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韵律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艺术表现力的方法
2021-01-25张雪冰
张雪冰
韵律活动是指幼儿伴随音乐进行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应耐心指导幼儿的韵律动作,使幼儿的动作与音乐内容、节奏等尽量保持一致,以加强幼儿的动作与模仿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幼儿动作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围绕幼儿动作艺术表现力的发展标准,即协调性、随乐性、创造性,并结合多个实例,阐述了教师在韵律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艺术表现力的可操作性方法。
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应围绕课程游戏化理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韵律动作。教师应关注并正确看待幼儿的动作表现,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幼儿,给予其信心,以提升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动作的协调性与动作的难易程度、序列安排等有着重要关系。小班幼儿适合学习一些基本动作,如摇头、点头、弯腰、小碎步、小跑步等动作;中班幼儿可以完成蹦跳步、垫步、踵趾小跑步、测点步等动作;大班幼儿可以学习进退步、交替步、跑跳步、秧歌十字步等动作。新动作的学习建立在幼儿已习得动作的基础上,如韵律活动“开汽车”要求幼儿能随着音乐小跑步,而小跑步动作的前提是膝盖自然弯曲,步子之间没有腾空,且步子能体现音乐节奏与重拍。因此,教师应遵循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在教学时合理安排动作序列。
音乐节奏不适宜,会导致幼儿动作不协调,如在中班韵律活动“啤酒桶波尔卡”中,幼儿需要随着音乐模仿啤酒桶长出手脚的动作,并想象和小老鼠一起跳舞的场景,这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做动作时,可哼唱旋律、放慢節奏,观察并判定适合幼儿的速度。教师可用哼唱旋律的方式,灵活控制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让幼儿熟悉动作后,尝试跟随音乐节奏进行韵律活动。
韵律动作源于人们的生活。教师在面对幼儿难以掌握、分辨不清的动作时,应先辨认、还原动作,并加以情绪感染和修饰,让动作具有艺术表现力。教师应将复杂的韵律动作情景化、游戏化、生活化,以提升幼儿学习韵律动作的兴趣,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边唱边做动作的方式有助于幼儿熟悉音乐、了解音乐与动作的关系,提高幼儿掌握音乐和动作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幼儿韵律动作的随乐性。这要求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动作。如小班韵律活动“苹果”,其歌词简单易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创编“伸手指一指、弯手摘一摘、捧果吃一吃、胸脯拍一拍”四个动作。在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边唱边做动作,从而发展幼儿韵律动作的随乐性。
音乐伴合的要求是动作与音乐节奏、句式、情绪等相吻合。在韵律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因音乐节奏快和乐曲段落转变等,出现动作不协调的情况,教师可通过哼唱或弹奏曲调等方式伴合幼儿的韵律动作。
在韵律活动中,幼儿面对不熟悉的动作或韵律时,可能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通过让幼儿跟随熟悉的音乐做动作,用熟悉的动作匹配新音乐的方式迁移经验。这能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促进幼儿动作的随乐性。
动作与音乐节奏、情感、风格、结构等的协调是培养幼儿随乐性的基础,其中动作与音乐情感的协调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如在小班韵律活动“敲锣打鼓放鞭炮”中,教师可创设新年情景,引导幼儿回忆新年的习俗、讲述新年故事,并通过道具烘托新年的气氛。教师可从情感、环境两方面营造浓厚的新年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韵律活动,能有效增强幼儿对音乐情感的感知力,从而提高幼儿韵律动作的随乐性。
创造始于模仿,良好的动作示范能激发幼儿对美的欣赏,促进幼儿对美的创造。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动作范例,让幼儿观察、模仿、学习动作,以达到创造动作的目的。例如,在中班韵律活动“葡萄丰收了”中,教师可先让幼儿观看果农摘葡萄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摘”的动作要领,鼓励幼儿学习,促使幼儿掌握韵律活动的关键动作,并将其加以美化和创造,生成新的动作。
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如蜗牛、蝌蚪、乌龟、蔬菜、花朵、树叶等,并加以想象生成韵律动作,以丰富幼儿园的韵律活动。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生活出发,细心观察动植物的生命形态、运动轨迹等。例如,在开展中班韵律活动“蜗牛与黄鹂鸟”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蜗牛的动作形态,笔者在班级自然角中饲养了蜗牛,让幼儿观察蜗牛的进食与运动状态。在户外游戏时,笔者将沙包、塑料圈等当作蜗牛的背壳,引导幼儿利用道具模仿蜗牛的运动状态。笔者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实物、借助道具模仿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状态,使幼儿在韵律活动中的表现更生动、形象。
诗歌、故事等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可通过文学、美术作品,为幼儿提供感知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机会。在美术创作或欣赏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幼儿用动作感知和表现作品的情感、内容,构成有关视觉形象的线条、形状、运动状态等。如在欣赏《拾穗者》时,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感知作品的情感,如“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弯腰劳动身体会有什么感觉、田里的麦穗是怎样的”等,让幼儿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进行思考,并鼓励幼儿生成动作,以帮助幼儿体验韵律动作与美术作品结合的乐趣。在文学欣赏、复述、仿编、创编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幼儿用动作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外显活动。例如,在欣赏《我选我自己——动物们的选举》时,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动物的形态,并让幼儿结合情景模仿文中动物发言时的动作、姿态。
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韵律活动情景,有针对性地设计韵律活动过程,并引导幼儿学习与掌握韵律动作。幼儿习得良好的韵律动作可以提升自身的动作艺术表现力,促进自身在音乐领域的发展。此外,教师开展韵律活动还可以促进幼儿艺术欣赏、社会性交往、运动领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教师应把握韵律活动中幼儿动作发展的要素,科学、合理地开展韵律活动,在韵律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艺术表现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