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保护策略研究
——以渝中区为例
2021-01-23刘雨璇傅俊杰毛华松
刘雨璇,傅俊杰,陈 红,毛华松
(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30;2.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重庆 401121)
引言
公园文物是城市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城都市区公园中的文物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以及可达性上的突出展示优势,广泛地实现了文物在社会教育上的功能。公园文物既是公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又对公园产生一定程度的空间依托,而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公园与文物之间的耦合关联性,造成公园文物保护与公园文化主题性之间协调性差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文物活态保护利用增强公园文化主题,激发城市公园作为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公共空间活力,成为研究的关键。本文从地理分布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定,以重庆主城都市区文保单位定点定位规划资料为依据,从宏观、中观、微观识别其公园文物价值,进而以渝中区为例,通过对城市公园文物本底的调查,探讨公园文物空间分布特征和存在的现状问题,并将其放在城市和公园的耦合视角之下来思考文物保护,提出适宜性的活态保护策略,对于当下城市公园绿地文化氛围建设和社会价值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概况与价值识别
本文基于重庆主城区的文物保护规划以及相应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对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分类、分级的统计梳理,从中确定位于公园中的文保单位数量,并对主城九区进行分区统计,按照文物类型进行分类,厘清公园文物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进而通过公园文物的价值识别,依据公园文物在城市文化、公园主题以文物本体内涵3个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价值3个层次,对公园文物价值进行系统认知。
1.1 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概况
首先对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的数量、等级、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未定级文物的资料信息不全,因此对于重庆市主城都市区整体而言,统计分析对象为已被评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根据重庆市文化保护规划相关资料,主城都市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3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 处。其中,位于公园中的文保单位数量分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以及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总共62处,占文物总数的15%。从公园文物的总体上看,渝中区、巴南区、南岸区和沙坪坝区作为老重庆的核心范围,在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的占有量是比较多的,占总公园文物的69%。其中沙坪坝区占有最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渝中区占有最多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图1),为历史文化遗存较多的老城区。并且通过分析对比发现,主城区的国家级文物,有90%都在历史公园内或通过公园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和保护(图2),可见公园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文物建筑的联系密不可分。
其次,沿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中对文物的分类,将公园文物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从这些类型在每个区中的数量占比可以得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占重庆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总量的92%,且古遗址的数量为0(图3),显示了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并非类型均衡。但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类别,包含许多小类且数量庞大,如“重要史迹”中包含纪念碑、防空洞、铜像等等,因此这个类别的重点在于对“近现代”的强调,表明了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多为“近现代”时期,即开埠前后时期以及“陪都”抗战时期,承载着对该时期社会情况的展示,是重庆城市近现代地域文化特征的表达,对本文进一步思考利用文物构建相关公园文化主题具有一定启示。
图1 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分级统计
图2 重庆市主城都市区文物在公园内外的占比
图3 重庆市主城都市各区公园文物数量
1.2 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价值识别
公园文物与城市文化、公园文化关系密切,是重庆某区域或某段事件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知识的传播、文化精神的传承、社会凝聚力的产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样性的文化价值,公园文物本身还具有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
首先就宏观价值层面而言,公园文物是重庆城市文化的实物见证和重要彰显方式。一处文物古迹实际上就是某一历史时期文明的载体。文物古迹作为一种特殊的有价值的可利用的环境资源,是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珍贵文化资源[1]。以周勇为代表的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论证,提出了重庆历史文化体系包含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革命文化六大文化类型,并得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采纳。因此,我们以文物最为突出的历史作用或价值作为判断依据,分类梳理出可以代表这六大文化的公园文物(表1)。可见每种城市文化类型都有相应的公园文物作为见证,其中抗战文化的公园文物数量最多,反映出在重庆市的六大文化体系中抗战文化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主导性,彰显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内涵。
表1 重庆市主城都市区文化类型及其文物文物代表统计
其次就中观价值层面而言,公园文物的活化是城市公园文化建设品质提升重要途径。以渝中区包含文物保护单位的5个公园为例(表2),并以公园中展示的导览图为准,将公园景点进行统计,分析公园文物所占景点的比例,发现文物在公园景点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例如李子坝公园中文物占景点的比例高达62.55%,邹容公园中文物的占比达到50%。这两个公园的主题文化建设也是较为突出的,这不仅是从实质上体现了文物对公园的重要性,也是从文化精神上体现了文物在公园中发挥的价值。因此,在公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物的活态保护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将文物保护与景点建设联系起来,有助于营造公园主题文化氛围。
表2 重庆市渝中区公园景点与文物的关系
最后就物微观层面而言,公园文物是文物保护及扩大其影响力的最佳选择。就文物本身而言,公园的属性提升了它被更多暴露在社会关注下的可能,侧面上起到群众监督的作用,能够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可达性、公共性、开放性的大力提升也使文物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三大核心价值被放大。因此,将文物保护与公园建设协同发展,不仅对文物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也更好地利用并发挥了文物的价值。
2 渝中区公园文物的分布特征与现状问题
渝中区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作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是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红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它既保留着老重庆的味道又体现出新重庆的繁华,可以说是重庆的文化缩影之一[2]。因此,笔者将代表重庆文化的渝中区作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对渝中区的公园文物按照保护级别和文物类型进行统计。总结公园中所具文物的分布特征,根据分布数量、关联性强弱进行分类阐释。从宏观整体上的关联性、公园文化的主题性、文物保护本体3个层面,对存在的保护问题进行总结。
2.1 渝中区公园文物的统计分类
按保护级别统计,渝中区共有公园文物27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另外,还有14处的未定级文物保护点。按所属公园统计,分别是鹅岭公园8处、佛图关公园5处、人民公园3处、邹容公园1处、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10处,其中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位于鹅岭公园,不仅说明了公园内的文物价值高,也侧面说明了公园在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另外,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虽然有10处文物点之多,但只有1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9处都为未评级文物点。
表3 渝中区公园文物类型统计
按文物类型统计(表3),在渝中区的公园文物中,有86%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充分彰显了渝中区近现代丰富的历史遗存。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个大类中,根据功能用途分为相应的中类如政治机构、居住建筑、金融建筑以及其他史迹和建筑,其中在使用的政治机构和金融建筑现大都用作办公,如鹅岭公园中的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和国民政府军参议院旧址,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中的交通银行学校旧址和交通银行办公楼旧址。用作居住建筑大多是采以文创的形式,如李根固旧居、飞阁、刘湘公馆(图5)。
2.2 渝中区公园文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渝中区5个具有文物分布的公园中(图6),邹容公园仅有1处文物;佛图关公园的5处文物中虽然存在关帝庙-佛图关石刻(古迹线索),佛图关白骨塔-蒋介石题刻(抗战遗址线索),杨闇公烈士铜像(纪念线索)的不同线索,但公园坡度高,高差大,园路狭窄,造成文物之间的可达性很低;鹅岭公园的8处文物中,飞阁-石绳桥-桐轩石室为私家园林线索,防空洞-飞阁-桐轩石室-苏军烈士墓为抗战遗址线索,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土耳其公使馆旧址-丹麦公使馆旧址为公使馆旧址线索,文物之间的可达性高;人民公园的3处文物中,人民公园防空洞掩体-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为大轰炸遗址线索,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为纪念线索,文物之间的可达性高;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10处文物均为抗战遗址线索,文物之间的可达性高。
图5 渝中区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类型及分布
图6 渝中区公园文物现状调研图
由此可根据文物在公园中的数量、文物之间关联性线索强弱程度以及可达性高低情况,可以将文物在公园中的空间分布分为3种类型:分散独立型、组团关联型和整体关联型(图7)。分散独立型指数量为一处或两处及两处以上不具有关联性线索或具有一定关联性线索但可达性困难的分布类型;组团关联型则指数量为两处或两处以上,具有多条关联性线索且可达性容易的分布类型;整体关联型是指数量为两处或两处以上,整个公园作为整体,具有一整条连贯的线索且可达性容易的分布类型。如邹容公园和佛图关公园为分散独立型,鹅岭公园和人民公园为组团关联型,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为整体关联型。
图7 渝中区公园文物空间分布特征模式
2.3 渝中区公园文物保护问题总结
公园文物的整体关联性弱。就宏观角度而言,重庆全城由一条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山脊线划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上半城位于北部,用地平坦、进深宽广、地势较高,下半城用地狭长、高差大、临江地势低[3]。由于重庆特殊的山地地势,从空间上割裂了公园文物之间的路径关系,渝中区公园之间的联系较弱,从而导致整体关联性不足。比如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以及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虽然这3个公园的距离十分相近,但是分别孤立存在,公园文物保护发展的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整体串联的保护利用模式,物理空间上的割裂也造成了人的心理感知与认同之上的隔阂。
图8 鹅岭公园文物线索
图9 佛图关公园文物分布
公园文化的主题不突出。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园本身承载的文化类型复杂导致公园的主题性不突出,比如鹅岭公园,其有多条文化的线索,如抗战遗址和纪念点所体现出的抗战文化、礼园旧址所代表的巴渝文化等,且由于相同文化类型的文物之间的弱联系使得游人的难以形成深刻的公园游赏记忆(图8);另外一种则是公园整体缺乏对文化的认知和重视从而导致公园文化主题缺失,例如佛图关公园,该公园的文物中除杨闇公烈士铜像和佛图关石刻位于公园的主轴线上,其余文物均非常隐蔽,难以被发现。文物与公园文化关系的割裂导致了佛图关公园历史文化氛围的缺失等问题(图9)。
公园文物的保护问题。首先是原真性问题,中国对原真性的理解更偏重于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而不是体现历史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原状”[4]。中国文物古迹保护中长期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公园文物保护措施与方式有待加强与改进,目前大多数保护方式为原址保护、挂牌保护等,没有深入挖掘文物个体的特征。例如鹅岭公园中的桐轩石室,其保存状况较好,但由于路径的设置和相关指引标识解读的缺失,使得人迹鲜至,人们难以领略到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还需重视对易受自然灾害侵蚀破坏的公园文物的预防工作,重视文物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考虑空间与游人活动的互动联系。此外,根据对渝中区的现场调研可知,公园文物评级存在不足,目前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和渝中区丰富的抗战陪都文化底蕴是不相符的,没有很好地反映渝中区文物的真实状况,其他相关文物点保护值得关注。尽管在2010 年重庆市通过的《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对 182 处尚未定级的抗战遗址实施了统一挂牌保护[5]。由于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大、分布广、布局分散,尤其因为未定级别,在城市建设中往往成为忽视、甚至破坏的对象,因此,不可移动文物的定级仍然十分重要和迫切[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与已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一样,未向文物主管部门报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许对其破坏和拆除”。就统计结果而言,未定级文物保护点占公园文物总数的一半,即一半的公园文物未得到有力保护。需要结合其他文物点的信息进行整合,提供关联性、集聚性的整体活态保护。
3 渝中区公园文物的活态保护策略建议
3.1 宏观——构建多园联动廊道体系
就公园文物的空间分布角度而言,加强公园文物联动关系。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将城市中点状分布的文化景观整合为有机关联的群落[7]。在渝中区公园文物中,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以及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的文物空间分布较为接近,可设置路径连接,在加强各公园文物联系的同时,也增强公园文物体系的整体性。同时,考虑到重庆的山地特征,各公园间的联系不应仅仅是平面上将路线相连接,还要考虑可达性、竖向及视线等多方面联系。如李子坝至鹅岭公园的近代文物线,可整理融合沿线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景观,并将文物点、历史街区串联起来,增强公园文物的整体性。
就公园文物的特色文化角度而言,打造串联特色文化的公园文物廊道(图10)。通过统计分析得知,在渝中区的公园文物当中,代表抗战文化的最多,其次为革命文化。因此,应重点打造以抗战和革命为特色主题的文化廊道,继续强化渝中区公园文物整体认知。将零散分布的文物整合,以探寻文物文化价值在区域层面的最大化利用。就浅层次而言,即串联相似文化的相关文物点,以塑造一条完整的文化体验廊道。如将佛图关公园白骨塔,鹅岭公园飞阁、防空洞、苏军烈士墓,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刘湘公馆、交通银行旧址,人民公园重庆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纳入“抗战公园遗产廊道”,系统地考虑渝中区抗战类文物,提升整体感知。
图10 渝中区公园文物联动廊道初步构建
3.2 中观——利用文物营造公园主题文化
以公园文物特色为基础,加强公园文化建设,打造文物公园品牌,构建历史名园。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传承文脉、弘扬精神、倡导价值、传递观念[8]。分析各公园的公园文物特色与主要线索,形成各公园独有的历史名园文化主题。如鹅岭公园文化主题——重庆园林典型代表的历史变迁。
基于文物价值识别进行公园文物体系规划,并分体系展开特色营造。对园内文物进行价值识别并分类,挖掘关联性较强同类文物间的联系,通过主题园区划分、簇群建设、线路连接等方法,使其形成体系,并就体系特色进行设计。如鹅岭公园礼园线、公使馆旧址主题园区等体系规划。
加强各公园文物体系间的关联以及公园文物和公园建设间的关联。寻找园内各文物体系间的关联,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关联,联动文物点,还原历史场景,使园内各体系形成整体主题文化,强化整体感知,在提升文物原真性基础上增强文物内涵文化空间在公园的主体地位。
3.3 微观——规范各类文物保护措施
注重公园文物原真性保护,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文物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4]。与此同时,文物古迹的价值与其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往往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文物古迹周边环境风貌的原真性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1]。不改变原状是文物古迹保护的要义,需要真实、完整地保护公园文物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及其体现这种价值的状态,有效地保护公园文物的历史、文化环境,并通过保护延续相关的文化传统。
公园文物需展开相应的活态保护。公园文物不能单一地静态保护,应该加强人和文物的互动交流,在保护的前提下使公园文物“活”起来。“活态”是指文物不仅具有“文物”的属性,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也具有原始的使用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园文物既要保护其文物的原始属性,也要为适宜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保存良好的建、构筑物类文物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延续其使用功能;无法延续使用功能的文物以及展示性文物应通过景观设计、交互设计等手段使其与人产生互动;破坏较为严重的文物应展示其前后变化以及遭受破坏的原因,使人们了解该文物变化的动态过程,同时激发人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如鹅岭飞阁改造为咖啡馆、澳大利亚公使馆用作办公楼等文物活态保护方法。
4 结语
公园文物是城市地域性历史文化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公园文化品质提升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公园文物在城市文化、公园主题文化以及文物本体3个层面的价值,对主城区公园文物的概况及其价值识别进行了初步讨论,并以渝中区为例分析了公园文物的分类特征与现状问题,将其分布特征总结为分散独立型、组团关联型和整体关联型三种模式类型。提出从宏观上构建多元联动廊道的体系、中观上利用文物营造公园主题文化、微观上规范各类文物保护措施,以促进渝中区公园文物的活态保护。文章对城市公园文物保护价值识别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于重庆主城区城市公园建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当下城市公园文物的保护工作,以及利用城市公园文物提升城市整体文化、优化公园资源品质提供了参考和可选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