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学周”为载体的共享式家长课堂的实践探索
2021-01-22何伊园
何伊园
【摘 要】当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于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成长也越来越重视,“家长课堂”这种新型的课堂方式也应运而生。本文以我校家长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以“家学周”的家长课堂形式为载体,探讨如何借助共享式家长课堂,以实现家校资源的互补与高效整合,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家学周” 家长课堂 实践探索
近几年来,教师或学校把各行各业的家长请进课堂给学生上课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家长课堂是新时期一种全新的家校关系理念,探索家长课堂,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位于温州大学城,为四大高校的附属学校。四所高校为温州智库,高端智力资源是学校的优势,也是学校德育课程、校本课程等推动的“高势能”,这些都是每一个学生身边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我校学生中有41%为四所高校的教師子女。这些高校教师常常联系班主任,希望能进课堂给孩子们授课。学生也因这样的授课方式,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这样的“家长课堂”一改传统课堂专业教师授课的形式,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新鲜感。但在前期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这样优质的课堂资源不应只局限于个别班级。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师”家长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将这样的课堂在全校进行普及,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具高校资源特色的家长课堂体系。
一、整合家长资源,建立家长课堂体系
学校在实践探索中最初采用的是零散式的实施模式。这样一来,教师和家长都没有过多的负担,无须系统的编排,自由度大,只要家长有意愿,只要教师腾时间,即成课堂。起步阶段,家长课堂由此入手,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家校合力建设课堂,消除了家长只能在课堂外围打转的无奈情绪。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存在不少弊端,时间上缺乏规律性,授课主题上零散分布、深度不足,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尝试着提出了“家学周”的概念,进行了共享式的“家学周”实施模式的探索,力求消除零散式实施模式的弊端,并在系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最大化地实现优质高校家长课堂资源的共享。
何为“家学周”呢?首先,“家学”是一个家族世代传习的学问,学校就像一位大家长,召集家长中的“先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家庭、学校,是学生习得良好品质的主要场所,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家学与传承,就是根与叶的关系,叶茂还需要根深。其次,“周”即指一周,在此我们特指学生在校学习的5天。本文中所提及的“家学周”是指固定在一周5个半天所进行的“家学周”活动。在这一周的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由家长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从而实现家校联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
从零散式教学到共享式教学的转变,实际上是从“课堂”到“课程”再到“课程化”的改善,是家长资源的不断升级。为此,我们对原有的零散式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家学周”课程体系(见图1)。
除此之外,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家学周”课程制度。其中包括每一期的活动方案、比较固定的课程安排表、传统课程的教案模板、课程资源库等。
二、丰富学校校本课程,建立家长课堂结构
(一)共享式的学生学习课堂
在学生课程方面我们旨在通过充分挖掘并利用优质高校家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相比零散式的课堂,共享式的课堂更有利于整合资源、化零为整,变“碎片化”为“集合式”,完成由“课堂”到“课程”的过渡。因为整合,我们的“家长课堂”开始有了课程的模样,即有目标、内容且有规程。
1.班班共享课堂
打破传统课堂家长只在自己孩子班级上课的局限,让全校学生共享优质资源。具体的形式有两种:一为一堂课先后在几个班进行优质课堂资源的推广、上课;二为多个班组成一个大班,一堂课同时在多个班级进行,如表1:
2.级段统一课堂
对于没有小学教育专业专长的家长来说给一个班的学生上课已属不易,更何况一整个年级段。因此,这类级段统一课堂多为经验丰富的家长或由家长引进的优质团队接手进行,如表2:
(二)集中式与分班式相结合的家长学习课堂
除了面向学生的课程之外,我们还开设面向家长的课程并将其也融合到“家学周”而共同实施,这一周既是学生们开阔眼界的一周,也是家校深入交流的一周。我们利用“家学周”晚上的时间,组织全校家长共同交流、探讨,达成家校共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集中式的家长课堂
集中式的家长课堂以亲子讲坛的方式为主。目前,集中式的家长课程经过梳理已呈序列化,如表3:
通过这样一个序列化的学习,家长能更加了解基础教育,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也更懂得如何更加有效地陪伴孩子。
此外,在集中式的家长课堂中我们也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讲坛,如学生进行研学体验之后的成果汇报展示。家校联动配合,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走向深度学习。
2.分班式的家长课堂
分班式的家长课堂则以班内研讨学习会为主,主题自定,形式上也更加自主化,开放且多元。
【案例呈现】
在第四期“家学周”活动中,我校二年级的教师们开展了以“纸短情长,陪伴一生”为主题的家长学习会。其中,各班班主任提前给每个学生录制了一段视频和一封信,主题为: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心里话是什么?学生们在视频和信件中向自己的爸爸妈妈吐露心声、表达感恩、说出期许,许多爸爸妈妈听到孩子们的心里话,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热泪盈眶。许多爸爸妈妈欣慰于孩子的懂事和成长,不少爸爸妈妈也内疚于对孩子的陪伴太少。
家长学习课堂的实践证明,家长学习课堂不仅有利于家校关系和谐,而且有利于亲子关系和谐。它在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为学生们打造了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注重实践研学并举,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在“家学周”的实施中,我们主张家长课堂应该是课堂知识学习的延伸,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它也更应该是课堂外的学习补空,是通过家校联手,借家长之力,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劳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以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美好品德的养成。学生若要成功地应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挑战,就必须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习得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品格、必备能力与价值观念。因此,我们在“家学周”家长课堂的实践中,大力倡导实践类探究课堂,力求让深度学习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使家长资源更好地与学科教学互补,并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我们的实践类探究课堂主要分为“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和“研学体验”两大类。自2016学年第二学期至今,传统“高校家长进课堂”零散式进行了2期,统整时间、跨越空间的“家学周”共进行了4期。笔者对已收集的4期“家学周”家长上课教案、课件,进行统整归纳,共计543节家长课堂,其中实践类探究课堂262节(包括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堂243节,研学体验课堂19节),占比达48.3%。
在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堂的开设上,我们引导家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发现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并以此为学习的切入口,开设各类实践课堂,意在以真实情景中的探究实践代替传统的知识学习。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提倡生活技能类、身心健康类、公益实践类、艺术鉴赏类、思维养成类等。其中,生活技能类课堂备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见表4)
在这类课堂中家长也充分利用专业特长、身边资源,将公益团队、专业团队等优质社会资源引进课堂。(见表5)
研学体验类课堂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一方面高校家长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在教师的陪同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学城的各类研学基地。(见表6)
同时,我們以“大境脉”春、秋游与学校的24馆课程为依托,开展学生的研学体验。在实践中我们将学生最喜欢的春秋游纳入“家学周”活动之中,为传统的出游注入研学旅行的新活力。学生带着“研学单”走进各处风景名胜,在游中学,在学中研。另外,我校充分挖掘高校地域资源,形成24馆参观体系:学生走访高校24个场馆,每学期走访2个场馆,小学12个学期走访24个场馆。这24个场馆中有适合实践研学的:如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创业园,学生可动手制作筷子、桌子等;再如温州医科大学人体馆,学生走访人体馆,通过参访单,学习了解人体器官的位置。也有适合参观学习的:如温州商学院的校史馆、温州大学的发绣馆等。
“家学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征,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采用共享式、活动式设计,运用联结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学习方式,唤醒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实现了课内和课外、已有经验和新知识、学习和做事、现在和未来的链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以及合作、迁移和创新精神。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及家校、亲子关系的和谐共生,使得家长课堂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最终实现了家长课堂的高效学习,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人力、物力上的保障。
教育的本质是回归到人的教育,“家学周”家长课堂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助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促进了家校共育的育人模式的创新。同时,这种模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创新,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也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家校社联手,智育与德育双线并行,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冯祎花.“百花齐放”春满园——和润德育课程之家长课堂实践与反思[J].华夏教师,2018(30).
[2]张随学.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