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方法
2021-01-25陈燕平
陈燕平
小学生善于模仿成人的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家庭是其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会对他们的情绪管理、行为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很多家长过度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和各种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在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围绕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思考。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对文化课程缺乏兴趣等。对于这种状况,部分家长、教师缺乏科学的认识,会将其归结为态度问题。根据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成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状态不佳等现象,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普遍对学习的意义存在认知偏差,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由此可见,对学习意义的认知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
小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不擅长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有时会情绪失控,出现用言语辱骂或武力攻击其他同学的情况。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言行,了解其心理状态。对于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疏导,教会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以免学生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的塑造受到影响。
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学生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对学生表现出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根据调查,生活在亲子关系密切的家庭中的学生,往往更擅长人际交往,他们乐于与教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而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疏远的家庭中的学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积极性不足。由此可見,虽然遗传因素会影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交往意愿,但成长环境对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对于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部分教师没有深入探究其内在原因,仅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干预。但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反复违反校规,不服从教师管理的情况。对此,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并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家长的期待不合理
受升学压力以及各项因素的影响,部分家长会对子女提出不恰当的要求。家长不仅要求子女在学校时努力学习,以取得理想的文化课成绩,还会要求子女在课余时间接受各种才艺培训,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学生承受着父母期望和日常学习带来的双重压力,容易陷入焦虑状态,形成不良习惯,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生活氛围、家长教养方式会对其心理健康状态和行为表现产生明显影响。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生活在权威性教养风格、放纵型教养风格家庭中的小学生,生活在民主型教养风格家庭中的小学生,在遇到人际交往上的困难时,常常能采取更为合理的方式处理,在待人接物时会表现出较强的包容性。
小学生擅长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技能和获取经验,家长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根据自身教育实践及有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探究,笔者认为,家长要少用训斥、命令等方式教育子女,要倾听子女的想法,尊重子女的意愿,积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降低子女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教师和家长要仔细观察,对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干预,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概率。目前,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部分学校没有和家长形成科学、有效的共育机制;部分家长没有及时关注学生在心理状态、情绪上的变化,只有在学生出现明显的情绪或行为问题时,才会和学校商讨处理办法。
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家长和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师应当构建家校共育机制,完善沟通渠道,形成二者合力。首先,在现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教师要建立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定期沟通机制,在关注小学生学习同时,观察和分析其行为、情绪变化,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同时,家长也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子女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想法,与学校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构建科学的家校共育机制,教师要鼓励家长创新教育方式,促使家长学习新的教育方法以及沟通交流技巧,促使家长与子女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同时,家长要通过沟通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给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其解决困惑。家长还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家长及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更多实用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巧,不断改进家庭教育方式,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部分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局面,为小学生创设更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学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宣传,通过向小学生家长提供在线学习资料、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家长意识到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同时,学校心理辅导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视角给予家长帮助,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促使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模式大概率会成为其处理人际关系的样板。家长应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氛围,给予子女安全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与子女和睦共处,在出现矛盾或遇到较为棘手的问题时,采取理性的方式处理,避免发生冲突。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应尽量亲自教育子女,以维持密切的亲子关系。
结合相关文献和笔者的调查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等存在关联性。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家长应该予以重视,在实践中探究、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因素,通过构建家校共育机制、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生活氛围等途径,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平凉市崆峒区西大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