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1-01-23汤俊
汤俊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脑卒中后偏瘫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容易导致平衡失调。平衡能力是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和动作的保证,因此良好的平衡能力非常重要。偏瘫的发病原因是高位神经对低位神经支配的丧失,出现肌肉紧张,平衡反射减弱,肌群之间协调能力丧失,平衡功能丧失[1]。悬吊运动训练理念早些年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是康复治疗最常用的训练方式,近几年也广泛的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中。作者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9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中45 例患者进行悬吊运动疗法,分析其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8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0.0±5.3)岁;基础疾病:高血压5 例,冠心病10 例,糖尿病2 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6~75 岁,平均年龄(60.0±5.2)岁;基础疾病:高血压6 例,冠心病10 例,糖尿病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 及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初次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者病程1~6 个月,年龄30~70 岁;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22 分可以参与训练;下肢偏瘫Brunnstrom 分期3 期。
1.3 排除标准 具有脑卒中、脑肿瘤、脑外伤,或者具有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患者;具有骨关节疾病,不能进行训练的患者;病情恶化,有新病灶患者;近6 个月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并给予神经促进技术、功能性电平衡训练、步态和日常生活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2 次/d,共120 min;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悬吊运动疗法。使用悬吊治疗系统进行悬吊训练,包括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上下肢闭链训练。①第一个动作为仰卧位骨盆抬高训练:将双踝关节放置于小分带上并悬挂于悬吊绳,利用非弹性吊带将骨盆放置于弹性吊带上,患者抬高骨盆使躯干和双下肢成直线,尽量避免躯干的旋转或侧屈。②第二个动作为侧卧位骨盆抬高训练:包括健康侧侧卧位和患侧侧卧位,骨盆下悬挂一个弹性吊带,远离床面的膝关节下方悬挂一个非弹性吊带,要求患者以远离床面的踝关节和膝关节为支点,用力抬起躯干和骨盆,并且下肢保持直线。③第三个动作为仰卧位肩外展:仰卧位时的肩部在悬挂装置的正下方,手臂与躯干左右侧平行放置,枕后部、肘关节、腕关节分别悬挂非弹力绳,骨盆采用宽带弹力绳,髋关节、肘关节伸直同时下压吊带,同时头后仰,使身体抬离床面,保持手臂水平向外展。④第四个动作躯干前倾训练:患者跪在悬挂点正下方,膝关节与肩部同宽,患者肩关节前曲50°时,把宽吊带放置在前臂肘关节后侧,同时嘱患者双手互抱肘关节,腹部采用宽带弹力绳,治疗师于患侧协助患者尽量向前弯腰。⑤第五个动作为躯干旋转训练:患者坐在悬吊装置下,肩关节前曲50°时宽吊带放在患者胸前的肘部后侧;治疗师协助患者躯干前倾,并扭转上身,完成躯干左右旋转。⑥第六个动作为俯卧位屈髋屈膝训练:俯卧位时,宽吊带连接弹力绳置于肩关节下方,治疗师通过悬吊系统拉高宽带以托住胸部,双踝关节通过小分带连接非弹力绳,治疗师通过悬吊系统帮助患者把双下肢抬高,嘱患者双肘关节支撑床面,尽量屈髋屈膝,并保持动作5~25 s,3 次/组,组间休息20 s,在悬吊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可以通过改变胸部弹力绳的弹力大小和双下肢悬吊高度来调整训练难度。训练的难度应根据患者的完成程度确定,训练强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患者感到稍微疲倦为宜,组间休息50 s,总训练时间40 min,训练7 次/周。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3、5 周BBS 评分及康复效果。①康复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下肢麻木、痉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肢体肌力和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症状改善,肌肉紧张,运动能力提高;无效:患者下肢功能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改善率。②采用BBS 对转身、单腿站立、转移以及坐立无支撑等8 个项目进行评分,每项0~5 分,总分40 分。分数越低,平衡能力越差。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第1、3、5 周BBS 评分比较 治疗第1、3、5 周,试验组患者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第1、3、5 周BB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第1、3、5 周BB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n(%)]
3 讨论
悬吊运动疗法为新型的治疗方式之一,主要是采取悬吊训练装置,对神经肌肉进行刺激,加强肌肉的力量,利用本体感觉输入技术,进行主动、被动或者助理运动,从而提高肌肉的力量,提高自身的耐受力,加强机体的核心力量,提高稳定性,让患者对自身更加熟练的掌握自己的感觉运动能力[2]。脑卒中后偏瘫多为中枢神经损伤,从而发生感觉或者运动障碍,平衡功能受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问题是由于躯干肌肉活动的减少,从而发生左右不对称,步行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躯干肌肉的刺激,可以激活因脑卒中受损的肌肉组织,起到恢复平衡的作用。悬吊运动疗法主要作用于深层肌群,稳定其薄弱环节,提高机体对躯干的控制能力,从而使平衡能力得到提高[3]。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其腰腹部肌肉力量非常弱,没有抵抗重力的活动能力,由于中枢系统病变,其躯干相反的神经控制发生障碍,导致两侧活动不协调,不能形成稳定的支撑和摆动期,姿势控制受到影响,偏瘫侧的下肢发生联合反应,平衡和步行能力的下降。悬吊运动疗法通过悬起不稳定的支撑面进行运动,人体可以募集更多的深层肌肉和非随意性肌群,神经系统对肌肉支配更加有力,提高本体感觉的恢复,患者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得到提升。调高机体的核心区域的肌肉力量,稳定性得到提高,并且在悬吊运动过程中,可以限制不恰当的运动,避免异常运动模式因误用或废用而强化,使正常运动模式易于在没有异常模式下建立[4-6]。鼓励患者多进行瘫痪肢体的运动,可以刺激相应的大脑皮层,使其皮质的支配区扩大,传导兴奋的神经回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建立偏瘫后新的神经回路,建立患者正常的运动程序,改善运动功能[7,8]。悬吊运动疗法可以向大脑不停的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肌肉力量增强,协调也增强,异常肌张力减弱,随意运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恢复。因此悬吊运动广泛的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悬吊训练对肌肉核心肌群力量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激发大肌肉群之间协调能力,核心力量得到提升,研究显示,悬吊运动疗法不仅应用于表层肌肉,其对深层肌肉也有激活作用,提高区域稳定性[5]。机体的核心肌肉力量是正常运动的基础,也是维持姿势,站立、行走、平衡的基础,并且悬吊运动疗法可以调动患者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康复效果。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第1、3、5 周,试验组患者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悬吊运动疗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