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班幼儿建构能力的实践——以搭建“家乡的湖”为例

2021-01-25周祝慧

幸福家庭 2021年17期
关键词:建构游戏幼儿

周祝慧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建构游戏是一种能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等良好习惯的益智游戏,深受幼儿喜爱。本文通过观察中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透视幼儿在建构中暴露出的“创造想象偏空洞”“提问导入显乏味”“作品分布呈分散”等問题,提出“四转变”方法;以“导”变变主题建构之趣,以“序”变构主题建构之思,以“法”变成主题建构之作,以“述”变明主题建构之意,由浅入深地解决上述问题,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

建构游戏是中班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中班幼儿基本掌握了垒高、围合、架空等基本技能,能很好地完成单个技能练习,但如果让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建构,他们的作品却不尽如人意。经过观察,笔者发现幼儿在建构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以活动“家乡的桥”为例,教师在建构区投放了许多有关桥的照片,供幼儿参考搭建。游戏一开始,甜甜看了看照片就开始搭建。一会儿,教师问甜甜:“甜甜,你搭了什么?”甜甜开心地说:“是桥啊!”可是,从甜甜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出是桥的样子,材料堆在那里,变成了一堵墙。

笔者分析认为,我们不要用空洞的想象取代细致的观察。在建构活动中,教师收集了很多桥的照片供幼儿参考,甜甜虽然从形式上观察了桥,但在搭建时依然凭空想象,将图片置之一边,没有联系实际。

以活动“快乐公园”为例,在搭建快乐公园前,教师问幼儿:“你们去过公园吗?”幼儿回答:“去过。”教师接着问:“那你们今天就搭建快乐公园吧。”幼儿立刻开始动手了,但是过了很久很久,只看到地上多了一个大圈圈,别的什么都没有。

笔者分析认为,教师生动、有效的提问可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而案例中的教师轻描淡写式的提问属于无效提问。幼儿的认知经验缺乏,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让幼儿知道公园里的各种建筑,开启幼儿建构思维之门。

以活动“美丽的城堡”为例,幼儿正在搭建城堡,毛毛和畅畅在搭房子,悠悠和辰辰在搭围墙。毛毛搭的房子在左边的角落里,辰辰搭的围墙在中间,畅畅搭的房子在右上角,悠悠搭的围墙在右下角,他们想把四个作品连接起来,想让围墙包围房子,但由于隔得比较远,并且布局混乱,最后没有连接成功。

从案例中可看出,幼儿的建构作品比较分散,布局不合理,难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因此,幼儿在建构之前,应先有清晰的整体规划,避免在局部衔接时无从下手,不能建构出完整的作品。

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像医生一样望闻问切,精准地把握学情。于是,笔者结合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设想了“四转变”方法。

1.从天马行空到结合实际。“天马行空”并不是“凭空捏造”,体现的是一种发散思维。在实际建构中,幼儿的“创造”可能并不符合事物的基本特征,究其原因是幼儿没有正确认识物体的特征,缺乏观察探究。

教师可以运用重点观察法,让幼儿先初步观察建构对象的整体特征,然后抓住重点,深入事物的细节,选择最能反映本质特征的部位进行观察交流。例如,在搭塔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了解塔的整体形象,然后让幼儿观察塔最明显的特征,即塔顶都是尖尖的,每一层都有窗户和小门,还有走廊。在幼儿了解了塔的特征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塔顶还可以变成什么形状,塔身是否一定是圆柱形。

教师还可以运用作品分析法,让幼儿观察其他年龄段幼儿的建构作品,引导幼儿从形状、构造、颜色等方面剖析作品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开阔幼儿的思维,让幼儿的想象不再局限于已有的经验,让幼儿更大胆地创造。例如,在搭桥时,教师可以收集各年龄段幼儿关于桥的建构作品,让幼儿分析桥不同部位的形状,如桥身像翅膀、像飞机;桥洞可以是拱形的、梯形的;桥的墩子可以是四个,也可以是六个;桥头可以像小动物,也可以像天空上的白云,等等。

2.从无趣激趣到情境唤醒。在建构游戏中,教师乏味无趣的提问导入无法提高幼儿的积极能动性。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如在建构主题“家乡的湖”时,先让幼儿在脑海中搭一个圆池当作湖,初定一个框架,然后再问幼儿:“假如你现在就在湖边,会看到什么?”让幼儿身临其境,再现湖景,唤醒幼儿的回忆,并利用图片让幼儿观察桥、塔、山的特征。这种情境式的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搭建活动的欲望。

中班幼儿年龄较小,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对新奇的事物或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故事,如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通过倾听故事对湖进行大致了解,让幼儿的脑海里浮现湖的轮廓,为下一步的搭建奠定基础。

1.从凌乱无序到科学设计。幼儿的逻辑思维还未完善,教师应改变幼儿建筑游戏的生长点。教师导入情境后,可以引导幼儿科学设计图纸,把自己要搭的建筑科学、有序地画在图纸上,以湖为中心,布局好每个建筑的位置。虽然受场地的限制,幼儿的图纸并不能完全按照实际的地理位置进行设计,但是幼儿能在建构活动开始前设计图纸,将各个景点合理布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2.从随意混搭到合理分配。在搭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建构材料和人力这两个因素,合理地分配材料和人力。教师可以试探性地提问幼儿:“你们要怎么搭湖呢?”晨晨说:“我要搭山和塔,大家都不要跟我抢。”教师说:“你一个人能搭完吗?”晨晨说:“一个人搭有点难。”教师说:“你们可以一起讨论商量进行分工合作。”明明说:“我可以帮忙搭山。”畅畅说:“我和茜茜搭塔,明明和晨晨搭山,佑佑搭桥和湖,毛毛搭高楼。”教师说:“这样不错,那你们要用什么材料搭建呢?”晨晨说:“牛奶杯最多,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主要材料搭塔、山和高楼。”毛毛说:“木板有长有短,我们可以用长的搭桥,把短的拼起来搭马路。”分完工后,幼儿就积极行动起来了。

当幼儿需要合作完成作品时,教师要在言语上给予指导和肯定,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合作动机,让幼儿学会分工合作,学会自主分配任务。

1.从长篇大论到简明扼要。在介绍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解说图纸入手,先向大家介绍设计的主题并说一说建筑物的名字,然后讲解搭建这个建筑物的原因,最后说一说是怎样设计的。例如,晨晨说:“今天,我们建构活动主题是‘家乡的湖’,‘家乡的湖’由塔、山、高楼、桥和一些马路组成,我们选择搭建湖的原因是大家都去过,我们把塔放在最中间,山挨着塔,登上塔就能看清楚山上的风景,桥连着塔和高楼,如果玩累了,就可以走过桥,去高楼里的饭店里吃饭。”晨晨的讲述有内容、有顺序,也有画面感,能让幼儿自主联想作品搭建后的模样。

2.从毫无逻辑到讲述清晰。在幼儿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幼儿讲述得更加清楚、更具条理,如教师可提问幼儿:“你们有几个人搭,是怎么分工的,你们打算运用哪些材料,你们使用哪种搭建方法,你们搭建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样的提问能引导幼儿更加清晰地講述作品。教师要把握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大胆表述,帮助幼儿理顺思维,层层深入,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1.从拼搭单一到思考技能。幼儿虽然掌握了很多建构技能,但却不能多样运用。幼儿的思维较为固定单一,如幼儿认定塔的搭建方式就是垒高,教师则要引导幼儿尝试利用围合搭建塔。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学会了对每个建筑物进行搭建分析,知道了搭建塔和高楼时可以用围合和垒高技巧;搭建山用对称技巧;搭建桥和路用架空技巧。

2.从自我建构到自主共建。在以往的建构游戏中,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建构游戏要从“教师教幼儿”转变为“幼儿教幼儿”,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从封闭的自我建构转向自主共建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幼儿建构:①纵向——以大带小,以大带小是基于儿童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性提出的。以大带小属于纵向的范畴,指在活动中,大中班幼儿可以一起搭建,共同发现问题,相互交流并想出解决方案。在搭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不同年龄段幼儿一起分享建构作品,并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赞美,以此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②横向——以强助弱,以强助弱是基于儿童不同方面能力发展的不均衡性提出的。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较弱的幼儿组成一组,合作搭建“家乡的湖”,以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昆山高新区鹿城幼儿园)

猜你喜欢

建构游戏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