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以河南三大精神文化为例

2021-01-25岳鹏珍

关键词:红旗渠焦裕禄河南

岳鹏珍

(河南工业大学 机关党委,河南 郑州4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青年学生是民族复兴大任的主要力量,是文化自信的主要传承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河南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中原文化和红色文化,以及在国内名列前茅的高校学生数量。河南高校如何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是本文探究的焦点。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是河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原的人文精神,并称为河南三大精神。中共河南省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会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是极具代表性的河南三大精神文化[2]。2018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弘扬三大精神[3]。三大精神文化是河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导向,具有激励青年奋斗拼搏、形成健康人格的作用。一方面,学习河南三大精神,要真正地将三大精神内化为青年学生坚定政治立场[4]、播种思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之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更加广泛、持久、真诚的信仰。另一方面,河南三大精神文化可以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中,融入日常生活准则中,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行动源泉。

1 地域文化资源、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的阐释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并经过长期积累的包括观念、风俗在内,具有自我特色的诸多文化元素的总和[5]。地域文化具有空间性、传承性、通俗性、独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对生活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群体产生不可磨灭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地域文化资源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河南地域广袤,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涵盖历史、传统、民族、红色、精神、建筑、诗词等文化资源。本研究所指的地域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具有红色特点的地域文化资源,其代表为河南三大精神文化,分别是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其中,焦裕禄精神发源于兰考,红旗渠精神发源于林州,愚公移山精神发源于济源。

1.1 焦裕禄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焦裕禄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担任兰考县委书记的党员焦裕禄同志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改善兰考贫穷落后面貌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的高度概括[6]。1990年,习近平曾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2009年和2014年间,习近平三赴兰考,多次强调焦裕禄精神河南“得天独厚”,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7],并将其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8],“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9]。康凤云和黄仁森指出,焦裕禄精神对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价值[10];路佳坤也提出,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有助于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11]。焦裕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品质和精神实质高度匹配,是中国共产党优良品质的体现,是党的干部本职工作中高尚情操的再现,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写照,更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1]。

1.2 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穿越太行山,斩断浊漳河。1960年到1974年,10万英雄儿女历经14年奋斗,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锻造了红旗渠精神[12]。红旗渠精神可以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13]。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2]。毕明阳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鲜活教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14]。红旗渠精神蕴含的价值理念,传承着共产党的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着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可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5],为新时期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1.3 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愚公一家的出行去路,愚公带领全家人坚持不懈地移山,惊动山神感动上天,最终山被移走的故事。毛泽东曾将“愚公移山”写进中共七大闭幕词,号召全党排除万难夺取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愚公移山精神可以概括为:敢想敢干,敢干敢为,团结奋斗,依靠群众,务实重干,勇于担当,坚定信心,持之以恒[16]。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代持续激发新的活力,激励着人民群众不断奋斗:“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等等。愚公移山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为广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实现远大理想发挥着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作用。

2 河南三大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融入青年的终身发展,对其思想意识、情感发展、行为举止等有重要作用。河南三大精神文化分别讲述一名县委书记的事迹,一群林县人民的奋斗故事,愚公一家人的移山壮举。虽然他们的精神内涵不同,但河南三大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度:发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民族精神,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1 基于传统文化的发轫成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轫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个倡导”,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新时期,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7]。另一方面,在新时期,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河南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区域代表之一,是中原文化的缩影。河南三大精神文化承载着河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主要内涵,是中原人民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源,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的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河南三大精神文化都是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概括的文化体系,河南三大精神文化是具体的文化载体,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

2.2 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行为导向,为人们提供精神力量和支撑。河南三大精神文化蕴含的精神品格处处可见,尤其是代表人物焦裕禄、愚公、杨贵等展现的知难而进、实干兴邦的拼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相符合,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面对贫困的兰考,焦裕禄发出越是困难越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决不离开的誓言;面对移山的重重困难,愚公发出“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感叹;面对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老书记杨贵带领林县儿女用奋斗铸就辉煌,以实干成就梦想。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面对困难、面对挑战,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实干兴邦等精神品格。

2.3 实现伟大复兴的追求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目标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河南三大精神所诠释的服务人民的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和理想信念。河南三大精神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终极目标都是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的范围更广,河南三大精神文化具有地域性。焦裕禄同志十条工作法和干部十不准,“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桐树,彰显了一名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红旗渠“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奋斗足迹,呈现了林县人民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决心和信心。新时代的愚公精神不断地诠释新的内涵:脱贫攻坚战一线的驻村干部,在田间地头做网红直播带货,造福一方;新冠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奔赴疫情前线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诺言。

从现有的标准中,遵循数据资源采集的标准,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来看,制定出基于数据信息标准的相应标准规范。从实际出发,合理有效运用相关科技手段,采取各类信息的收集和实时检测等。真正强有力地对水利信息化建设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制定标准时,要符合国家标准,并以权威信息为主要来源合理安排。切实保障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序进行。

3 对河南三大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河南高校青年学生对河南地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问卷,对河南某大学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到有效问卷482份,抽取30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结果分析如下。

3.1 青年学生对河南地域文化资源有了解但不全面

关于“河南地域文化资源是否丰富”,93%的学生认为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丰富。90.9%的学生了解河南地域文化资源,能说出至少一项较为具体的河南地域文化;65.7%的学生能说出2项具体的河南地域文化;47.5%的学生能说出3项具体的河南地域文化;23.8%的学生能说出4项具体的河南地域文化;9.1%的学生不太了解河南地域文化资源。96.2%的学生认为河南地域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可见,学生对河南地域文化资源的了解较为普及,并且认为其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具体的地域文化资源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关于对河南地域文化获取途径的调研发现,68.4%的学生认为,河南地域文化宣传教育具有局限性。首先,其获取途径主要为网络新媒体平台(62%)、影视作品(35%)、实地参观学习(27%)、家人朋友的讲述(21%)、室外广告宣传(15%)、教师教育与专家讲座(13%)、校园橱窗宣传(11%)、校园红色社团(8.9%)等;其次,对于带来影响或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了解方式,72%的学生选择实地参观学习,54%的学生选择新媒体宣传,37%的学生选择影视作品,29%的学生选择教师教育。由此可见,线下的实践学习由于能带来较强的体验感,学生的认可度较高。随着网络普及,传统的教育方式相对落伍,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教育方式占据较大比例,更受学生欢迎,新媒体的教育价值优越性日益凸显。

3.2 青年学生对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的知晓度存在差异

对于“河南省三大精神文化是什么”,回答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的有180人,占总人数的37.5%,其中河南籍青年学生占66.7%。回答“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占总人数的33.3%,仅答出“愚公移山精神”的占8.3%,仅答出“焦裕禄精神”的占4.2%。对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的了解,河南籍学生比非河南籍学生的熟知度高,说明地域文化环境对本土人群影响较大,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谋而合。青年学生对三大精神文化的知晓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焦裕禄精神(75%)、红旗渠精神(70.8%)、愚公移山精神(45.8%)。可见,青年学生对河南三大精神的了解存在差异性,尤其是愚公移山精神,知晓度较低。

关于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的发源地,从图2可以看出,答出“兰考”的占总人数的72.9%,答出“林州或者红旗渠”的占58.3%,答出“济源”的占20.8%。对三大精神发源地的了解从高到低依次为:兰考(焦裕禄精神)、林州或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对三大精神文化发源地的了解与对三大精神的了解顺序一致,但与三大精神文化相比,对其发源地的了解, 差异性更大。

图2 青年学生对河南三大精神文化发源地的认知情况

从图1和图2中可以发现,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知晓度和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的知晓度与前两者相比差距较大。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精神是寓言故事,没有实际载体”“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度学习不够”“地域文化的宣传力度欠缺”“社会实践参观学习接触较少”“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加强”。可见,文化底蕴、地域特点、政策引领、学习教育、宣传引导、实践考察等,都对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的知晓度产生了影响。对于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的了解存在的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也需要引起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重视。

图1 青年学生对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的认知情况

3.3 青年学生认为高校需加强河南三大精神文化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合

对于“你如何看待河南三大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关系”“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区域文化方面的情况怎样”,所有参与调研者都认为,两者之间有相关。通过关键词汇、重要语句的整理,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二,高校需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学生普遍认为,河南作为一个“中部文化大省”,其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良条件。但在高校教育中,对地域文化的宣传不够充分,“课堂教学资源受限”,校园文化宣传“没有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学生往往是从家庭、影视资料、景区宣传等渠道了解河南三大精神文化。学生希望学校“加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增加“实践课堂体验”,通过对河南本土精神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借鉴,更好地指导个人,塑造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河南地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析

“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才能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扎根下来。”[18]教育首先要考虑对象,对青年学生的教育,首先要适应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认知认同才能深刻把握,情感认同才能自觉信仰,行为认同才能自觉践行[19]。经过前文的陈述,并结合调研结果,对通过河南精神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借助网络新媒体实现“小微大联盟”宣传一体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线上阵地

关于河南三大精神文化,青年学生对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的知晓度较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焦裕禄精神扎根河南人民心中,提起焦裕禄可谓家喻户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河南到焦裕禄纪念基地参观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另一方面,跟拍十年的《红旗渠》纪录片成了最好的“史书”、教科书。由此可见,宣传引导、榜样引领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此外,2019年河南共青团官方微信平台推出了一期“三大精神代代传,争做出彩河南人”的H5微课,后台留言表达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数不胜数。显然,这种采用视频、微课、H5等网络新媒体的创新宣传模式,通过简易的方式、感人的画面、生动的故事,实现情感认知的网络新媒体路径,可以实现从理论学习到情绪唤醒的环境营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采取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校新媒体运营十分火热,校院两级的新媒体宣传平台,数量庞大,覆盖师生群体广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媒体传播路径。高校可以有效运用新媒体,引领各院系新媒体平台,实现“小微大联盟”,运用新媒体的鲜明特色,推进河南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准则。

4.2 融入高校“三大课堂”,形成知识、态度、实践“三位一体”的价值认同

在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的知晓度,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发源地都是最低的。究其原因,不排除对愚公移山精神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这一点儿,但流行歌曲有《愚公移山》,语文教科书中有《愚公移山》,影视作品也有《愚公移山》,为什么青年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文化的熟知度不高呢?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愚公移山是出自寓言故事,学生误以为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没有实际载体。而与此不同的是,青年学生经常到红旗渠、焦裕禄纪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培训学习等活动。可见,将三大精神文化融入课堂,是最快捷有效的价值认同途径。

高校可在“三大课堂”中纳入河南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开启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第一大课堂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管理队伍所营造的课堂,诸如班会、团日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种校内外兼具的“思政大课堂”。学生通过在思政大课堂的劳动实践,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内化。第二大课堂是“两课”和专业课大课堂,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各种专业课。“两课”讲堂中,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体系较为成型,而专业课堂因其学分高、课业重,在学生心目占据重要地位,在价值观培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专业课程可以有机地将地域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思想传导、价值融合,如中原文化家具的设计,地域文化的产品设计,民间艺术的公益宣传,农副产品的生产改良、包装、运输、营销,优秀人物典型事迹的专访,经典故事的歌舞改编、词曲再创作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生自主性的学习转化,既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又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大课堂是党校、团校课堂,也是高校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发展党员的政治教育基地,为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而设立。高校可在三大课程中确立培育河南地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劳动实践三位一体的价值认同,使之更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

4.3 创建“校园文化名片”,建立健全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高校可以依托河南三大精神文化或其他地方文化资源,创建学校特色的品牌名片,如树品牌文化、立品牌项目、建品牌场馆等。创建的过程,正是学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高校既可以与红旗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焦裕禄纪念馆、愚公移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达成教育合作平台,也可以结合所处地区人文地理环境,探索品牌文化,锤炼品牌项目,根据自身条件创建具有河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场馆。如南阳师范学院校园内的恐龙化石博物馆、南阳玉文化博物馆,河南工业大学校内的粮食博物馆、校史馆等,在入学教育日、校友返校日、校园开放日以及一些重要节日活动中发挥作用。这样做,青年学生能提升文化自豪感,也能感受到校园独特的魅力,更在游、学、研中耳濡目染河南地域文化,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高校可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细则等,为校园文化名片“保驾护航”,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是文化品牌的申报、维护、使用、管理等政策规定,要符合高校师生需求,更好地发挥品牌效应和品牌功能。如品牌项目申报后,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其次,可以制定劳动周制度,学生深入相对应的场馆当讲解员、卫生员、播报员、引导员等,开展义务劳动。最后,关于校园文化的创建可以纳入学生手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落到日常行动,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得到践行和弘扬[21]。高校将河南地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规章管理体系中,制定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推广的过程也是一种践行,接受的过程就是一种行为价值准则的内化。

从《列子·汤问》里走出来的愚公移山精神,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精神,到巍巍太行山缓缓流淌的红旗渠精神,都在用生动的画卷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为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了良好基地。同样,高校可以开创线上“小微大联盟”一体化宣传育人体系,启动线下“三大课堂”三位一体的价值认同培养体系,完善落实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体制,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影响新时期高校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和文化观,激发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红旗渠焦裕禄河南
《红旗渠》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焦裕禄精神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