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视角构建高开放性的“流动游戏”

2021-01-25王琪

幸福家庭 2021年17期
关键词:流动创设幼儿园

王琪

“流动游戏”的环境、空间、时间、材料等都是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变化的,师幼关系是和谐的。儿童视角下“流动游戏”的过程是幼儿发展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游戏的特点和幼儿的需求决定了“流动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视角从年龄层面可以分为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本文中的儿童视角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表达对游戏的理解,肯定幼儿的能力,支持幼儿的行为,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传达心声。

“流动游戏”最早是美国教育家弗罗斯特在《游戏与儿童发展》一书中提到的,他认为有“流动”性质的游戏有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流动游戏”从幼儿的角度来说,其是幼儿自主发起的游戏,由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游戏的环境、空间、时间、布局、材料等,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流动游戏”中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起到了支架的作用,更多的是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和帮助幼儿收集游戏材料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游戏。

“流动游戏”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如宽松的游戏氛围、启发性的环境创设、充足的游戏空间、足够的游戏时间、多层次的游戏材料、平等融洽的交往等。但是,在实际游戏过程中,因教师观念传统、空间布局不合理、材料的单一等,“流动游戏”仅流于表面,未深入到幼儿和教师的行动中,游戏形式仍偏向于“固定游戏”。

案例1:小班幼儿在“娃娃家”里抱娃娃、给娃娃喂饭、哄娃娃入睡,各种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教师看到后便提醒道:“你们的家太乱了。”一个小女孩多次提醒另一个小男孩:“你再乱放,老师又要骂你了。”

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自主的游戏环境可以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主选择、乐于参与、勇于探索、自由创造,从而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幼儿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当前的幼儿游戏中,教师更注重物质环境的美化,如墙面的布置、摆件的齐全、架子的合理摆放等,却忽视了心理环境的创设,如氛围的营造、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因素。

案例2:角色游戏开始了,在6平方米左右的“娃娃家”里,10名幼儿在游戏,其中还放置了桌子、椅子、小床、煤气灶、架子等。小瑶、小苏和小含在小床边抱娃娃。

幼儿园主要根据学习性区域游戏的设置,利用作品隔断、玩具柜、栅栏等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为了避免游戏人数过多而产生混乱,教师往往通过制定游戏规则、限定游戏角色等方式控制每个游戏的人数。这样的做法导致幼儿的游戏需求没有得到尊重,不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角色。

案例3:角色游戏结束了,大部分幼儿都开始收材料了,小诺跑过来对教师说:“老师,我们的宝宝还没有哄睡着呢。”教师提醒小诺:“尽快把娃娃家收拾好,不然会影响接下来的午饭。”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会遇到以下两个难题:其一,如果让幼儿尽情游戏,就会影响接下来的活动环节;其二,为了下一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只能要求幼儿尽快结束游戏。游戏时间一般为45分钟,其中包括回顾上次活动、计划今日游戏、参与游戏、材料整理以及游戏评价,幼儿实际参与游戏的时间不足30分钟。这样固定的游戏时间不利于幼儿探索游戏的新玩法,忽略了各班游戏的实际情况。

案例4:小睿在“收集东、收集西”里寻找自己需要的小盒子,他一边翻一边说:“怎么还是这些坏掉的盒子呢。”最后,他还是没有找到自己需要的装糖果的小盒子。

教师虽然比较重视高低结构游戏材料的比例,侧重于低结构材料的收集,但是游戏材料投放主体的单一性、游戏材料更新的滞后性、没有拓展游戏材料的多样性等因素,导致游戏材料种类搭配不合理、缺乏层次性,玩法相对固定、单一,幼儿自主选择、创造的空间小,无法支持幼儿创造性地组合游戏材料进行“流动游戏”。

案例5:游戏开始了,有3名幼儿在观察户外种植地的新变化。教师看到后提醒:“你们今天选择了什么游戏呀?”“你们准备怎么玩呢?”“那你们现在在玩游戏吗?”幼儿听到后连忙回到大舞台开始表演。过了一会儿,又有几名幼儿在看户外的种植地。

教师知道师幼关系要平等,但是在实际指导游戏时没有体现出“跟随幼儿”,没有真正接纳幼儿在游戏中的一些“状况”,没有真正相信幼儿,而是习惯性地控制、指导幼儿。

1.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对于幼儿而言,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增长多方面的技能,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2.创设环境——充分激发幼儿对游戏的热情。教师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创造。教师在为幼儿创设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重视心理环境的创设。教师要让幼儿将自己内心的意愿和想象大胆地表达出来,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体验和探索。这不仅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快乐,还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拓展空间——有效利用户外自然区域。幼儿园的户外空间作为园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玩耍、游戏、成长的重要场所,其规划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处于幼儿园一楼的班级可以利用移动的玩具架、玩具柜将室内游戏转移到户外场地,达到游戏“流动”的目的。

2.混班游戏——打破班级区域限制。“流动游戏”不仅要在材料方面流动,人员的流动也是重中之重,如同龄不同班级的混班和不同年龄段的混班。幼儿园可以打破班级的区域限制,通过串班、结对等形式,调整区域空间,以最大程度地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从而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1.弹性时间——幼儿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游戏时间。弹性时间指幼儿园基于幼儿对各项活动的理解程度、学习程度安排一日活动,合理配置活动时间,以确保各项活动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流动游戏”中人员的流动、材料的流动、场地的流动都需要充足的时间来保障,而弹性时间可以增加幼儿的游戏时间,给予幼儿更广泛、更自主的游戏空间。

2.放手计划——游戏模式由被动转向自主设计。在游戏创设过程中,幼儿园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即让教师由被动的服从转向自主探索设计。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引导教师观察、自学,让教师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班级幼儿的游戏状态、收集游戏的文献资料,与幼儿共同选择和设计游戏。二是组织教师观摩,让教师在相互观摩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点,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1.多元主体——收集材料主动权归于幼儿。不同的幼儿根据游戏发展的需求,会收集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从接受型学习转变为发现型学习,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受益终身的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创设“材料收集区”,当幼儿在音乐区中缺少敲击的小棒时,他們会自主从家里带来筷子,而其他幼儿看到后会从家里带来各种材料,组建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器材”。

2.实时更新——材料更换的频率归于游戏需求。“流动游戏”中收集材料的主体为幼儿,幼儿会根据自身需求有目的性地添加或减少材料。材料区流动的材料,能满足幼儿阶段性游戏的需求,到下一阶段幼儿的游戏需求发生变化时,材料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教师要把幼儿的需求作为切入点,以儿童为本,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促进师幼的共同发展。教师不仅要倡导平等互助的师幼关系,还要了解幼儿的需求,并及时为幼儿提供支持,满足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从而形成平等型、支持型、情感型的师幼关系。

总之,幼儿园的游戏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了解幼儿作为游戏主体的游戏观,规避从成人角度了解游戏的弊端。“流动游戏”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性,弱化了教师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创设幼儿游戏环境时,教师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美化,还要注重心理环境的创设,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真正做到“我的游戏我决定”,最大化地发挥游戏的价值。

(作者单位:苏州市姑苏区沧浪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流动创设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流动的光
欢乐的幼儿园
流动的画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