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1-01-25黄滢
黄滢
[摘要]项目组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内容部分加强了教学研究,并对其修改内容与特点进行分析。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基本原则,持续促进新教材中法律基础的教学体系转化和理念更新,安排好法律基础部分的学时分配,重视法律知识传授中宪法的主体地位,补充适当的部门法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法律知识的学习到法治思维的形成,达到培养德法兼备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1—0088—04
为了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大学生了解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融入教材,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律基础知识部分有大幅度的修改。如何吃准吃透教材,加强基础理论和重要实践问题的研究,努力实现自身教学体系转化并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服务,这是现阶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新的思辨型教学任务。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法律基础知识部分修改概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自2006年正式使用,截至2018年6月,经历了9次修订。其中,2012年第五轮修订版未出版。2018年版教材总共为六章,沿袭原有的内容体系,全书依然秉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大内容体系,将社会规范体系与习近平总书记许多重要论述结合在一起。2018年新版教材将2015年版的法律基础知识部分由三章合并为一章,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内容,对法治思维、法律权威、法律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进行了精简和修改。修改后的内容显现为篇幅所占比例有所提升,将相对零散分布的知识点集中形成系统、完整的法律理论知识体系。根据第六章内容设置,可将法律基础知识部分主线归纳为:法律基本知识、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法治思维、法律权利和义务。该教材结合了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及时将新修订的宪法内容编入教材,避免了教材内容的滞后,为培养具备法治素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
与2015年版教材相比,2018年版教材改动幅度较大。首先,法律基础不再割裂式地从属于各个部分教学内容,而是凸显了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体系性和完整性。在第六章内容中围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而展开,将规范准则划分为道德和法律两大块内容。其次,将十九大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宪法修正案内容纳入,便于学生结合时事政治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再次,知识认知的脉络也比较清晰。2018年版新教材设置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先让学生了解法律的语源、特征,了解社會主义法律的本质及运行。接下来介绍宪法的地位及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让学生对我国完整详备的法律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谈法治,解说依法治国的内涵与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最后是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法律权利义务。整个教材体系可以说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修改的一大亮点。
二、法律基础内容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知识点讲授的整体性
传授法律基础知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任何知识体系的构成必须注重其系统性和整体性。相互衔接的知识系统的断裂,造成学生法律认知不全面,无法通过思维引领导入行为选择。如何给学生讲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框架,介绍好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下功夫。法治知识框架的搭建,既有利于往里增添诸如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等具体信息,又可以给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设置边框,避免规则适用的越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整体性、理论性的高度对自身法律基础知识进行审视,从全局性去调整自身的思维模式,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从法律一社会主义法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的。以立法工作为例进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内容之一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讲究的是形成高效统一的法律系统,这就要处理好立法等级效力的问题,处理好法律体系内部协调一致的问题,处理好法律体系吐故纳新的问题,处理好法律与政策关系的问题,处理好立法后实施效果的问题。以上问题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再做出分析阐述,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以达到让学生感性接收信息、理性逻辑分析、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法治理念的培养应贯彻整个教学过程
法治理念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受到各个上层建筑的影响,它是人们对于法律、法治体系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认知与价值情感,法治理念从很大程度上对现代法治框架的实施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法治理念的培养应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运用,除了立足于本章节,也应结合其他章节的相关知识将法治理念进行深层次融入,这样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一,法治理念的培养应注重法律知识的理论性。任何理念的形成必须扎根于信息构建的基础之上,只有整体、全面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发自内心地拥护,并外化为行为,真正达到遵法守法的目的。其二,法治理念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理念相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法治理念的树立也应当与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古代传统的立法者要求在制定法律和国家政策时要把法治和德治统一起来,这对于整个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人民形成共同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去谈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谈理念,可革故鼎新,让学生学习更加得心应手。其三,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源于公民的内心信念,是公民法治情感认知最高、最为核心的体现。卢梭指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引学生处理日常社会关系规则适用的时候,应首要想到法律规则,形成遇到事情想法、处理事情用法、责任承担依法的思维。要将法律规范贯穿于社会事项处理的始终,避免其他社会规范的左右,守卫法治底线的壁垒。
(三)引导学生发扬学思并进及力学笃行的精神
课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为法律规范不是现实生活中随手拈来的素材,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要形成法治认同,必须让学生觉得这是合理的、可在处理社会冲突与纠纷中实际发挥作用的。这种认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择取典型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能心领神会,融入自身的价值评价体系中,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首要规则。力学笃行要求学生们不仅仅是学,更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践履。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使民众通过个案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大至治国理政,小至个体纠纷,通过具体的法律事件带领群众知法、信法、尊法、守法。鼓励学生多去关注各种法律信息输送渠道,包含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了解基本法律内容,并有自己独立的分析见解。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可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宣传等活动,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第一时间给予他们指引与解答,进一步丰富法律实践的内容。
三、新教材法律基础内容的教学体系转化与理念更新
(一)紧扣课程教学目标做好学时分配工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将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教材分为绪论和六章,前五章是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内容,法律基础部分仅仅占一章。但是不能单一地以章节多少和内容长短来评价其重要性。第六章将之前散布于各章的法律基础知识内容拾掇起来进行重整,使其更完整并构成体系。其涵括了社会主义法律的介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养法治思维、法律权利义务等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消化、接受这些知识点,需要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总设计,将各个知识点由面到点一一讲解清楚。包含补充必要法律知识、部门法知识点串联、经典案例解读、道德与法律两大社会规范的厘清、观摩庭审了解程序法等事项,需要任课教师重视整个“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环节,教学目标设置明确,知识分布均匀,这样才能高效完整地完成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任务。因此,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时间安排应当占总学时的1/4至1/3为宜,这样可以解决章节少、内容多、教学难度大等问题,让任课教师在吃准摸透的基础上充分地对法律基础部分知识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们加以重视,并能切实达到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目的。
(二)法律基础部分讲授注重宪法教育的核心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同时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效力最高,任何法律法规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宪法内容的传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
2018年1月,《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经过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这次宪法修改,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为了适应我国发展制定出来的。除了讲授好传统的宪法的形成和发展、宪法地位、基本原则、宪法确立的制度等内容外,还应当结合新的宪法修改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讲授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首先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宪法,其次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再次是国家主席任职期限的修改原因,最后是全国和各地方增设监察委员会的目的和运行设置。每年的12月4日为我国的宪法日,可以结合宪法日的宣传让学生接受宪法知识的洗礼。可采取宪法诵读的方式,也可以设计图文并茂的“宪法与我的一生”知识点,更好地拉近学生与宪法的距离,让他们感知宪法的权威和魅力,拉近学生作为公民与宪法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宪法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让学生产生信赖情感,坚定法治认同,最终升华为持久恒定的法治思维。
(三)补充实体法律部门部分法律基础知识
新版教材修改后更为精简,将原来2013年版的部分实体法律制度内容删除,部分法律内容以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形式归类到第六章第六节中。这种体例的编排,优点是从总体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角度进行了归纳,缺点是会使得学生不好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出处和具体的规定,容易将各种内容混淆。其虽强调了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基本知识作为法治思维构建的前提,容易造成学习断层,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如“刘大蔚购买仿真枪案”中,当事人不是不知道购买枪支犯法,而是在于不理解我国刑法关于走私武器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和具体规定。任何个人理想规则的期待要与法律法规相符,这也再次提醒我们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当在实体法律部分增设必要的实体法知识点。由任课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认知程度、教学进度、学习反馈等进行调整。拟增加的法律基础知识有: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婚姻法基本知识、劳动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消费者权利、合同法基本知识、刑法基本原则和刑罚等。这些知识点贯穿了学生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基本法律关系,可对个人行為进行合法性调整。其将普通人一般会经历的,诸如婚姻关系缔结和解除、签订合同、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权利行使、犯罪风险的预防等种种行为基本涵括其中;生动又实用地充实了教学内容,督促其以正确的方式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
(四)引导学生由知识掌握到法治思维形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能运用法律规则、法律方法认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零星的法律知识。他们基本都有向往法律、学习法律的热情。
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过程首先是通过感官获取信息形成感觉,其次是在脑海内部将信息加工整合形成知觉,最后才总结出事物的特征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法律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笔者认为,不建立在基本知识学习基础上的教学行为,却期望其如同“空中楼阁”般去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是不现实的。法治思维必须是建立在公民基本法律常识的掌握、经典案例解读、法律实践等大量活动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后,应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将社会事项纳入法律规范中进行思考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关注在大学生中常见的道德泛化现象。在社会规范适用中,学生通常呈现的是他们对道德与法律无法区分的状态,故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梳理好它们的关系。两者的关联应当先说清楚,如道德与法律同为上层建筑,均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如法律某些涉及公序良俗的内容源于道德。如果说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分界线的话,那也是一条隐秘的、看不见的分界线,而不是公开的对抗。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两者不能混同,不能用道德思维代替法治思维,必须严格对两者进行区分。否则将社会上本应该由法律调整的东西变为道德审判,惯性地用道德规则取代法律规则,就会将法治思维不知不觉又变为德治思维。比如2015年,河南新乡一名大学生猎捕1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半。该事件见诸新闻报道之后,舆论中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判刑太重,大学生不认识珍贵动物,应属于无心之失。这是一起典型的以道德评价取代法律评价的事例。结果检方后来公布的信息却证实,这位非法售卖燕隼的大学生了解这种鸟的习性和价值,同时也知道燕隼是国家保护动物且以营利为目的对其进行售卖,这才督促民众回到法治视角再次对这个事件进行审视。此种热点案例凸显了公民思维模式的偏好,且并不鲜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帮助其辨析两者的关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法治思维是极其必要的。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的修改,重新对教材进行梳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我们要始终如一地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知识讲解为基础,抓住宪法教育的重心,通过学时重新分配、实体法律知识补充、社会规范区分、法治底线确立等方式,使大学生由学习法律知识最终到形成法治思维,并使其思想和行径符合社会治理视域下对公民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刘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