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2021-01-25郑军,秦妍
郑 军,秦 妍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的重要途径[1]。农村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事关农村居民的幸福[2]。农村养老保障属于公共物品领域,因而在其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政府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财政责任[3]。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养老方面的财政支出规划也在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底,2019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达到了52342 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支出比2018年增加了5284亿元[4],政府相关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地区,且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对财政支出结构如何影响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如何调整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以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缩小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等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从财政支出角度出发,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建立固定影响效应模型,研究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明晰财政支出结构导致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原因。
1 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国外早期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当今学者研究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关系指明了研究方向[5-7]。目前,国内学者基于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主要研究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衡量标准、提升困境以及发展程度等方面,认为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与财政支出结构分配不合理是造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整体比较落后的主要原因[8-10]。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研究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村养老压力的增大,社会养老保障事业面临巨大挑战,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首先,在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衡量方面。国外有学者认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可以用养老金相关变量衡量[11];国内学者则采用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或养老金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12-13]。其次,在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作用机制方面。社会保障支出和医疗支出的增加,促进了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14];教育支出及科学技术支出的增加,使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速度加快[15-16]。最后,在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方面。国内学者多集中于研究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养老保障水平差异,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落后于中部地区,且同一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17-18]。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财政支出结构是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19]。
关于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衡量标准、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作用机制、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给予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但对财政支出结构如何影响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因此,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其一,尝试从财政支出结构角度出发,研究保障性财政支出和投资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作用机制;其二,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总体上分析保障性财政支出和投资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其三,从个体角度出发,引入固定影响模型,研究保障性财政支出和投资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影响。
2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目前,国内学者采取多种方法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了划分[20-21],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选择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来分析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机制[22]。
结合我国农村现状,对于资源有限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保障性财政支出,不仅可以缓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品质[23],还可以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24],带动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投资性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影响劳动需求,可以提高技术进步率,提高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25]。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好的医疗水平和教育水平,投资性财政支出会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也加大了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
为了更好地研究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笔者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杨芷晴、杨斌、杨霞等人的研究[26-28],尝试构建包含政府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影响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理论模型。
在生命周期理论下,消费者一生消费的现值取决于其一生收入的现值即:
(1)
其中,Ct、Yt、T、r分别表示个人的消费、收入、生命周期以及银行贴现率。从而,对于消费者追求效用U(C1,C2,…,Ct)的最大化有:
MaxU(C1,C2,…,Ct)
(2)
结合李超、宫锡强、王烜等人的相关研究[25,29-30],认为农村地区居民在t时期的收入将受上一期收入Yt-1、储蓄St-1和经济水平A的影响。当将政府财政支出纳入考量范围时,政府保障性财政支出G与投资性财政支出I增大,解决了农村人口部分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个人收入。因而有方程:
Yt=Y(Yt-1,St-1,A,Gt,It)
(3)
一般,农村居民在60周岁之前,其工作收入大于消费支出,因此可以得到正储蓄;而60周岁之后,其工作收入少于消费支出。因此,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农村居民60周岁以后消费总额的现值要与60周岁以前储蓄总量的终值相等。假设农村居民的储蓄率为s,则农村居民t期的储蓄额为:
St=sYt=sY(Yt-1,St-1,A,Gt,It)
(4)
而60周岁之后,农村居民一部分消费支出还取决于养老金P的终值。结合(1)(3)(4)式,可得农村居民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为:
(5)
结合(5)式的约束条件,得出农村居民效用最大化拉格朗日函数为:
L(C1,C2,…,Ct,λ)=U(C1,C2,…,Ct)+
(6)
将(4)式代入(6)式,并对(6)式进行一阶化求导,最终得出消费水平与养老金水平的关系为:
Pt=P(Ct,Yt,St,A,Gt,It)
(7)
养老保险金需求是为保证老年人口基本生活而支付的养老金总量,因而可以用农村60周岁以上人口购买养老保险的数量与农村6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的乘积表示[31]。因此结合(7)式,考虑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因素,将消费、储蓄和收入水平因素置于随机干扰项中,最终得出理论模型如下:
Rpsl=α0+α1G+α2I+α3PW+α4A+μi
(8)
其中,Rpsl、P、W分别表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农村60周岁以上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的数量。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认为保障性财政支出和投资性财政支出能够影响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因此,结合以上理论研究,笔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增加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有利于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H2: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水平受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异;减少投资性财政支出,能够缩小地区间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差异。
3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首先,对于因变量的选取。我国学者在研究养老保障水平时,多采用社会保障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养老保障水平的度量标准[12]。因此,笔者选取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作为因变量,并用农村居民养老金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13]。
其次,对于自变量的选取。其一,在保障性财政支出方面。一直以来,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中都占有很大比重,它的变化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10]。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大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32]。因此,笔者在衡量保障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时,将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作为自变量。其二,在投资性财政支出方面。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使贫困家庭子女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其长期收入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33],这将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进而达到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目的。科学技术支出也是政府投资性财政支出的一个方面,科学技术支出的增加,可以提高技术进步率,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最终达到影响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目的[25]。因此,笔者在衡量投资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时,将教育支出和科学技术支出作为自变量。
最后,对于控制变量的选取,结合相关文献[27,34],笔者选取经济发展水平(X5)与农村人口比重(X6)为控制变量。
笔者通过《中国统计年鉴》、EPS全球统计数据库,收集了我国部分省区市(不包括香港、台湾、澳门、海南、新疆和西藏)(以下简称28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并据此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3.2 模型设定
3.2.1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
基于杨斌等学者的研究[27],笔者认为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为了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总体影响程度,笔者结合理论模型,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Y=α0+α1X1+α2X2+α3X3+
α4X4+α5X5+α6X6+μi
(9)
其中,Y表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X1、X2、X3、X4、X5、X6分别表示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比重。
3.2.2 运用固定影响模型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影响
为了明晰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笔者引入固定影响横截面模型,用于区分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个体影响。建立模型方程为:
Yit=ai+biXit+μit
(10)
其中Yit表示不同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变量Xit(i=1,2,…,6)分别表示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比重。
3.3 样本描述性统计
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对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结合以上理论假设以及变量选取结果,对2010年至2018年我国28省区市的各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2010—2018年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4.1 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影响分析
笔者利用Stata软件对2010—2018年我国总体数据以及28省区市面板数据(相关变量总数为252个)进行处理,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固定影响横截面模型,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密切相关。
4.1.1 模型结果描述
表2反映了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模型估计结果。结合表2可以看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以及教育支出的P值都不超过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保障性财政支出、投资性财政支出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是正向的。
表2 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影响结果
4.1.2 模型结果分析
保障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用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影响的总效应表示。投资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用教育支出与科学技术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总效应表示。从我国总体情况来看,保障性财政支出和投资性财政支出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H1成立。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因此,明确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完善财政支出分配体制,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在国家的强力号召下,从基础养老金月标准看,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北京市农村居民月基础养老金最高,达到了800元;广东省次之,为170元;中西部地区月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多在100元左右[35]。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障方面的投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随着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的增加,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就业技能不断提高,减轻了农村人口的养老压力;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得到了保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因此,增加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
4.2 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关系分析
在研究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关系时,笔者通过建立固定影响横截面模型,比较不同省份之间的固定效应,判断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影响差异。
4.2.1 模型结果描述
从表3结果可以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的系数分别为1.023、0.346,表明保障性财政支出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存在正相关关系;教育支出系数为0.172,科学技术支出系数为-0.207,表明投资性财政支出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表3 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
4.2.2 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对以上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保障性财政支出的变化是引起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保障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存在程度为1.369的正向影响,投资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存在程度为0.035的负向影响。因此,假设H2成立。
从28省区市的具体情况来看,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支出是引起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当增加保障性财政支出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使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差异逐年缩小。科学技术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是负向的。市场主体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政府投资性财政支出增加时,技术进步率的提高会促使企业雇佣具有高技能的工作者,而多数农村居民靠劳动力为生,面临失业的风险会更高,可支配收入变动幅度变大,影响农村家庭养老支出,进而影响农村养老保障水平。201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西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不仅有利于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缩小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27]。之后,随着各地区对政府政策的积极响应,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有了明显的缩小。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结合2010—2018年我国总体数据以及28省区市详细数据,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固定影响横截面模型,分别研究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关系以及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结合实证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第一,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保障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为3.688,投资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为0.366。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支出以及教育支出,提高保障性财政支出与投资性财政支出比例,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
第二,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受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且保障性财政支出是引起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是正向的,它们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达到了1.369。由于发达地区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在缩小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时,政府应当适当增加对欠发达地区保障性财政支出的投入。
第三,投资性财政支出与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呈负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程度达到了-0.207,远远超过教育支出对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正向影响。因此,在缩小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区域差异时,可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