万户农户的奥妙所在。
妙招一:错时产销。“青玉米收种大有讲究着呐。”2019年5月初,笔者首次慕名来到恒富隆采访,跟随王斌来到春播田头,他比划道:“2000亩青玉米订单面积,得按每天100亩播种落实进度。”“此举有何不同意义?”“掰收青玉米时,特别讲究颗粒的含浆程度,若集中种植,势必集中收获,而那个时候,正值盛夏酷暑,冷库来不及突击加工,品质必定会打折扣,购销价下降不说,还会导致产品滞销、合作社形象受损。”一问一答间,道出了恒富隆的第一个“妙招”,即巧打时间差安排播种。王斌幽默比喻,错时播种、错时收获、错时加工、错时销售,4个“错”字换得1个大写的“正”字,很好地实现了青玉米在品质保证、采收时间、加工劳力、销售效益上的四优化。此招,不但令种植户亩均多增收100—150元,还能让合作社在降低用工与冷冻成本、提高农产品新鲜程度前提下,实现销售效益增幅10%以上。
妙招二:巧排茬口。在恒富隆合作社所在的长江口地区,按照当地传统作物茬口的布局思路,晚秋播种的青蚕豆、春末播种的青玉米与夏初播种的青毛豆无论如何都“凑”不到一块地里。然而,恒富隆的技术骨干们却发明了在传统青蚕豆、青黄豆“五尺头茬口”中套种一行地膜青玉米的种植模式。这样的全新套种模式,看似挤轧了农田,但在地少人多的当地,被种植户高兴地称为“白捡了一熟青玉米”,三茬并举,年综合亩产出最高可超4500元。由此,大大增强了农户们种植“四青”作物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在永胜村9组,张炳生等15户全部采用这一模式套种青蚕豆、青玉米与青毛豆,虽种植面积也就二三亩,却连续多年家家净收入达8000—12000元。
妙招三:迎合市场。围着市场转,是恒富隆助农增收的又一妙招。这些年里,合作社除了对青毛豆、青玉米、青蚕豆、青豌豆等实行统一选种、发种并订单收购,还特别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引种“通蚕鲜六号”“南农紫糯1号”“大阪毛豆”等人无我有的优质品种。像“南农紫糯1号”,恒富隆看似仅仅将传统的青白糯玉米,换成了口感更好的紫色花斑青玉米,却正好迎合了上海居民更高消费需求,仅凭一颗青紫玉米,就撬开了沪上200万斤的年销量。如此,恒富隆靠着一系列“四青”产品,有了比对手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当地农民有了更大的增收空间。
“铆牢”种植户
在恒富隆,万余农户围着合作社转,岁岁年年不分离。个中原因,除合作社与广大成员及农户订立了“包种、包收、包销”的产销合同,农户通过3个增收“妙招”获得较高收成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重感情、讲责任,合作社用惠泽于农的“鱼水之情”牢牢吸引并“拴住”了万余种植户。
在恒富隆,除每年对成员的利润分红,合作社还总是以每斤高出同行1角左右回收产品的做法回馈于订单农户。仅2020年,合作社多支出金额就超过110万元。如此大方举措,既体现了恒富隆经营有方背景下的“财大气粗”,又让万余种植户得到最大实惠。
合作社理事长王斌常说:“见不得乡亲们穷啊。”为带动贫困群众兴产增收,恒富隆自2008年起连续12个年头先后为永胜、惠和、南清河等村的王健、宋正涛、顾德新等总计220户贫困或特困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地膜、农药,结对帮扶1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永胜村特困户茅芳萍一家三口全是聋哑人,合作社连续7年免费为她家提供2.3亩“四青”作物农资,并安排茅芳萍进社务工,还利用“四青”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豆荚,资助她家创建了一个20头规模的小型山羊养殖场。2019年春节前夕,茅芳萍一家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茅芳萍喜极而泣,再三用哑语表白:“一辈子忘不了合作社和王书记的恩情”。
2020年,合作社已确定的订单“四青”作物总面积又达创纪录的1.3万亩。截至2020年11月底,合作社收购加工的青蚕豆、青毛豆、青玉米、青豌豆总量已突破550万斤,发放资金更是超出了1200万元。13年光阴荏苒,恒富隆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逐步优化、产品质量日益提升,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合作社成立大会上王斌代表理事会立下的庄重诺言:“以简单的耕作,无忧的销售,助力更多合作社成员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和老年农户、贫困农户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