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2021-01-22王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王平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日益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主要根据“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基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策略、解决问题、反省与迁移这五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提出一些实例与参考。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教学策略 價值探索

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寻求解题策略、总结归纳和强化迁移这五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呈现具有数学意义的刺激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设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现实生活中找材料

现实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的生活,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数学材料,能让学生觉得更加亲切,学生也更容易找寻其中的数量关系。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平行四边形?”出示例1中的三幅生活场景图,接着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并请学生上台来指给大家看。学生根据已经学过“认识简单图形”的知识以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说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是很容易办到的。像这样把现实生活与数学相联系,会使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么抽象、那么遥不可及,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虚拟情境

虚拟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设计含有数学内容的超现实情境。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比较缺乏,适合学生从事的计算活动的背景材料不多。而虚拟的童话世界、卡通形象是学生喜欢的,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孙悟空从天庭里带来一盘仙桃给他最喜爱的4个徒孙们,他们每人能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借助实物是很有必要的。在这里用“孙悟空”这个学生都喜欢的人物,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问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调节课堂氛围。

(三)找准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

抓住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触动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质疑与猜想,使得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例1,提出:“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完毕后,接着提问:“你能用综合算式列出它们一共要花费多少钱吗?”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时,除了复习巩固了之前的知识外,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除了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还可以利用认知冲突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教师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进行列式计算。在学生尝试计算时发现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在这时提问:“在列综合算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啊?”学生会发现运用已学过的小括号已经不能满足这道题目的需求了,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运算符号才能列出综合算式。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提出问题是指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明确教学目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问题”把整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因此需要一个具有全面功能的“问题”体系作为操作工具来设计教学中的多类型“问题”。

梅克的“问题连续体”就满足这个要求。“问题连续体”中把问题分为5类。这5类问题从封闭式问题向开放式问题过渡。

(一)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教师有明显的指导意图,题目的设计建立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条件教师和学生都是已知的。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教学中:

教师用PPT出示题目:

1.上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为什么第二幅图形和第四幅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3.你们想知道第2、4这两幅图形叫什么图形吗?

学生可以用已学过的概念知识来解决此类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相较于封闭式问题,它的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都存在不确定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能会回答出各种不同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都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们能运用手头的工具自己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做好的同学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跟自己的组员说一说你是怎样做三角形的,我们做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待会儿请一个小组的成员上台汇报。”

这种类型的题目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未必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开放式问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小组的团队合作能力。如果一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全是封闭式问题,那么实际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寻求解决策略,锻炼学生能力

寻求解决问题策略,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由学生自己经历独立思考、猜想、判断等过程,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笔者记得在听《认识三角形》的第三课时深有感触,那节课主要讲的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中“10cm、6cm、4cm这3根小棒是否能拼成三角形”最惹争议。因为误差的原因,有些学生认为是能拼成三角形的。但也有学生知道是误差造成的,实际上是不能拼成三角形的。于是,教师说:“谁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的。”通过小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最短的两条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不然的话就围不成三角形。”

这是这一节课的核心部分,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解决。有些教师嫌这种教学模式浪费时间,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于是,这节课就只剩“问题解决”教学的框架子罢了。

四、总结归纳,提高课堂效率

总结归纳,是指交流所选择策略的优劣,总结归纳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些教师教学时不注意,省了这一步,学生说完了就结束了,直接进入下一环节。这样做可能会把上一环节的成果白白浪费掉。我们在平时听课时经常发现,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进行汇报的时候也形成了许多好的方法。上课教师自己也觉得这节课上得不错,学生应该充分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可是经过相关的测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会自己所用的方法,不知道其他做法的存在。也就是说,课堂上的那些讨论全都白费了。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你更喜欢哪种方法”,让学生自己评价,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五、反省与迁移,成果的验收

如果说上面是学习知识,那么这一环节就是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与巩固,以及对这节课效果的评价。让学生从知识的表面深入到内在,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知识和概念的内在含义。

例如,笔者在上《认识梯形》一课时,提问:“这个图形到底是不是梯形,有学生能回答吗?”

当笔者把图形画在黑板上之后,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梯形,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梯形。笔者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判断这个图形到底是不是梯形,要回归到梯形的概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才能了解到学生们在哪里还存在模糊、还存在问题。提供一个契机,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

六、总结与反思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一般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教学的线索,贯穿整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来展开学习,通过问题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来发展能力。对于“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有如下反思:

首先,教师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许多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标,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但往往“只知其形,不知其意”。一节课下来,所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封闭式的问题,根本无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至于失去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本身优点,使得教学变得不伦不类,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自由的,课堂才是开放的。

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提出问题。无论是超出还是低于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问,都会使教学中断,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只有问题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才是好的提问。

最后,教师要教授一些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学生一些好的思维习惯。我们經常会发现,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同样的课,效果是不同的。有的班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上台当上了“小老师”,把他的观点讲给同学们听,滔滔不绝。当讲得精彩、有亮点的时候,同学们会自发地鼓掌。如此看来,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些策略,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