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如何立足具身认知理论优化幼儿戏剧活动

2021-01-25张苏珍

幸福家庭 2021年17期
关键词:工作坊戏剧幼儿园

张苏珍

幼儿教育阶段是幼儿逐步认识世界、掌握知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幼儿慢慢地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并且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提高了认知能力。为了让幼儿快乐自信地成长,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当前许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而具身认知理论便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大脑是思维的发源地,身体的行为和感受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器官和通道。于低年级的幼儿大脑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往往会借助身体的参与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亲身接触一些必要的事物,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在幼儿戏剧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本文尝试从生活、艺术、社会活动等元素出发,探索幼儿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

笔者所在幼儿园开展了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童话主题课程功能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基于对具身认知理论的探索,强调幼儿的亲身感知和亲身体验,鼓励幼儿创造表达,促使幼儿感受戏剧表演、创造带来的乐趣,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从戏剧活动的内容开发、组织实施、观察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总结和梳理,初步形成了体现具身认知理论的戏剧活动实施方法。

随着幼儿园戏剧特色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调整,教研小组围绕教学活动展开深度研讨,逐步提升了教师戏剧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及对幼儿关键经验的敏感度。

戏剧教学策略是指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教师解决戏剧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等相关知识。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了解有哪些戏剧教学策略;另一方面,要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戏剧教学策略。以教师入戏(Teacher-in-role)为例,教师要清楚使用该策略的原因,如:为了示范造型;为了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动机;为了便于在活动中直接刺激幼儿发生语言互动;为了便于在活动中直接向幼儿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为了便于在活动中引导幼儿。

在儿童早期阶段,戏剧游戏这种教育形式较为常见。Lesley Hendy& Lucy Toon强调戏剧游戏对于0~6岁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提倡把戏剧活动融入早期的幼儿教育,他们认为让儿童参加戏剧活动,不仅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儿童个性、社会性及情绪情感的发展。戏剧游戏主要有导入游戏、感官游戏、默剧游戏、故事游戏这几类,教师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相适宜的游戏内容与形式。教师要在每周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一次戏剧游戏,通过故事接龙、坐针毡、即兴表演等方式,推进戏剧活动,促使幼儿练习声、台、形、表等技能。

教师需将物质形态的资源转化为精神形态的幼儿经验,将戏剧活动场地常态化,让幼儿在课程或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可通过教研活动,对涂鸦、饲养、种植、建构等常态的户外活动进行头脑风暴,尝试增加感受、體验、表达、创演等元素,鼓励幼儿与资源进行互动。教师还可通过每周的剧乐园活动,倾听幼儿声音,审视幼儿需求,鼓励幼儿探索,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组织幼儿活动,以凸显戏剧活动的特色。

与以往的活动相比,剧乐园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角色游戏被拓展为戏剧角色扮演活动;种植、饲养活动被衍生为戏剧体验活动;涂鸦、建构活动转变为基于戏剧主题且满足个体表演需求的戏剧场景创作活动。在剧乐园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收集相关的课程故事,以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库。在剧乐园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和整理幼儿经验的变化过程,以进一步了解幼儿经验建构的脉络,从而帮助幼儿实现经验的强化。此外,教师还可继续通过跟踪式的研讨和实践,探寻最契合园所的特色活动模式。

幼儿园大班成立了多个戏剧工作坊,以“每月一表演”的形式,轮流在幼儿园小剧场展示戏剧工作坊的创作剧。戏剧工作坊是为幼儿创设的戏剧活动空间。幼儿可在戏剧工作坊围绕某一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戏剧角色、情节和情境的创作,在故事创编中反映自身的独特经历,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戏剧创作的乐趣。

戏剧工作坊的核心内容是戏剧创作,以暖身活动、角色塑造、情节创作、分享交流为主要环节。幼儿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和戏剧性的内容,进行角色、情节和情境的创作,以“每月一表演”的形式展现戏剧工作坊的作品。

教师应结合班级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征,以一个故事为载体,以整合生成为理念,在每学期开展一门戏剧主题课程。教师可根据主题活动搭建戏剧情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编写戏剧内容,进而增强幼儿的思维拓展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1.确立核心经验,预设活动框架。在架构主题框架,预设主题方案时,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确定戏剧表演关键经验链,如熟悉故事、了解角色、学习对话、合作表演等。在确定关键经验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关注幼儿原有的经验,借鉴幼儿园以往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和经验,精心搭建戏剧活动的主题框架,如背景分析与设计思路、主题目标与主题网络、主题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有机整合影响幼儿适宜性发展的若干因素,将其贯穿于幼儿戏剧主题课程和学科综合活动中。

2.基于幼儿需求,生成活动主线。教师应遵循幼儿需求,促进师生、生生、亲子参与,将以下五个阶段作为戏剧主题课程的主线:从幼儿兴趣点出发,选择与感知故事;收集素材、体验故事;创作剧本、探索理解故事;剧场工作、表达与表现故事;剧场演出、评价与反思活动。

以大班童话主题“木偶奇遇记”为例,在第一阶段,教师要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童话剧素材的选择,在推选出的多部作品中,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受欢迎的童话内容;在第二阶段,教师需引导幼儿欣赏故事,分析作品,了解主要人物、情节、内容、故事发生背景及主要表达的思想等,共同确定要表演的剧目以及表演的形式,如音乐剧《木偶的诞生》、手偶剧《马戏团遇险》、话剧《种硬币的骗局》《仙女的搭救》《玩儿国变驴》等;在第三阶段,教师要指导幼儿根据兴趣将不同的剧目分成若干组,每一剧目组都要围绕剧场工作的七大戏剧要素(导演、演员、灯光、化妆、道具、剧务、音响)开展活动,让幼儿分工合作,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围绕剧目展开排练、布景、制作道具、装扮服饰等活动;在第四阶段,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利用班级小舞台分享、年级组交流、园级展示等形式,展示前期活动,进行多幕剧展演;在第五阶段,幼儿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角色分配、理解、讨论、扮演、合作演出等,观察同伴、审视自己,评价自我及他人,形成互相督促、自我完善的意识。

3.童话主题与教学领域的整合与渗透。在戏剧主题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以童话剧为载体,将语言、认知、社会性经验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在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生活、兴趣和需要不断生成新的、有价值的内容。例如教师在组织大班主题活动“西游记”时,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语言活动“大话西游”、科学活动“顽皮猴”、音乐活动“猴哥”、手工活动“美猴王面具”,以多种活动形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了解,激发幼儿参与童话剧表演的积极性。

4.建立活动载体,形成互动整体。教师应在戏剧主题各阶段的活动中设置特定的学习任务,结合戏剧要素,建立自由有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活动载体,促使各项活动成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整体。

总而言之,教师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戏剧活动中,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学效果。自由、快乐、创造、审美的幼儿戏剧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提升幼儿语言、艺术、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

猜你喜欢

工作坊戏剧幼儿园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有趣的戏剧课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