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思考

2021-01-25徐杰徐洪峰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互联网

徐杰 徐洪峰

摘 要: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响应国家关于科研管理改革“放管服”的号召,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互联网+”的通信信息技术实施科研管理改革的几点措施建议,转变科研管理模式,提升科研管理服务,促进科研创新成果的研发、转化及推广应用,并展望了高校科研管理改革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科研管理改革;互联网+;大数据

一、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需要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为创造科技创新新环境,进一步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转变科研管理的模式,提升科研绩效,国家出台了多个科研领域实施改革措施的文件。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2017年财政部会同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财科教[2017]6号)。2018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各项改革措施方向一致,本质是在科研管理上提升科研自主权,并且提升科研绩效,可以用2016年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放管服”的概念来概括。所谓“放管服”,具体是指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1]。体制改革,技术提升是基础,也是驱动力。在如今的“互联网+”的时代,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实现现代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2]。以下,结合“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以“放管服”的改革为基础,谈谈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若干问题、改革措施建议及挑战。

二、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模式封闭,效率较低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仍旧以学院、学科和项目为基础,虽然多数高校通过创建科研管理平台实现了科研数据的信息化,但是其管理模式单一且封闭,缺乏开放性,导致各学校、学院、学科乃至研究人员之间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这样分散研究的科研模式[3],一方面不利于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无法整合各科研要素,推动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同时,高校科研管理平台的科研数据录入仍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包括项目申报,成果统计以及经费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也较低,难以满足爆发式增长的科研数据管理要求。对于具体的项目管理时,各审核和验收程序繁多,不仅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抑制了创新动力,也直接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二)科研管理缺乏灵活性,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单一,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研管理中,对于科研人员,仅给予有限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同时对于经费的管理更是偏于保守,缺乏灵活性。比如项目预算中没有编制的内容在实际费用支出后不给予报销,并且经费报销过程需要层层审批,以防止在经费使用上“出问题”。这严重打击了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开展报销难度较大的科研活动如野外调查采样时异常谨慎甚至取消,最终将会影响科研进度和科研成果质量。

高校科研管理中,对于科研绩效的评价,通常只重视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比如项目、专利、论文、人才称号或获奖等等,难以全面评估成果的价值,特别是忽视了成果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价值评估,导致科研人员重视基础科研,科研成果多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推广和转化效率较低。

高校科研管理的激勵机制一般也与项目、专利、论文、人才称号和获奖等有关,虽然对于科研的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普遍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不顾科研发展规律急于论文的发表,甚至出现科研造假的学术不端行为。再者,高校激励机制对于项目和文章的认定存在第一排名问题,往往缺少对科研团队工作的认定,导致科研人员在项目合作时积极性欠缺,科研团队松散,不利于科研创新活动,也不利于项目管理。

(三)科研与市场交互性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

目前,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和验收等环节以同行专家评议为主,缺少对市场技术需求信息的真正了解,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影响了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此外,由于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仍以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评估为主,缺乏对科研成果的社会和市场价值评估导向,这也导致了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时更注重基础研究,同样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四)科研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财务人员缺乏关联性,导致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活动脱节

科研项目与教师考核、职称评定以及科研奖励关系密切,所以科研人员会尽可能争取科研项目,但是因为和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缺乏关联性,导致科研项目研究、科研项目管理以及科研经费管理之间的脱节,科研管理人员不了解科研发展规律,导致唯成果论,评价单一。财务管理人员不了解科研项目实际需求,导致科研人员陷于各种经费报销程序中,影响科研进度,这点在科研管理中尤为突出,这也是为何已有多项关于财务管理政策改革方面的文件出台。

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编制和后期报销总是科研人员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财务知识,一方面在预算编制时会难以全面真实覆盖科研活动所有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各项目预算编制项目和高校财务管理项目以及实际科研活动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后期财务报销存在各种问题,不仅影响项目经费使用效率,从而影响科研创新活动的进度,也可能会最终导致结题结果与预算编制的不匹配,科研成果滞后。当然,随着国家出台的各项项目经费管理政策的改革措施发布和实施,该问题有所改善,但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存在。

(五)科研管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方式还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管理的目标和重心是与重大发现相关的科研人员、项目和成果[4],管理的对象是科研人员,缺乏对科研人员的尊重,主动服务意识较弱,缺少主动收集和分析科研信息的能力,缺少与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在科研创新上的沟通交流能力,甚至有些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政策和程序尚不清晰,显然这些都不符合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知识体系“去等级化”知识创新“趋于平等化”的大众创新的科技创新管理要求。

我国高校在科研管理上大多都实行了学院二级管理模式,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好[5],主要原因是缺乏真正的主动服务意识,特别是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大多数工作内容仅限于传达科研部门的各类通知,收发或提交项目申请或验收材料,统一进行材料的签字盖章,汇总统计项目信息等等被动的常务性劳动,并没有真正为科研人员构建咨询和交流的服务平台,提升科研项目管理的效率。这种线性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满足如今“互联网+”的网状知识体系的管理要求。

三、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更有效的科研管理平台并开发移动程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合作

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应该将其开放、协作、非线性等思维模式融入科研管理中,从而促进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比如建立更开放更完善的科研管理平台,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程序,开放科研数据共享,加强科研人员之间交流,打破学校、学院、学科甚至科研团队之间的壁垒,促进联合创新。“互联网+”的时代下,科研管理平台不仅要实现科研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也要提高科研人员使用的便捷性。

(二)加强校企之间科研信息交流,拓宽项目经费渠道,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构建对外的科研信息平台,同时主动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增强高校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项目立项阶段就保持针对性,并使最后的科研成果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场和社会,使高校科研管理平台成为高校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通过对外的科研信息平台,还可以转变单一的科研经费筹集渠道,例如形成多企业共筹资的科研众筹项目模式,解决科研经费问题,促进成果转化[2]。

(三)以信任体系为基础,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健全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国家连续发布了关于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文件,改革方向很明确,即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科研自主權和财务自主权。李克强总理也曾讲话强调“要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目前改革正在进行中,科研人员因研究需要变更技术路线,仅需要简单备案;在项目预算编制时简化科目,并实现因研究需要部分经费科目打通使用,也仅需简单备案;在项目过程管理和验收时,尽量简化,合并财务和技术验收。相信这些放权政策实施,会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快创新成果产生。2019年,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了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不设经费科目比例,将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的经费自主权[6]。

破除“五唯”在文件中已经体现,但在现实中目前难以完全杜绝,重要的是不唯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以后,新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如何替代原有的指标体系,外部环境不改,单单一家高校是难以推动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考量,从而减少目前高校科研因为绩效评价体系而重基础轻应用的现象,增加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高校也同时需要构建更合理的激励机制,改变以往多惩罚少激励的机制,并改变目前仅对项目负责人或文章第一或通讯作者的认定现状,合理评估团队贡献,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个体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科研团体的协作,促进联合创新。

(四)转变科研管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提供个性化科研服务

为了适应如今“互联网+”时代知识创新的模式,科研管理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其本质首先是转变科研管理对象。之前管理的对象是科研人员,所以在秉持着一种“有罪轮”的基本前提下,过度运用公权力,使科研管理既复杂又僵化。现在的管理主体应该是科研事务,对于科研人员,科研管理者则应秉承着一种“信任”的前提,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科研人员的尊严,更可以确保科研活动更多地能够按照科研规律进行[7]。这种改变意味着我们必须彻底转变科研管理的思维。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如大数据技术,可通过追踪科研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避免科研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为构建科研人员信任体系,打击学术不端提供技术支持[8]。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体系的变化,更多的科研项目从需求到指南到实施都在向行业顶尖汇聚,科研的权重在进一步向985高校和专业科研院所集中,为便于更多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和子课题,在科研管理中需要给青年教师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应该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通过个人终端,收集、存储、整理和分析科研项目及科研团队信息,可实现科研管理的多样性,给每一位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的科研服务,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活力。

(五)增强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协作

高校科研管理需要加强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交流协作,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构建交流和分析平台,实现信息互通,特别是在一些科研管理政策制定时,避免在项目管理与科研人员的科研规律脱节,以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同时,科研管理人员主动获取并分析科研信息,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费编制,与科研人员一起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项目针对性,增加经费编制合理性,加快科研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

四、高校科研管理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科研管理理念转变的挑战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对科研人员缺乏信任和尊重,没有主动服务的意识。而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的要求需要管理人員彻底思维,提升服务态度和质量,从以前行政命令式服务转变为遵从科研活动规律的主动式服务,更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成为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来源,辅助科研数据分析,并成为科研人员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沟通桥梁。

科研管理改革需要在充分信任科研人员基础上实施“放管服”,但多数管理人员在心理上担心“一放就乱”,害怕出问题,一时难以实现对科研人员的充分信任,且通过“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构建的科研人员信用体系也需要时间,这将成为科研人员管理理念转变的障碍,对于科研管理改革措施的落实来说,是一种挑战。

新时代的科研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去适应新的管理模式,相比老的管理模式,能力要求和工作量明显提高,也会阻碍部分管理人员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对科研管理改革形成挑战。

同时,科研评价体系和国家需求依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高校在评价指标上依然沿用着以欧美先进国家为主导的创新指标体系,评价的要素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国家在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要务没有直接挂钩。

(二)科研管理技术需求方面的挑战

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科研人员需要学会利用各类科研信息和数据,加强交流合作,加强成果推广和应用,这就对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坚固自身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和眼界,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同样,新的管理要求促使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必须熟悉科研管理的各项流程,熟悉科研管理平台软件的操作及维护,掌握科研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技术。

此外,高校大多建立了科研管理平台,但是各平台之间的数据兼容性较差,如何实现科研数据标准化,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各平台之间的共通共享需要进一步研发。新的科研管理模式还需要建立科研人员的信用体系、更完善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如何利用“互联网+”的通信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来实现,也是一种技术上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孙月玲.“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2):4-5.

[2] 唐圣姣.“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4,111-113.

[3] 吕萍.科研项目管理现状、问题与改革对策——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分析视角[J].北京教育·高教,2018,(2):79-82.

[4] 闫奎铭.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转向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01-106.

[5] 范碧薇.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科技, 2018,45(4):24-25.

[6] 王守军.从“放管服”改革看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变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9,(5):10-13.

[7] 蒋悟真.科研管理政策改革释放的法治信号解读——以《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为例[J].法学,2018,(10): 120-129.

[8] 周升.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89-91.

猜你喜欢

大数据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