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1-01-22李松刘晶
李松,刘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变革发展路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是高职院校应对新形势和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以生态学的视角审视、考虑和构建有关要素。有学者提出,提出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1]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学生、教师、院系或者学校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协同推进、合作共建,通过多方资源汇聚、整合,打造系统、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双创教育生态环境。笔者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研究其创新创业工作,针对其“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实践经验进行相关研究。
一、高职院校构建“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开放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环境发生着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流。[2]开放性是相对于封闭性的概念,是允许外部要素进入系统内参与运行、对该系统产生影响使其发生变化的特征。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一般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即脱离固定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内部的开放性和学校外部的开放性。内部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要素的开放性,如培养目标,既可以培养优秀的创业型人才,又可以以更好地就业为目的;对于师资培养,强调多元的专业知识与多样化的人员构成;对于课程设置,强调专业知识与创业相关知识的融合;对于教学方法,既需要基本理论知识,又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外部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需要与社会其他各类主体产生联系与互动,对接当地产业经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等,需要在整体的社会场域中运作。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多元协同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其次具有多元协同性的特征。从内部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认知与热情、理论知识、实训与竞赛、政策激励与保障、真实情境的实践及其平台等多要素参与,是知、情、意、行全面培育的过程,不是单纯通过理论学习或技能训练即可达到育人效果。同时,参与双创教育的诸要素并不是相互孤立、各自发展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贯通、协同运行、齐头并进,缺一不可。从外部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同性主要体现在学校与社会其他主体的联系与协作。学校作为在社会场域中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之一,需要协同多方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本、政策支持、平台支撑等,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有效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二、“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内涵与架构
(一)“五位一体”的内涵
“五位一体”生态体系中,“一体”指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五位”即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体系:体制机制、双创课程、双创师资、双创竞赛与活动和双创实践平台。在五个体系中,体制机制作为学校双创工作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学校双创教育的定位与育人效果;课程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双创课程是双创教学运行的关键载体,旨在形成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认知、获得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基本实践活动;师资队伍是双创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自身的队伍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培育的质量,而优秀双创人才的造就也离不开优秀双创导师的培育;双创竞赛与活动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点燃双创热情、磨炼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更是学校双创育人成果的集中体现;双创实践平台是学校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场域,是学校双创教育生态圈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高职院校双创实践平台强调构建“校—政—企”关键三方合作圈,同时与科研院所、产业联盟、社会服务机构、公益组织等紧密关联、汇合多方资源。
(二)“五位一体”的内部关系与架构
“五位一体”生态体系中,“一体”即一中心,五个体系围绕育人目标有机衔接、协同运行,形成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强大向心力,全方位、多角度、持续性支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体制机制统揽全局,为各环节运行提供机构与政策保障;课程是核心,所有双创教育活动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师资是双创教育真实实施者,所有双创教育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来开展;竞赛与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支撑;实践平台是双创教育的运行、循环的重要支撑力,所有双创活动都要依托实践平台进行。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即生态系统各种群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通过要素、能量、信息交换,形成了一定空间内具有一定结构、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3]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也应遵循此规律,通过协同并进、沟通合作,发挥各体系独特作用,共同促进生态系统的形成与良性发展(见图1)。
图1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三、“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实践运行
(一)健全双创体制机制
1.机构设置
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专门部门统筹协调,构建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机制。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从学校整体规划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制定修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等具体工作任务。学校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机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统一领导下,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成立了“一学院四中心”组织机构,建立了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科技开发处、校企合作处、就业处、团委、二级学院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创业学院明确专人负责,定期研究创新创业人才教学与研究、组织创新创业专项培训指导、推进创新创业孵化与扶持、营造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比赛训练和指导等相关工作。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年度任务计划,设置专项经费预算、开展项目建设,结合学生专业和兴趣成立对应的创新创业工作室、双创中心、专业创研基地、“产学研创”工坊,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2.制度保障
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三全育人改革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系统有效的相关制度,明确创新创业改革任务,从制度机制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同时,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制度,相继出台了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等制度,设置弹性学制,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在资金上予以扶持,修订了学生评优规定及奖励办法、技能竞赛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并对取得专利或技术创新奖等成果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荣誉及经济奖励。
(二)构建完善双创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践行创新创业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更是统整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核心。[4]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课程模块建设能够满足不同创业需求、特点学生的双创实践需要。面向全校学生不断开发和开设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创业基础等通识类课程,设计“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创业实务”“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38个课程模块,涵盖创新创业基础、财会、税务、管理、生产、营销等多个学科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提供全面、专业性、综合性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打破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自主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建立了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同时,学校积极建设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倡导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和知识,将创业知识合理、有序地融入课程章节与知识点;建设“专创融合”案例库、课件库等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重点打造了“云物大智基础”等近400门特色必修课程,累计选课达12万人次。
(三)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培养
创新创业是一项高度复杂、难度较大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必须同时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5]学校建设启蒙导师、初创导师、成长教练三级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启蒙导师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校内教师为主;初创导师以创新创业提高课程教师为主;成长教练队伍由创业实践经验和传帮带能力强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优秀毕业生、知名企业家、创业教练组成。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聘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有关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同时制定了兼职教师聘用考核及管理办法,规范兼职教师教学过程管理。学校支持专业教师讲授创新创业类课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多种途径支持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专业教师参与双创课程教学、教改项目、学生双创竞赛指导、学生双创科研立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等活动,覆盖率达100%。同时学校面向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近年出台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和创新性措施,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服务能力。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教师专业发展范畴。
(四)以竞赛与活动为引领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育人作用,通过组织、举办各类双创活动培养师生的双创热情与素养能力,以双创竞赛与实践活动为抓手,在实战中帮助师生形成双创认知、强化双创意识、磨炼双创能力、培育双创素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致力于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双创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积极组织举办各类双创实践活动、社会活动及公益活动,实现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社会公益能力的统一。学校依托学生专业社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不断提高;深入持续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聚焦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对口科技扶贫、电商直播带货等系列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打造了一堂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学校思政课。
(五)夯实双创实践平台
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学校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区域、学校五方资源,构建了“内外统筹、五方协同”的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见图2),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助力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图2 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在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框架下,学校牵头联合地方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先后建立了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广西第五批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市级众创空间、柳州市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与广西汽车集团联合建立“青年创新实践基地”等众多创新创业载体,以及建立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柳州市工程技术中心5个等研究机构,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和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小结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积极倡导教师“教中研、教中创”,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学校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系统化、全方位的创业帮扶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毕业生创业就业氛围,在双创竞赛训练、双创导师帮扶、服务中心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学生创业有利条件。