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签理论视角下班级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剖析及转化策略

2021-01-22徐庄敏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

徐庄敏

【摘 要】本文根据标签理论启示,分析了“越轨”现象的成因及由此形成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作为教师,要承认与接纳班级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对这类群体成员要抱有积极的正面期盼,要慎重下结论,不輕易贴标签,创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立体地评价学生。同时,还要瓦解班级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使他们融入班集体。

【关键词】标签理论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转化策略

标签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家、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工作理论,用来探讨犯罪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时,主流价值观拥有者就会把行为人看作离经叛道者,其行为则被视为“越轨”。行为者通过对他人行为的各种反应不断地生成自我意识,虽然这一意识一开始并不清晰,但当行为者被贴上“越轨”这一标签时,便有了明确的自我概念。行为者根据所贴标签的角色来标识自己,并调整自我概念和行为,最后,便得到了标签的行为,并认可了周围人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标签权威是关键。

一、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解释

每个人在做事时都存在出现“越轨”行为的可能。当学生偶然出现“越轨”行为时,如果没有被家长、老师、社会成员及时发现,就不会对其心理产生太大影响。但是,“越轨”行为一旦被公众知晓后,社会就会称其为“越轨”行为,并给此行为人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渐渐地, 此行事人从公众的反应中不断得到暗示——我是一个“越轨者”,从而在耳濡目染中或自愿或不自愿地接收了这一“越轨者”的标签。行事人一旦被贴上“越轨者”标签后,社会将以“越轨者”待之,强行把他纳入某一特定群体之中,行事人的行为方式将得到相应群体的认可,于是欣然加入能够接纳自己行为方式的非正式群体中去。

学生从刚开始有不易被发现的、隐匿的、很偶然的“越轨”行为,到被贴上“越轨”行为的标签,直至最后出现显性的、常态化的标签行为,这一过程有三个连续的环节:首先是对学生而言,具有权威性的重要人物发现了学生的“越轨”行为;接着是给学生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最后“越轨者”主动加入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从“越轨”行为形成的轨迹不难看出,给行事人贴标签是最关键的因素,而行事人主动加入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则是对其“越轨”行为的进一步强化。

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一)心理因素

小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如刚进小学的低年级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环境而引发情绪波动,中高年级学生的情感较为脆弱而引发情绪波动等,当他们的自立夙愿受挫、个人夙愿和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尤其在班级里受冷落或孤立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就会常常表现出苦闷、烦恼、冲动等情绪。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突出矛盾表现为渴求独立自主与被成人管教之间的矛盾、个人活动的自由想法与集体活动的准则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冲突以及心理的烦恼、苦闷不能得到有效疏导,再加上由于情绪不稳定而有可能导致与班集体脱节,学生只好向外谋求“友谊”和“温暖”,以获得心理上的慰籍。

(二)个体因素

笔者平日观察、与同行交流、查阅资料发现,班级中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员多数是班级里的“独行客”,他们往往纪律涣散、学习能力弱,因而总是得到教师、同学、家长的否定评价。在什么都看分数的压力下,他们的专长和优点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大多数时候都处在被集体遗忘的角落,自尊心自然会挫伤。处于相同情况下的学生很容易彼此认同,产生“共鸣”,也会因“同病相怜”而密切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同境遇的成员逐渐形成小群体。不过这种小群体的形成并没有改善他们在班级里的处境,他们的成绩还是落后、情绪还是充满失落感等,于是走上了与班规相反的道路,甚至挑战教师的管教。

三、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

(一)对群体成员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随着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交往的密切与深入,他们在行为方式上相互模仿,思想上相互影响,一些不良习惯就会在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养成。比如,你看我不写作业,我就学你也不写,久而久之,不写作业的不良习惯也就养成了。

第二,群体内的“约法”行为对每个成员形成一定的压力。学生有的时候迫于这样的压力,会去做一些明知不该做却故意而为之的事情,造成学校、班级的正面管教和规范难以对他们起作用。

第三,由于成员在群体里获得支持,有时会对集体和教师产生对抗心理,造成纪律松散、学习下降、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经常违规违纪等后果,如蓄意破坏学校公物等。

(二)对非群体成员的消极影响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员不良行为的形成,会扰乱正常的班级管理秩序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这一群体的“骨干”为增加其对群体成员的影响力,常常以对抗班干部甚至软抵抗教师等行为扰乱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不良的班风会促进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而班级内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会加重班风、班规的恶化。

四、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策略

如果不存在具有权威性的重要人物对“越轨者”贴标签的过程,那么“越轨”行为或许就不会被他人认定,行事人就不会轻易否定对自己的自我概念,也不会积极加入相应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因此要特别重视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所形成的贴标签效应,这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变具有启发意义。

(一)正面期待,承认存在

教师要承认并悦纳班级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他们要抱有正面的期待。“标签”效应之所以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源就在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抱有不同的期待,而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会主动地进行感受与体会,细细体会这些期待的价值意义,从而决定是否接受这份期待。教师的期待与学生接受期待之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互动,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及学业成绩。

一个班级里,在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确实存在的现实下,教师应理性对待,理解并接纳它的存在。如果一直压制可能会得不偿失,但如果能改变已有固化观念,客观承认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充分发挥该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将会成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支特殊力量。班主任可以安排这个群体中的学生担负起各种职责,比如就餐桌长、班级关灯员、国歌领唱员、领操员等,让这些非正式群体成员深切体会到每位教师对他们的殷殷期盼,从而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并展示自己最积极的能量,同时带动该群体内其他成员积极参与,把“越轨”群体的活动带到正常的、充满正能量的班级活动轨道上。这就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班委会成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精彩纷呈、创意无限的班级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各自特长,从而得到伙伴及教师的赞同,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成就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继而消除非正式群体滋生的条件。倘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能更新教育理念,消除对待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立场和行为上的差别,使得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真切感受到来自成人群体温暖的关怀,那么,笔者相信群体内的每个成员都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客观评价,慎下结论

教师对学生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更要慎重地下结论,避免学生“破罐子破摔”,加入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因为错误的冲动或偶然的因素而成为一个“问题学生”,可这些学生一旦被贴上“越轨”这一消极的标签后,将严重影响同伴之间的交往质量,因为被贴上消极标签的学生在班级中几乎不被认可,会受到同伴的排挤与孤立。基于归属感的需要,他们就会主动加入所贴标签的群体,比如后进生、调皮捣乱生等。因此,教师如何正确看待他们才是关键。

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等如果发现某个学生犯了错误,切不可武断地下有损学生自尊的结论,而是要弄清楚犯错的真实情况与背后原因,以理智、平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观评价对学生会产生强大的心理暗示,因此,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尽量不给学生贴结论性标签,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努力是未来的底气。

(三)多元评估,避免分化

教师应建立多元评估标准体系,避免主观片面地把学生进行等级划分。教师拥有很大的权威,他们对学生的评价将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意给学生贴标签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使班级内部产生等级分化,从而给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以滋生的土壤。多元评价机制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比如,笔者学校就改革了以往的“三好生”评价制度,变为每学期进行绿园(学校是绿色生活体验园)“优秀人物”“杰出人物”“感动人物”的评选。这样,学生间就不再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标准而互相认同,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和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因自己的优点被同伴及老师认可,在班级里越来越自信、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

教师、家长等重要人物的消极评价对学生“越轨”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应正确对待班级中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对他们不同对待、充满期待、耐心引导等待。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一定要积极期望,而非一味打压、试图瓦解,要更多地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融入班级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
学困生,不应被边缘化的“对象”
浅谈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探析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高中数学“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