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获取资源能够促进二元创新吗?

2021-01-25刘志迎支援援吴瑞瑞

关键词:吸收能力探索性外向

刘志迎, 支援援, 吴瑞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一、 问题的提出

全球技术竞赛愈演愈烈,企业需要开展持续的创新活动来保持技术优势,二元创新成为企业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二元创新包括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不同战略组合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1]。理论和实践表明,企业获得长期的市场竞争力既需要利用性创新也需要实施探索性创新[2]。而囿于企业自身资源有限性,同时实行二元创新会加大对稀缺资源的争夺[1]。因此,实施二元创新战略,最大难题在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为打破资源不足对二元创新的限制,企业开始依靠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来弥补自身资源不足,进而推动组织创新战略,实现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多数企业打破自身组织边界,改变封闭式创新,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能够促进知识流通、获取外部资源,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活动水平提升。开放式创新通过利用外部知识、丰富组织资源并捕捉新的创新机会,成为企业重要的创新模式。随着并购、联盟、协作、外包和网络策略的商业形式的出现,组织开放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战略。例如,国外企业有宝洁“Connect & Develop”模式,通过Yet2.com、Innocentive等平台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英特尔吸收高校资源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国内企业有小米用户社区模式、华为的36个联合创新中心,以及海尔的开放创新平台等。这些模式都是企业为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而采取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近年来,虽然开放式创新与二元创新的相关研究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多局限于案例研究。目前学者对二元创新的研究焦点聚集在如何实现有限的内部创新资源在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之间科学合理的分配,而忽略了外部资源的不同获取方式对二元创新的驱动作用。Bednarek等就曾指出,二元创新的研究要考虑到组织外部关系作用,联系企业日常业务,全面分析其战略行为方向[3]。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涉及购买知识产权(专利、商标、技术等)、研发外包、少数股权投资等内向开放式创新行为,也涉及出售知识产权、承接研发外包项目、子公司股权转让等外向开放式创新行为,而后者却未得到学者的关注。因此,研究企业采取内外向开放式创新行为对企业二元创新战略的作用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能够在实践上为企业同市场利益相关者采取何种合作方式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基于资源基础观,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有价值、稀缺的异质性资源上。部分企业会单方面依靠开放式创新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忽略资源的内部匹配、整合和利用,如宝洁2010年后就曾面临因为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而内部缺失人才和技术经验,导致发展眼光和洞察力落后于市场认知。另外,企业进行外向开放式创新具有核心技术泄露等危险,知识外流造成企业间知识共享意愿较低。因此,在增强吸收能力时,企业是否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知识共享相关的风险,促进企业内部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值得探讨和验证。

鉴于此,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出发,利用财务数据对企业采取的内外向开放式创新进行测量,采用面板数据,分析不同开放式创新行为是否能够促进组织二元创新活动开展,并探究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以期对未来理论研究与企业治理提供启示。

二、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1. 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概念由Chesbrough提出,他认为开放式创新是通过知识有目的的流入、流出促进企业内部创新,打破企业自身边界,获取新的创新资源[4]。开放式创新是通过与不同主体合作进行知识的交流,是一种跨组织的资源获取和利用,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在开放式模式下,企业将整合外部和内部的知识、创意等资源,实现外部创新成果商业化,并提高组织内部创新能力。本文根据Christensen等[5]的观点,把开放式创新定义为创新资源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用户等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创新资源既包括传统的知识、技术,也包括被忽略的资金、人力、许可证和时间等。

学者们普遍将开放式创新分为两种类型,即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6]。内向开放式创新涉及知识学习过程,通过探索新的想法、技术,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外向开放式创新通过技术外部化获取商业利益,保证组织灵活性,实现新市场的进入。企业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对手、政府、咨询机构、大学等外部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代表资源有目的的流入;相反地,企业通过许可、专利或合同协议将公司的内部技术、知识等向外商业化输出的过程,代表着知识的流出维度。学者们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内向开放式创新,而很少探究外向开放式创新。这两种开放模式是企业和外界资源交换都在采用的,并不孤立存在,但目前两者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型却很少被综合探讨。

2. 组织二元创新

在March界定了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的概念及权衡问题后,关于组织二元创新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探讨[1]。其中,探索性创新体现激进性和实验性,探索新的可能,追求新的知识。利用性创新表现渐进性和利用性,改进产品和技术,整合利用现存知识。大量的实证表明,企业为获得短期和长期的市场竞争力,会同时开展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活动[7]。二元创新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对创新资源的需求,如何获取有限的资源,弥补内部异质性资源限制,成为试图推行二元创新的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二元创新的相关研究中,目前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如何将内部资源在两种相互竞争的创新活动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以及一些影响资源分配的因素。刘志迎等证实了企业资源分配比例与上一期的绩效差值有关,并循环动态地影响企业创新资源在企业二元创新的再分配[8]。此外,很多学者从影响组织二元创新资源分配的领导行为因素出发,认为CEO或高管团队的特征能够影响到资源在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之间的分配[9]。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实现组织二元创新战略,弥补内部异质性资源限制,企业会打破组织边界,与不同主体展开合作,以获取稀缺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内部研发创新。然而,现有研究少有学者将企业开放获取资源与组织二元创新的关系联系起来,鉴于此,本文关注企业日常经营获取资源的方式,探究企业内外向开放式创新获取资源对组织二元创新的影响,以丰富组织二元创新外部因素的理论研究。

3. 内向开放式创新与组织二元创新

企业进行内向开放式创新,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制造商等各个主体多样化的合作,会接触创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并获取各种创新相关的知识资源。如Chiu研究表明, 供应商加大创新支出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改善现有的技术,也有助于企业新的知识创造[10]。从合作创新视角看,企业通过与用户合作会减少对先前知识的依赖,有助于其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发掘新的技术市场和前景[3]。同时,企业也会根据用户的反馈来完善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1]。企业通过合作研发、研发外包等内向开放式创新,获取到先进的知识、完善的市场信息和创新理念。企业会进一步根据从不同外部合作者获得的创新资源进行知识区分,将全新的技术运用到探索性创新中,将更新的创新理念应用于完善自身产品,进行利用性创新活动。具体来说,企业在进入新兴市场时,倾向降低内部研发成本和风险,利用外部知识和技术趋势(如研发外包),轻松实现战略转向,进而促进组织探索性创新。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也会积极搜索与企业既有的知识库相匹配的相关知识,利用市场成熟先进的技术对自身资源进行改良完善(如购买专利),完成利用性创新活动。

此外,企业通过实施内向开放式创新能够获得新的管理经验,帮助企业更合理、高效地整合和配置内部创新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的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活动。企业在与不同外部主体合作时,既会考虑当前利益,也会追求新的项目,从而利于企业产生复杂的认知框架,激励企业协调内部资源适应探索性和利用性创新活动同时开展。企业与外部主体频繁合作和权衡,将获取更多的管理经验,在没有挤出效应的同时,能够整合和促进多样化的创新活动。例如,企业在合作研发过程中,通过对合作主体管理经验的学习,整合和配置内部资源,实现创新资源在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之间更科学高效地分配。

总之,企业进行内向开放式创新,采取研发外包、合作创新和购买专利等实际活动,会从不同创新主体获得相应的知识、技术、理念、信息和管理经验,进而促进企业探索性创新活动和利用性创新战略更好地实施。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内向开放式创新能够促进探索性创新。H2:内向开放式创新能够促进利用性创新。

4. 外向开放式创新与组织二元创新

外向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将组织内部的创意、资源、知识等输出外部,由外部合作主体进行商业化应用[12]。有学者利用问卷,从企业外向开放意愿出发,表明开放式创新通过利用现有技术和知识能够获取财务收益,促进企业创新速度,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但企业实际进行外向开放式创新可能会产生信息泄露风险。在进行外向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很难实施保密机制,增加了核心技术被模仿风险。在合作研发过程中,新的创意一旦被竞争对手获取和模仿,会造成企业内部探索性创新成果失去市场价值,降低企业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在将自身专利或许可权证进行外部商业化获利后,将减少相应技术的研发再投入,也会抑制企业进一步的探索研发活动。

由于存在技术泄露的风险,企业将组织内部的知识、技术等输出外部商业化过程中,考虑到信息不对称,企业要寻找可信赖的合作者,将产生搜寻成本、交易成本及时间成本。Cassiman等研究发现,随着组织类型的增加,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产生的相关成本要远高于知识流动带来的新产品收入[13]。潜在成本抵消了技术外溢带来的财务收益效果,导致组织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活动所需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的补给。企业创新资源的有限性会导致企业在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资源分配不足,进而会抑制企业创新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自利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搭便车”“敲竹杠”窃取合作者的创新成果。Phelps发现,竞争对手与企业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在差异程度较小的情况下,竞争威胁易导致企业间知识共享意愿低[14]。机会主义风险导致外向型企业消极地投入创新资源,造成企业知识整合障碍,会降低知识在跨组织边界的探索与利用之间流动,进而抑制了组织二元创新活动的开展。

企业售卖专利、许可权证、商誉等无形资产,一方面存在技术泄露风险,另一方面机会主义存在造成共享意愿低,限制了知识的流动,创新资源不足导致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活动实施受到限制。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3:外向开放式创新会抑制探索性创新。H4:外向开放式创新会抑制利用性创新。

5. 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吸收能力概念由Cohen & Levinthal提出,是企业评价新信息,吸收并商业化应用的能力[15]。企业的吸收能力涉及到知识的识别、消化、转化和应用过程。

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已得到较多学者证实,如钱锡红等认为,具有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够对获取到的知识进行高效的管理,进而有利于企业的创新绩效[16]。吸收能力能够有助于外部知识的内化,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绩效有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当企业具有较强吸收能力时,能够根据自身情景对内向开放式创新获取到的外部知识资源进行高效筛选,将全新的知识应用于提升组织探索性创新能力上,激发内部产生新产品构思,创造出新产品和新知识,并将现有知识结构和新知识进行联系,降低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催生新想法和新技术,进而有利于探索性创新。李贞和杨洪涛选取中国长三角地区2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吸收能力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具有正向的作用[17]。企业具有较强吸收能力,将更好地整合内外部的知识,通过对各种信息高效地归纳和整理,更容易产生提高自身工艺技术和产品性能的想法,推动组织利用性创新。

首先,企业在进行外向开放式创新将自身知识等输出过程中, 在吸收能力较强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知识转化能力更强, 企业与外部合作主体会加强相互的信任, 有助于企业获取外部更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增加企业所需的创新资源, 进而有助于企业二元创新战略的实施。 其次, 吸收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威胁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 这将有效地减缓由于市场竞争和技术能力相似导致的企业知识共享意愿低的现象, 有助于企业将知识扩散到组织边界, 知识的共享和扩散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内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 最后,吸收能力强的企业, 具有更高的组织学习能力, 在信息不对称下, 能够更好地规避合作主体的逆向选择问题。 换言之, 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规避机会主义风险, 实现合作主体目标统一, 加速外向开放式创新对知识的流动, 奠定二元创新所需的知识基础。 例如,岳鹄等认为, 合作主体目标差异对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具有负向作用[18], 即目标一致有助于组织的二元创新。

综上,吸收能力不仅在内向开放式创新中,有利于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也有利于提高外向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进而促进企业二元创新战略的实施。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5:吸收能力在内向开放式创新和探索性创新之间有正向调节作用。H6:吸收能力在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之间有正向调节作用。H7:吸收能力在外向开放式创新和探索性创新之间有正向调节作用。H8:吸收能力在外向开放式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之间有正向调节作用。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选择的数据样本来自中国医药生物行业A股上市公司,一方面是考虑到医药生物行业比其他行业的研发活动更为活跃,采取开放式创新战略进行内外知识交流程度高;另一方面,医药生物行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首先利用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的证监会行业分类确定了医药生物行业中224家中国上市公司。 然后通过新浪财经网, 下载了224家中国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的2013—2017年的年报。 最后根据以下原因剔除了部分上市公司, 总共剩下164家上市公司, 820份年报, 占总样本量73.2%。 删去部分样本的原因有: ①部分公司在2013年之后上市的; ②部分公司在2013—2017年名称变更; ③年报中部分公司研发信息缺失或无形资产信息不明确; ④专利信息缺失的公司。

样本中的企业专利申请量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部分缺失的数据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进行检索和补充。本研究使用了Stata 14.1软件对数据和模型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变量定义和度量

(1) 被解释变量

组织的二元创新包括探索性创新(exr)和利用性创新(exi)。为保证数据的客观性,采用不同类型的专利申请量来度量组织的二元创新。企业的发明专利是企业实现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研发成果,反映了组织探索性创新的能力;实用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是企业对现有产品的外观、性能等方面作出的改善,反映了组织在利用性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程度。因此,探索性创新的度量用发明申请量,利用性创新的度量用实用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之和。

(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开放式创新,包括内向开放式创新(ioi)和外向开放式创新(ooi)。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是采用问卷量表进行测量,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主观意愿,误差偏差较大。因此,对于开放式创新的测量参考了Michelino等提出的关于内外向开放式创新的衡量方式,将开放式创新活动分为经营性交易活动和金融交易活动[19]。此外,由于中国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年报中披露的信息情况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一些区别,对开放度指标进行了一定的改进[20]。经营活动包括与企业创新相关的经营活动,其交易标的未计入资产,如合作研发、研发外包、政府补助等活动;金融活动指无形资产交易活动,其特征是交易标的已经记入资产,如买卖专利、技术、许可权证、商标以及并购或分拆导致的无形资产附带转移。下面对优化改进后的开放式创新的四个维度基本指标进行定义说明,见表1。

各个维度具体的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表1 度量开放式创新的四个维度基本指标定义

表2 各个维度具体计算对应年报中的项目

由此,可以得到:

从而进一步可以得到:

对于开放度涉及到的财务数据的计算,由于不同的上市公司的年报存在些微的差别,因此针对“合作研发”和“外包”等支出具体金额的确定,采用多种替代词汇进行搜素和确认。用“合作开发” “联合研发”“联合开发”等同义词汇来确认“合作研发”的具体数额;用“委托研发” “委托开发”等同义词汇来确认“研发外包”的具体数值。其他数据如无形资产情况在年报中有详细会计分录予以确认。

(3) 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是吸收能力(abs)。为保持数据客观性和一致性,以及参考Cohen & Levinthal[15]、赵子夜等[21],选取企业的R&D支出(单位:千万元)作为衡量吸收能力的指标。

(4)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为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高管年龄异质性(ag)、高管教育背景异质性(edu)、政府补贴(sub)和冗余资源(sr)。现有的研究证明,企业的规模和年龄越大,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进而会促进组织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学者表明,高管特征、政府补贴、冗余资源会影响到创新资源在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之间的分配。因此,选取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ag)、高管教育背景异质性(edu)、政府补贴(sub)和冗余资源(sr)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企业总员工数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年龄用企业成立日期到样本观察年年终日期的持续时间来表示;高管异质性采用Herfindal-Hirschman指数来计算,公式为:

其中,pi指团队中第i类成员所占的百分比;n为种类数量;H值介于0到1之间,H值越大表明团队在某一特征上的异质性越高;政府补贴用合并报表中政府补助(单位:千万元)表示;冗余资源用非沉淀冗余资源和未吸收冗余资源的平均值表示,其中非沉淀冗余资源用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进行度量,未吸收冗余资源用所有者权益除以总负债度量。

3. 模型构建

为检验内外向开放式创新对探索性创新的影响,构建模型(1)和(2):

为检验内外向开放式创新对利用性创新的影响,构建模型(3)和(4):

为检验吸收能力在内外向开放式创新与探索性创新之间的调节效应,构建模型(5)和(6):

为检验吸收能力在内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利用性创新之间的调节效应,构建模型(7)和(8):

其中,α0为截距项;βn为变量前相关系数。

四、 实证结果和分析

1. 相关性分析

表3为对涉及的各个变量进行的相关性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企业的规模、年龄、吸收能力、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对组织的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均有一定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的值都小于0.6,另通过检验,各变量的平均方差膨胀因子为1.25,说明各个变量之间没有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表3 Pearson相关性矩阵

2. 回归分析

考虑到利用发明专利申请量度量探索性创新与用外观设计和实用型专利度量利用性创新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滞后性,由于当年的专利申请量绝大部分是上一年企业利用资源进行创新的成果,因此对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的专利申请量进行滞后一年,分别记为exr1和exi1,即2013—2016年双向开放式创新对2014—2017年的组织二元创新进行回归分析。另外,考虑专利申请量均为非负整数,具有较大的离散性,因此采取负二项回归。

表4为双向开放式创新对组织二元创新的回归结果。模型1为控制变量对探索性创新的回归,模型2是加入了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对于组织探索性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年龄对其无显著影响;内向开放式创新对探索性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0.343,p<0.05),H1得到验证。外向开放式创新对探索性创新有显著的负向作用(β=-1.498,p<0.05),H3得到验证。模型3是控制变量对利用性创新的回归,模型4是加入了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对于组织利用性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年龄对其无显著影响。内向开放式创新对利用性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0.693,p<0.01),H2得到验证。外向开放式创新对组织利用性创新影响不显著(β=-1.446,p>0.1),H4未得到验证。

表4 双向开放式创新对二元创新回归结果

表5为吸收能力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对二元创新作用中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模型5是控制变量、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和吸收能力对探索性创新的回归,模型6是加入了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吸收能力的交互项和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吸收能力的交互项,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在内向开放式创新和探索性创新之间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0.041,p<0.05),吸收能力在外向开放式创新和探索性创新之间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0.322,p<0.05),H5和H7得到验证。模型7是控制变量、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和吸收能力对利用性创新的回归,模型8是加入了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吸收能力的交互项和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吸收有能力的交互项,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在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β=0.006,p>0.1),吸收能力在外向开放式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之间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0.473,p<0.01),H6未得到验证,H8得到验证。

表5 吸收能力在双向开放式创新对二元创新作用中的调节效应

五、 结论和启示

1. 结论

以2013—2017年为时间范围,通过对中国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中上市公司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 企业内向开放式创新不仅能够显著地促进组织的探索性创新活动,而且有利于企业利用性活动,表明外部创新资源的流入对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内向开放式创新获取新的市场信息、先进技术和创新知识,有效地促进了组织二元创新,带动了企业产品改造、技术更新,以及新产品的开发。

② 企业采取外向开放式创新,虽然获取了一定的财务收益,但具有潜在的成本,且知识和技术的外溢增加了核心技术泄露风险,使组织二元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受到了限制。企业出售专利、技术、商标、创新项目等知识和技术的流出,外部商业化后短暂获取的财务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进一步开展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活动的动力。

③ 吸收能力在内向开放式创新与组织探索性创新中起到正向的调节效应。这表明:吸收能力越强,企业会更深入地利用外部多样化的思想和理念,有助于企业催生新想法和新技术,促进组织的探索性创新。吸收能力在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利用性创新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外部创新资源促进内部探索性创新的同时,挤占了组织利用性创新。

④ 吸收能力在外向开放式创新与组织二元创新中起到正向的调节效应。这表明:在企业有足够的吸收能力后,企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知识转化能力更强,企业与外部合作主体会加强相互信任,知识共享意愿提高,会有效地缓解外向开放式创新对组织二元创新的抑制作用。

2. 理论贡献

① 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更多地采取案例研究,少有学者研究从开放式创新的本质即知识的跨边界流动出发,研究其对组织创新的作用。本文基于知识基础观,考虑到企业不同的开放模式下知识的流入流出是对组织内部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丰富了开放式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此外,利用企业财务数据,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从企业经营交易活动和金融交易活动两个维度量化了企业实际开放式创新行为,增加了关于开放式创新具体财务衡量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② 国内外关于组织二元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内部创新资源的分配问题,以及影响资源分配的因素,如CEO或高管的特质,而忽略了外部资源的不同获取行为对二元创新驱动作用。本文探究了创新资源的不同流动方式对组织二元创新的影响,扩展了二元创新外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③ 考虑到资源利用转化效率,将吸收能力纳入到开放式创新与二元创新中,丰富并深化了吸收能力作用的相关研究。本文不仅证实了吸收能力在知识识别、利用和转化方面的有效作用,还验证了其在提高企业威胁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3. 启示

①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企业要积极引进外部创新资源, 实行内向开放式创新模式, 促进内外部技术、知识、信息的流动。目前多数企业内向开放度较低, 企业应当积极展开与供应商、制造商、咨询机构、大学或研究所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利用开放式创新引进新思想和新技术,弥补组织内部实施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的资源不足,保障二元创新战略实施,提高市场竞争实力。

② 企业要谨慎采用外向开放式创新,将内部技术通过许可、出售等方式投放于市场,虽能获得财务收益,但也具有搜索成本代价,同时知识和技术等资源的流出也存在技术泄露风险。在技术相近和竞争强度大的市场环境下,机会主义存在会限制了技术外部商业化对组织内部二元创新的推动效应。

③ 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更好地识别、获取资源,同时增强对威胁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促进外部创新资源转化,增强组织内部创新动力,带动组织内部探索性和利用性创新活动的开展。企业要重视吸收能力的作用,避免出现宝洁公司在2010年后由于过度搜索外部资源而内部缺乏知识吸收转化能力,导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现象。

4. 研究不足

①在样本选择上,本文研究了中国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上市公司,考虑该行业研发活动活跃,且行业内部企业数量较多,能够满足研究的样本需求。然而随着国家大力支持技术进步和研发创新,更多行业的开放式创新在不断地被探索和被采用,比如计算机行业,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行业范围,增加样本进一步进行论证和检验。

②本文只研究了短期内外开放式创新对组织二元创新的影响,未来可以增大时间跨度,滞后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进一步探讨长期内外向开放式创新对二元创新的影响。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探索性外向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