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2021-01-22薛师文
薛师文
【摘 要】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需要教师遵循由简入繁的原则,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提升知识讲解的弹性和实效。为了讓学生牢固把握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需要进行合理设计、规划,并利用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力的目的。本文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分析结构化教学的策略,从单元整合的视角阐述实际案例,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单元整合 小学数学 结构化 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呈现教学内容碎片化,活动零散、无关联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这是因为从观念理解到行为实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
本文旨在从单元整合视角出发,让教师尝试从单元整合入手,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课堂结构,达到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层次性的目的;并基于明确目标、知识脉络、生活元素、合作探究等方面,践行教改,贯彻新课标,秉持素质教育理念,发挥单元结构化授课的优势,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教学目标“结构化”,注重教材重构
确切的目标能够指引教师的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结构化教学目标的设置,系统地将教学材料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以实际目标作为指引,完成各项任务,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加深知识理解、提升课堂质量。
教师在单元整合时要确定学习目标,并围绕目标进行整体感知和思考,提炼出知识要点,进行知识间的沟通、串联。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单元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借助钟面认识“分”,能“5分5分地数”,并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这些教学目标之间是一个递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和判断时钟上的时间,从不同的事件中联想起对应的时间点,以达到巩固学习、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师引导学生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学习整单元的内容,观察钟表的钟面。再出示不同的填空题,让学生思考钟面有多少个大格、小格,一节课时间的分钟数,课间休息的分钟数。在听取学生不同的回答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动画视频来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能够清楚地描述具体时间点。教师出示不同的事件图,引导学生阐述起床、吃早饭、到校、上课、放学、洗漱、睡觉等事件的时间点,在学生阐述完毕后,教师公布对应的时间点,为学生讲解正确的作息时间,助力学生养成起良好生活习惯。教师通过明确结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学习单元内部知识,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知识脉络“清晰化”,着眼知识系统性
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能够为教师的结构化单元授课提供良好保障,进而立足“类”的构建,编排合理的课程,清晰呈现知识脉络,着眼知识的系统性,统筹各类资源,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其根据不同知识的类别来深化理解,促进认知能力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个单元教学中,先纵向分析: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础的多边形;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三角形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三角形》这个单元的教学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为之后第三学段三角形的探究,甚至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方法。由此看出,《三角形》这个单元的备课,不能局限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要将眼光投向远处,可以是高中初等数学,甚至于大学高等数学。特级教师朱国荣在上三角形复习课的时候,给出了“10,8,6”这样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巧妙地揉合了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我们不难看出,朱国荣老师备课时如果只局限于小学阶段,是不可能有这个教学亮点的。数学知识结构是数学的概念、命题及其关联等所形成的网状知识结构。教师教学时眼中既要有树木,更要有森林。
在纵向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横向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三角形的特性;二是三角形的分类;三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将三角形知识脉络“清晰化”,教师设计教案不拘于某个教学材料、某个知识点,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将单元内容重新立序,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整体感知三角形,及三角形的特性,结合实际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明白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同时加深对“角”知识的理解;环节二,画出三角形的高,将其分类,鼓励学生自行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从一顶点出发,作底边的垂线,引申出“高”和“底”的概念,讲解三角形的表示形式“△ABC”,展示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初步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环节三,回顾整理,形成思维导图,学生在了解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一步引导其加深对腰、直角边、斜边的理解,出示思维导图,围绕中心词“三角形”来清晰呈现概念、特性、结构、分类知识点,清晰呈现知识脉络,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虽然教材也是按照单元整体设计编排的,但是由于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连接的网状结构,教材无法直接把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编排成册、成单元、成课时。由于许多教师对认知结构的理解不够全面,对结构化的教学不够重视,往往使得教学呈现碎片化、重复的现象。因此,只有教师将所教学内容基本结构的脉络弄清楚,才能使学生把所学内容基本结构的脉络弄清楚。
三、教学元素“生活化”,深刻理解概念公式
单元整合必定会使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结构化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融入生活元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讨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说说物体的区别,引申出长方体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把握数学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明白立方体的含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并讲解顶点、面、棱的知识,使学生知道长方体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出示正方体纸盒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明白正方体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异同,再展开正方体纸盒,使学生清晰地看出正方体的六个面,引申出表面积的计算知识;鼓励学生自行制作长方体和正方形纸盒,对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将纸屑填满两个纸盒,引申出体积的知识,讲解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使学生知道其中的换算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bh、V=aaa,让学生计算两纸盒的体积,在生活元素的帮助下,深刻理解该单元知识。
四、合作探究“任务化”,攻克知识重点难点
合作探究具有激发个性意识和培养集体荣誉感的作用,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发挥集体的力量来攻克单元学习中的各种难题,并适当创设良性竞争环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部分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播放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视频,让各个小组分析杨利伟展示的联合国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尺寸。经过讨论后,各个小组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教师进行总结后,引申出“比”的知识,使学生明白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视频中的两面旗的长宽比例为15:10;讲解比的前项与后项,展示相应的换算式子15:10=15÷10=,使学生明白比值的含义,知道既能用分数表示比值,还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比值。介绍比的基本性质后,讲解前项与后项化简的方法,出示另一面联合国旗图片,给出实际的数据(长为180cm、宽为120cm),让各个小组计算整数比。各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先后计算出来了结果,教师分析并给出正确答案,表扬先完成任务的小组,激发其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元内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单元整合过程中,深度把握課程整体框架,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基于学生的实际,运用明确结构教学目标、清晰呈现知识脉络、适时融入生活元素、鼓励进行合作探究等策略,将单元内部的知识进行串联,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链,在结构化教学中掌握数学思想,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