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文化对养老问题的积极意义

2021-01-25张学娜

幸福家庭 2021年17期
关键词:赡养父母弘扬子女

张学娜

中國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603万,占总人口的12.6%,是世界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结构已逐步进入老年型,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失能、部分失能和残疾老年人逐年增加。为此,中国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以期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的满足。因此,在保障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应尽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即“孝养”老年人。中国文化在发展、沉淀、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文化。孝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中国将孝文化融入当代青年的敬老、爱老、养老教育中,对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孝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来说,主要包含奉养、敬亲、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奉养是指子女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在物质生活上,子女要首先保障父母的生活,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敬亲是孝文化的精髓,是指子女要尊敬父母。没有“敬”,就谈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子女不仅要赡养父母,更要尊敬父母。子女不尊敬父母,就和犬马没有区别。

老年人体弱,容易生病。因此,孝文化将“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是指父母生病时,子女要精心照料,给予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是指子女要成就一番事业。子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高兴,感到光荣和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孝经》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谏诤是指子女不能盲目顺从父母,在父母有不当行为的时候,应劝谏父母,帮助父母改正不当行为。

《孝经》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善终是指在父母去世后,子女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要严肃对待祭祀。

当前,中国基本养老制度不断完善,普惠式的养老政策被列入了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范畴。中国已将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养老保障范围,但在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作用较小。因此,许多人会选择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保险公司有各种养老保险产品,被保险人只要每年存入一定数额的钱,存够一定的年限,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就能领取养老金。但这类保险缴纳的额度较大,无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此外,部分老年人会选择专业的养老机构。如果是五保户、失独家庭,可以申请进入公立养老机构,家庭条件好的老年人还可以进入私营特色养老机构。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子女养老作为传统的养老方式,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农村养老的主流。

除了养老模式存在缺陷外,养老思想也存在一定的误区。部分人认为,给予老年人丰厚的物质生活便是“孝”。在一项针对老年人养老现状的调查中,18%的老年人非常同意“子女不如以前关心老年人”的观点,10.4%的老年人觉得没有明显变化,而因养老问题与子女发生过纠纷的老年人占51.4%。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年轻人没有深刻理解“孝”的含义。

孝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孝”源于人类的血缘关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品德标准之一。孝文化有着丰富的含义且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将人的道德品质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解决养老问题上,中国应充分发挥孝文化的道德优势,将孝文化融入青年的道德与责任教育中,形成养老、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丰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我们只有深刻体会孝文化的含义,将道德观念植入心底,做到养老、尊老、敬老、爱老,才能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幸福。孝文化能让子女在重视父母经济生活的同时,也注重父母的精神生活。国家贯彻落实孝文化,引导人们将孝放在第一位,牢记“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规则,真正做到赡养父母、陪伴父母、保障父母的精神需要,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我们应重视和弘扬孝文化,让老年人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也享受富足的精神生活。

孝文化中的“敬亲”是礼仪规范。《弟子规》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告诉我们,对父母要“敬”,要和颜悦色。明代吕坤说:“‘悦’之一字,乃事亲第一传心口诀。”对父母和颜悦色才是“孝”。在养老的问题上,弘扬“敬”“悦”的礼仪和文化,有助于我们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

孝文化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质。孝文化中的“立身”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对父母的责任,更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不“立身”何谈“孝”,当今社会不乏“啃老族”,这便是部分年轻人没有责任感的表现。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国将孝文化融入青年的道德与责任教育,引导青年学习和领悟孝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青年敬老、爱老、养老等正确的“孝亲观”,这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孝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中国目前的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还不够完善,家庭养老仍是主流养老模式。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应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基本义务与责任。弘扬和传承孝文化,能缓和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孝文化是拓展性和延伸性的伦理规范,它具有由家庭向社会拓展、由私德延伸为公德的特点。“孝”是人们调整家庭关系的重要规范,有利于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弘扬和传承孝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发挥孝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就应融合时代元素,让孝文化与时俱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扬和传承孝文化,可为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解决家庭中因养老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同时,孝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安定与和谐有着积极作用,对国家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和弘扬孝文化,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让其生活更加幸福,精神更加富足,让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

(本文是课题“农村高龄老人养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赡养父母弘扬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美国:赡养父母就减税
美国人靠父母捞钱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美国人靠父母捞钱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